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劉志強

一、孫過庭《書譜》簡介

孫過庭草書筆法精妙,繼承了“二王”風采,他不僅在書法理論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創作上也奠定了小草典範,為後人稱讚。季惟齊《書史》中講到:“唐呂總《續書評》一篇評草書十二人,列張長史第一,孫虔禮第二。言孫氏書,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可見,孫過庭的草書在當時的地位頗高。看《書譜》墨跡,可謂神彩煥發,不愧是“書論雙絕”。它的書風質樸與妍美並存,運筆中鋒側鋒並用,筆勢或仰或俯,字形或開或闔,可謂變化萬千,隨心所欲。

點擊附加閱讀: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二、《書譜》中對真書和草書的論述綜述

孫過庭的《書譜》作為書法理論的鴻篇鉅製,它的論述囊括整個書法體系。但是,為什麼在談筆法和藝術特徵的時候重點列舉的是真書和草書?

從文章出發,我們瞭解到重點選真書和草書論述原因。第一,狹義上講,草書和真書具有代表性。它們是書法體系的兩個極端,二者的筆法基本涵蓋了行書和其他書體的筆法特點。第二,廣義上說,《書譜》中論述的真書包括了篆、隸、楷,草書包含了章草、今草、行書。

《書譜》通過對真書和草書的論述,條理清楚地將書法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觀點:第一,理論上,提出了“博涉”的重要性,並重新定義了“專工”;第二,技法上,它明確指出了真書和草書的筆法與藝術特徵的同與異;第三,在功能上,清楚地指出兩者使用功能上的區別。

理論上:首先,他指出了“博涉”的重要性。如:

且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其終始,匪無乖互。

今譯:鍾繇專工隸書,張芝精通草體,這兩人的擅長,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較張芝的草體王還擅於真書,比較鍾繇的真書王羲之又長於草體。雖然專精一體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廣泛涉獵、博採眾優。總的來看,彼此是各有長短的。

我們知道,通篇中孫過庭把王羲之推到“至尊”的地位。結合上文,可以得出相對“專工”,孫過庭更提倡“博涉”的書學思想。

對於為什麼要“博涉”,孫過庭的解釋之一就是:

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其次,在後文繼續對“專工”進行明確的定義。

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自茲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

今譯:至於楷書堪稱奇妙的鐘繇,有“草聖”之稱的張芝,都是專精一門書體,才達到無與倫比的境地。張芝並不擅長寫真書,但是他的草體具有真書的點畫明晰的特點;鍾繇雖然不以草書見長,但是他的真書中卻透露出草書那種縱橫奔放的氣勢。自此以後,不能兼善真草二體的人,書法作品便達不到他們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專精了。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真正的“專工”是指各體兼通的情況下專精一體,而不是從頭到尾只學一種書體。從這個觀點,我們知道了真草二者相輔相成,想要寫好其中的任何一種字體,必須具備辯證的學習思想,能夠先兼通再專工。由此也引出了面的“偏工”和“盡善”的觀點。如:“……偏工易就,盡善難求。”

最後,繼續指出了書法的學習方法:

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技法上,深入到具體真書和草書的藝術特徵和筆法等,並將它們都透徹地講闡述楚(見後面真書和草書分論中)。

功能上,孫過庭明確指出兩者的區別:

加以趁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冨,真乃居先。

文章對真書和草書論述的意義:首先,它讓讀者清楚地明白真書和草書字體的藝術特點和功用,從而能正確地學習和創作。其次,這對整個唐朝乃至後世的書論影響都很重大。後世書論家談到真書和草書,都是在他的基礎上進行發揮,比如張懷瓘、姜夔等。最後,它對真書和草書的創作起到有力的指導作用。我們知道楷書和草書成為了唐代成就最高的兩種書體,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極高,而《書譜》作為初唐最有價值的書論,它功不可沒。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三、真書及其書法藝術構成

“真書”之命名起源於漢末或在魏晉之際,明代張紳《法書通釋》曰:“古無‘真書’之稱,後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但自鍾繇之後,二王變體,世人謂之‘真書’。”筆者贊成張紳的觀點,魏晉鍾繇、二王所書隸書是新體“今隸”,也即“楷書”。真書廣義上講是正體書,包括篆書、隸書和楷書;狹義上是指楷書。如《書譜》中雲:

且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

首先,在表述上我們發現前面一句用的是“隸書”一詞,後面一句則用“真(書)”,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孫過庭所處的唐代,真書和隸書的概念相同。進一步分析,這裡的元常是指鍾繇,我們知道鍾繇尤善小楷,就是今天所說的“楷書”。

對於真書的藝術特色,孫過庭《書譜》中雲: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

孫過庭借論述真書與草書的關係,指出了真書與草書的本質問題。首先,真書和草書都包含兩個書法要素:點畫和使轉。其次,真書和草書都包含兩個藝術特點:形質和情性。我們發現,書法中的各個書體都包含這些書法要素和藝術點。所以,孫過庭是借它們來指出書法的本質:包含“點畫”和“使轉”兩個要素,具有“形質”和“情性”的藝術特徵。

“形質”是指形體,也就是形象,它包括線條、結構和章法;性情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意象。

“真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情性”潘運告在《初唐書論》中的解釋是“楷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但我覺得解釋還是不夠明確,到底“使轉”是指什麼?《漢語字典》解釋:“書法術語。指行筆的轉折呼應。”但是我們把它放入原文,一個指的是所有筆畫,一個只是指行筆的轉折呼應。所以,不能構成完整的對應。我們認為,既然點畫是字的所有筆畫,那麼使轉應該是指整個運筆的過程。運筆的過程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指筆在紙上接觸的過程;還有一部分就是毛筆提起來在空中運動的過程,即筆斷意連,它能使楷書中點畫產生相互呼應。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孫過庭《書譜》原文對“使”“轉”的解釋:

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鐶盤紆之類是也。

胡方鉞在《書譜探微》中指出:“‘使’應該是楷書的筆法。”他結合蕭衍的《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和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對“縱橫”和“牽掣”的解釋,得出:“‘縱橫’就是豎畫和橫畫,是指筆毫平行於紙面的運動。‘牽掣’包括撇、捺、點、挑等筆畫,指的是提按頓挫,是筆毫垂直於紙面的運動。”並且指出“轉”是“專門研究草書的筆法,指筆畫的曲折(鉤),迴環(鐶),纏繞(盤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絞轉’。”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轉”不只是代表行筆的轉折呼應了,而是縱橫曲折的行筆途徑和運筆過程。但是,筆者不贊成“‘使’應該是楷書的筆法”和“‘轉’是專門研究草書的筆法”這個觀點。

情性,是書法中情感的寄託。一幅藝術作品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不能夠稱之為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中所說:“《書譜》雲:‘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從中可以瞭解到,真書中情性的重要性。馬俊青在《孫過庭書譜中書法學習思想初探》中說:“書法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絕不能像知識一樣,納入人的知識體系之中,更不能以簡單的形式來加以闡釋。它只能靠感覺,只有用感受去領會它,欣賞它,才能看到它的藝術慧光。”筆者認為,書法藝術中技法、形式等是可以通過知識或肌肉記憶的形式達成。但是“情性”不像知識,也不是簡單的形式,它的表達和理解需要靠感覺去領會和體悟。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四、草書及其書法藝術構成

草書為何“以使轉為形質”。首先,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它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它的藝術形態是在縱橫中見氣勢,於狂亂中體現優美。張懷瓘《書斷》稱:“然伯英(張芝),學崔(瑗)、杜(度)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東晉王獻之甚至創制了“一筆書”,他的這種草書字自始至終筆畫連綿相續,如一筆而成,又稱“連綿草”。所以,草書中行筆過程就構成了草書的形體結構,而書者的情性全藏在點畫之中。所以,“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就很好理解了。

“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還可以從草書動態的線條和率真的用筆中體現出來。在金開誠《草書》一書中說到:“歷史上‘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雖然‘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為各種書體共有的本質,但草書表現得尤為突出。草書以其強烈的運動感、節律感,千變萬化,奔放馳突,震撼心靈,動人心魄。”由此可見,草書以“動”為主的特徵、形式,主要由“使轉”表現出來,點畫中蘊藏的是書家的性情。“尤其是狂草,書家並不再求一點一畫之得失,而是借其點畫線條來抒發胸中之氣、之情、之意、之興”。所以,相對點畫的形態,草書更多的是注重它的性情。

“使轉”是草書技法上的重點也是難點。鍾明善在《鍾明善書學論集》中說:“王魯生僅擷其要以寥寥數語點破草書筆勢之要領。‘稿法最為難,使轉異毫端’。這是稿訣開宗明義第一句。明韓道亨《草訣百韻歌》首句‘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重在講草書字外之意,‘外狀其形,內迷其理’;而魯生卻點示草書點畫之理法。他以為草書之難不在筆下龍飛鳳舞,而在使轉時毫端之異。”其實孫過庭在《書譜》中就指出了使轉的重要性“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為草書是在真書快寫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藝術特徵有專門的簡化符號,所以,作為“形質”的“使轉”擔任草書的識別功能,只要稍微有一點偏差可能就成了另外一個字。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點畫”是草書的另一個重點,通過它可以表達草書性情。清代包世臣對《書譜》中關於真書和草書的論述吸收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點畫寓於使轉之中,性情發乎形質之內”。他在《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中說:

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此草法所為不傳也。大令草常一筆環轉,如火箸劃灰,不見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環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由其筆力精熟,故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形質成而性情見,所謂畫變起伏,點殊衄挫,導之泉注,頓之山安也。後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無定則,毫端之轉換,又復鹵莽,任筆為體,腳忙手亂,形質尚不備具,更何從說到性情乎!蓋必點畫寓使轉之中,即性情發乎形質之內,望其體勢,肆逸飄忽,幾不復可辨識,而節節換筆,筆心皆行畫中,與真書無異。

包世臣對孫過庭草書形質與性情的觀點的見解,與其說他是注重點畫不如說是注重“使轉”。但是,從《書譜》的通篇來說,孫過庭更重視草書中的“盡善”和“法度”。例如“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王冬齡在《書寫的極致》一文中說:“草書不是亂寫的,使轉要有法度,尤其須於使轉之中見點畫,由點畫見作者的心靈,這是草書的奧妙所在,也是東方的線條比西方的線條有優越的關鍵所在。”他同樣提出“使轉之中見點畫”的觀點,這是對孫過庭《書譜》中草書理論的透徹理解。其中“由點畫見作者的心靈”是對“草以點畫為情性”的吸收與發揮。由此可見,孫過庭的理論指出了草書最本質特徵是可以成功地指導創作,歷經千年而不衰。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五、真草二者之間的關係論

通過深入分析真、草各體特徵,孫過庭指出了表達性情的具體方法。在“點畫”“使轉”“形質”“情性”的基礎上,孫過庭又具體列出了真書中的篆書、隸書,草書中的章草和今草各體的主要藝術特點:“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讓大家書寫創作時,抓住主要特點的同時,“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這樣就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在前面我們只知道情性在“點畫”和“使轉”中表達,但是具體怎麼表達並不清楚,而在這裡就清楚地指出來了。所以,我們認為孫過庭的《書譜》是一部循序漸進,解決實際問題的書學理論。

《書譜》雲:“回互雖殊,大體相涉。”兩種書體形態彼此不同,但其規則卻是大致相通。這句話指出了二者的關係,進一步分析,我們知道草書是由真書演變而來,真書的創造又是從草書中吸取營養。韓盼山在《論真、草之辯》中談到草書和真書的關係是“草—正—草—正”,草體可以轉化為正體,正體可以轉化為草體,它們不是新生而是進步。在同一時間段二者可以並存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張懷瓘《書斷》雲:“張芝草聖,皇象八絕,並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於世,章草幾將絕矣。”到唐代張旭、懷素等又發展為字字牽連,筆勢恣縱的狂草。

而楷書是在草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取和規範後產生的。張懷瓘《書斷》中解釋“八分”時引用南北朝王愔雲:“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可以得知真書是從草書中而來。轉引付繼偉在《論書法藝術的自覺與楷書的產生》中講到的:當代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書中說,“從漢末魏晉始,楷書的形成雖然是由文字發展過程中的簡易律、區別律所決定的,但也與當時書法藝術的自覺有著極大的關係。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形態異常豐富,超越了之前的各種字體,書寫方式比篆書、隸書多了許多連貫動作,這些方面正是書法藝術對楷書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這裡楷書比隸書多了一些連貫動作,很明顯是受草書書寫的影響,有了轉折、連筆等連貫而流暢的動作。因為這在隸書中是會分成幾筆去完成。裘錫圭指出,“大約在東漢中期,從日常使用的隸書裡演變出了一種跟八分有明顯區別的比較簡便的俗體……這種俗體隸書在很大程度上拋棄了收筆時上挑的筆法,同時還受了草書的一些影響,如較多地使用尖撇等,呈現出由八分向楷書過渡的面貌”。所以楷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受草書中簡便書寫影響較大的一種進步的字體。

綜上所述,從真草的關係論來看,可以說唐朝狂草的發展,與當時楷書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而後面楷書進一步地發展,狂草在其中也起到了推進作用。他們二者都是從隸書演變發展而來,淵源是相同的,相互影響是必然的。

孫過庭《書譜》的真草關係論對後世書論的影響重大。例如,張懷瓘在孫過庭的基礎上對真和草書在筆意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以風骨為體,變化為用。”姜夔在《續書譜》中也繼承了孫過庭的“博涉”“兼通”的觀點:“所貴乎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須博學,可以兼通。”等。

《書譜》中草書與真書關係論的理論貢獻

六、小結

可以說《書譜》通過提倡真、草“兼通”指出學習書法要博採眾長。這是孫過庭文章的一種寫作風格,即具體分析兩種字體從而找出共性,得出普遍規律。並提出在“博涉”後,還要“學宗一家”“變成多體”。同時,孫過庭窺探到了草書和真書內在的規律和聯繫。

《書譜》告訴我們,真書和草書的審美有本質上的區別:第一,都是“點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一個作為形質,一個是承當性情;第二,都是使轉,擔當的作用也不一樣當。他還指出了兩種書體在其他方面的同異。此外,孫過庭還間接指出了草書、真書中的疾與遲、速與緩、動與靜的關係特徵,提倡將它們融會貫通。

總之,孫過庭《書譜》對於真書和草書關係雖然是用短短的幾段話概括,但是,精闢入裡並且立下了一個清晰的框架,後人可以根據這個框架可以繼續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