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中國在古代時期曾發生無數次大小規模的戰事,所調動的軍隊人數少則數千人,多則能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軍隊人數越多,自然在戰場上越容易取得優勢。但糧草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古代軍隊行軍就有個原則,叫“軍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不過有吃,自然也有拉,如廁問題在當時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那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此問題的呢?說出來你都不信,他們會大動干戈去修建茅房。不過明朝時期,軍兵們如此就沒那麼高的隱秘性了。當時的戚繼光就在《練兵實紀》中記載,讓將士們在白天外出如廁前需要提供腰牌驗證身份,而夜晚則在如廁不能外出,需要在軍營中就地解決,第二天再埋好。

到了清朝時期,曾國藩在《得勝歌》就提到了如廁的問題,關於茅房的選址和修建都有明確的要求。按照當時的規定,軍隊修建茅房需要遠離水源,並且遠離糧草的下風口。同時茅房的選址不能離軍營太近,否則聞到惡臭會影響士兵正常訓練;也不能離軍營太遠,否則上個廁所被敵軍偷襲都來不及準備。

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而茅房的具體修建,一般都是挖開一條長長的溝子,在溝子上搭建好木架,令士兵可以坐在上面安心排洩。這樣的辦法一直延續到現代,一些偏遠地區的廁所依舊採用這一種方式修建。

而茅房的選址之所以選擇在下風向,除了防止影響到自己的士兵之外,還有涉及到一個避忌,就是防止被敵軍發現。試想想,如果茅房修建在上風向,敵軍聞到味道不就可以判斷軍隊具體位置,進行偷襲了麼。除此之外還規定軍兵們大小便要分開,並在如廁後立即用泥土掩埋,避免病菌的傳播。

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而修建茅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避免軍兵隨意大小便的現象出現,防止敵人從糞便中判定軍隊具體人數。而這些糞便在戰場中還起到一定作用,軍隊的軍兵會將糞便收集起來,並在敵軍攻城時,將這些糞便淋到城下的敵軍士兵身上。想想,一般人怎麼會受得了被糞便潑了一身,必然會退出戰場狂吐不止,完全喪失戰鬥力。

古代軍隊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而士兵也會將糞便當成毒藥,將其塗在箭矢上,從而射擊敵人。如果敵軍被射中,就算沒有戰死,也會在數日後因為感染病毒死亡,所以古代戰場為了取得勝利,那些將軍們真是絞盡腦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