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你聽過楚劇嗎?

張婆婆住在六渡橋附近,每個週一她都會出門,轉過幾個街區,來到一個叫做“濟生茶館”的地方聽一段戲。她說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好些年了,還說隔一段時間不聽這個戲,渾身上下總覺得有些不舒服。

張婆婆口中的“戲”,並不是大家熟知的京劇或者崑曲,而是湖北本地獨有的特色戲曲——楚劇。京劇和崑曲的大名如雷貫耳,即使沒有正兒八經聽過的人也會知道一些曲目,相比之下楚劇的名頭就不這麼響亮了,初次聽見這個劇種,還要百度一番,才會知道楚劇的一些歷史淵源。而這個隱藏在漢口老巷子裡的楚劇團,更是籍籍無名,幾乎要快被這個時代給遺忘了。

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武漢洪山區楚劇團

這個楚劇團全稱“武漢洪山區楚劇團”,曾經表演的場地是老武漢人記憶中那個繁華的民眾樂園,後來隨著民眾樂園的拆舊重建,楚劇團演出的地方也隨著搬到了離民眾樂園不遠的小巷子裡面,後來又因為一些原因,這才落腳搬到了濟生茶館。

問團長劇團唱了多少年戲了。團長也沒說出個具體的時間,只說有好些年了。說著便拿出了一個布包,說裡面是資料。泛黃的報紙上清楚記載著這個楚劇團當年的榮光,1993年的時候已經唱了15年了,那麼算算到如今已經近四十年了。

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武漢洪山區楚劇團

四十年的時間很長,長到好些劇團的演員離世了,長到好些當年的聽眾也離世了。人總是無法抵抗時間的侵襲,在這場和時間的角逐中,楚劇團終究是寸土不讓,沒讓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消失,而是歷經困難,還活躍在這條小巷子裡,雖然盛況不再,卻初心依舊。

可是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聽戲的人也越來越少。楚劇團表演的時間也一改再改,從當初的每週三場,變成如今的每週一場。從當年的一票難求,變成了如今公益性質的免費觀看。不過每逢演出之時,在臺下還是會放一個竹籃,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若是聽眾覺得唱得好就可以往這個竹籃裡丟錢,這個儀式被稱為“打彩”,由來已久。

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武漢洪山區楚劇團

如今,沒有演出的時候,這裡和一般的棋牌室沒什麼區別。在昏黃的吊燈之下,上了年紀的爹爹婆婆在裡面打打麻將,拉拉家常,喝著茶聊著天,聊些從前的事情,也聊些近來的變化。

每每到了表演的時間,大家就會收起麻將桌,演員進入後臺就位,貼上妝發,擦了脂粉,穿上戲服,鑼鼓聲響起,伴隨著一個婉轉的唱腔,大幕拉開,演員上臺,用舉手投足之間的意味,為臺下的觀眾講述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武漢洪山區楚劇團

一曲終了,演員們到後臺卸了妝發,換下戲服,擦乾淨脂粉,再走出來,用武漢話詢問聽眾唱的如何,有的上前稱讚,有的拍手叫好。場子忽而喧鬧,市井煙火味十足。隔著大堂和後臺的那一道簾子,彷彿是現實和戲劇之間的界限,演員們在進出之間,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每週一演出之前,就會有人早早過來,大多是像張婆婆這樣聽了好些年的忠實聽眾和附近的街坊,偶爾也會有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只不過相對來說有些少的可憐。楚劇這個戲曲劇種似乎正漸漸被人淡忘,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說起楚劇他們大多都會搖搖頭一臉迷茫。

他們說:楚劇唱了四十年,但他們還要唱下去

武漢洪山區楚劇團

任誰也不能在時間面前永遠保持鮮活,楚劇亦是一樣。只不過,若是你偶爾經過那塊地方,聽見巷子深處傳來了鑼鼓聲,不妨進來瞧一瞧,聽聽獨屬於湖北本土的戲曲。

也許你聽不懂曲中故事,聽不習慣那晦澀的唱腔,可是如果你仔細看臺上演員們的舉止,感受他們那每一個眼神,你就會明白他們對楚劇的熱愛和執著,也會明白他們這近半個世紀的堅持。正如團長所言:會一直唱下去,哪怕只有一個聽眾也會唱下去。

一條小巷,一方茶館,一曲舊詞,一生百味,楚劇團幾經沉浮,光彩不再,卻初心不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