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东莞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改革开放40年,东莞各项事业和谐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和民生质量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东莞统计局、东莞调查队联合推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统计分析报告,一共12篇,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俯瞰松山湖。

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之三:

《投资建设40载 城市焕发新面貌——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前,东莞作为一个农业经济还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农业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投资和城市建设发展缓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国门,也让自己走向了世界。与此同时,“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创造了一个个亘古未有的经济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发展乐章。从引进外资到内资为主、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从基础设施到软环境建设、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东莞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2017年投资规模1713亿元,是1978年的7447倍,年均增长25.7%。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大朗长盛片区高空夜景。

【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7447倍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支撑全市经济不断向更高质量发展。1978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仅0.23亿元,到2017年达到1713亿元,增长了约7447倍,累计完成投资突破一万亿元,达16917亿元。

从投资结构上看,1978年,全市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和农、林、水利、气象等一、二产业,几乎没有第三产业投资。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尝试和努力,东莞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投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东莞第三产业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全社会投资比重超60%,达到62.2%,第三产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最大席位。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东莞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861亿元

改革开放前,东莞绝大部分投资都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民间投资力量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东莞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署,主动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相继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111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实行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广PPP、BOT等合作模式,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间投资,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活力。

从2006年开始统计民间投资到2017年期间,东莞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861亿元,年均增长15%,比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6.6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从2006年的34.2%提升至2012年的56.4%,之后比重一直保持50%以上,2017年更是达到了67%。民间投资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东莞民营企业发展拓宽了空间、卯足了力量,有效促进东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放并举】

改革开放前,东莞只是沿海地区的一个农业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东莞确立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旧城改造与新区开放并举的城建策略,提出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为导向,统筹推进交通、水利、信息、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4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东莞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出行方式“火箭式”跃进

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东莞交通高水平崛起,提升城市品质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以基础设施提升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两促进、两提升”,区域枢纽地位不断提升。

轨道时代开启新纪元。为实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城市发展目标,东莞市全面推动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伴随着穗莞深城际和佛莞城际铁路动工、虎门高铁站建成通车、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和莞惠城际铁路正式通车,东莞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地铁三大轨道网络零的突破,东莞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开启轨道时代新纪元。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莞深高速与莞佛高速交汇处。

公路网络持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后,为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东莞着力推进高快速公路建设和主干公路,镇际、村际联网路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飞跃发展。截止2017年底,公路通车里程5262.33km,密度213.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其中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之一,相继建成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东莞段和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以及从莞高速,2017年底高速公路里程386.79公里,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东莞“五纵四横六连”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基本构建完成。同时东莞还着力整体路网优化升级、加快主干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加强道路养护和重要节点整治,大大地改善了路容路貌,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系数。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宏业货柜码头。

港口航运跨越式提升。按照“强港口、兴产业、育新城”的发展思路,东莞充分发挥紧靠货源腹地的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推动航道改造升级,完善集疏运体系,全面提升港口航运运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以及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建设,为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东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顺利开展以及虎门港支线、疏港大道等道路的建成通车,东莞港口航道的优化升级和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东莞港整体集疏运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从2013年开始,东莞港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之后,第四个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的新星。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从“黑臭河”到山青水秀

越来越多东莞人住在花园里

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大力推进“放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质管理。2015年,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实现多水源互通互济和联合调度;启动了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大力推进水厂升级整合、管网更新改造;编制出台了《东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东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完成了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普查及供水管网普查工作。

防洪排涝系统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四批次共513宗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463宗,全市主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市区一、二、三期内涝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着力提升排涝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应对内涝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实际处置能力。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宁洲污水处理厂沉淀池。

水污染治理常抓不懈。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达成社会共识,2015年,东莞制定《加快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2015-2017年)行动计划》;2017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水环境治理工作列入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将建成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作为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统筹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2017年,东莞全市新建截污次支管网767.81公里,是“十二五”期间和2016年共6年时间建成总数的1.5倍;全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督办的10条黑臭水体中的7条已消除黑臭;2017年全市纳入整治计划的75条内河涌中,有73条已动工整治,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44条重污染河涌整治工作,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整治也扎实推进。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基本实现城乡100%光纤覆盖

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东莞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相继发布了《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2012-2020年)》,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进一步发挥了信息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进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水平和竞争力。

2015年,东莞率先进行全市范围的光纤宽带改造,经过两年光网城市的建设,东莞全市电信网络实现100%光纤到小区,行政村100%光纤到村,广播电视网络实现100%光纤到楼,基本实现城乡100%光纤覆盖,宽带传输网络建设保持全省领先地位。除此之外,无线信号已覆盖全部市区、郊区、乡镇中心、重要交通干道及重要旅游风景区,4G网络覆盖率达100%。

从踩单车到搭地铁 40年来东莞人的生活呈“火箭式”跃进

电网升级再升级

与“黑灯瞎火”说再见

2014年以来,东莞在全省内率先启动实施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大大加快了电网建设步伐,为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自启动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以来,东莞电网运行更安全可靠,输电能力明显增强,变电站布局更趋合理。截止2017年底,东莞电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有185座,输电线路的长度达到4594公里;已形成以500千伏东莞、横沥、莞城、水乡、纵江变电站和宝安站(深圳)为中心的6大供电区域,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大幅提高。同时,电力“卡脖子”问题有效缓解,“大会战”先后解决了21条线路电力“卡脖子”问题,电网满载过载、电网风险不断减少,为轨道交通2号线、莞惠城轨松山湖牵引站、国贸中心、华为终端总部、中集集团、中国电子产业园、东城万达等一批重大项目提供可靠供电保障。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建设广深科技走廊,2017年,东莞再次启动“电网升级行动”,印发《东莞市电网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配电网可转供电率、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均实现100%,建成“安全、可靠、高效、绿色”的东莞智能电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