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義烏之「妙」三人說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义乌之“妙”三人说

農民日報記者 蔣文龍 朱海洋

從馬路市場,到國際小商品之都;從內陸窮縣,到經濟強市;從溫飽不足,到小康社會;從默默無名,到享譽全球……浙江義烏,一座1105平方公里的小城,城鎮居民收入連續10年領跑全國,內貿網商、外貿網商密度分別位居全國的冠、亞軍,快遞業務量佔到全國的1/30,外貿出口佔全國的1/62……這條崛起之路,堪稱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生動剪影。

雞毛如何飛上天?解析“義烏模式”的精髓與靈魂,那將是鴻篇鉅製,寥寥幾筆無法寫透,記者嘗試從3個人的故事,闡述義烏之“妙”。

1

張吉英:不同精彩,一樣故事

義烏小商品市場有多大?550萬平方米,26個大類、180萬個單品,如果每個攤位逗留3分鐘,需要一年多才能全部逛完。在7.5萬多個攤位中,張吉英的鋪子並不起眼,卻是最負盛名。

張吉英並非義烏人,她來自300多里之外的紹興市上虞區崧廈鎮。打小,父親便走街串巷,靠修傘維持生計。1985年,看到老家傘廠越蓋越多,他不再出門,開始置辦家庭作坊,加工雨傘配件。

配件利潤單薄,幾年後,家裡改制成品傘,一下面臨銷路難題。1996年的義烏,已經歷了4代市場,形成“買全國貨,賣全國貨”的新格局,自是聲名遠播。為謀出路,未及成年的張吉英隻身來到義烏,在篁園市場租下攤位賣傘。

彼時義烏,遍地是金,頭腦活絡的張吉英幹得風生水起。不久後,市場上出現了外貿生意,頭腦靈敏的張吉英立馬嗅得商機。儘管不懂英語,她只能通過計算器確認價格,但那股熱情與友好,馬上贏得外國客商的好感。

第一單1萬多把雨傘成功拿下,高達8萬元,張吉英激動得夙夜難寐。她想要做外貿,可語言是障礙,幾天後,張吉英報了英語班。僅有小學學歷的張吉英,連普通話都磕磕絆絆,學起外語更是兩眼一抹黑。可憑著那股勁兒,她比誰都認真,僅3個月,她竟能與客商順利交流,人氣也越來越高。

20多年裡,張吉英的外貿生意一路向上,她從未停止過學習,專門學了阿拉伯語、市場營銷學,參加浙大、人大的培訓班,這些都逐漸改變著她的經商道路。“這幾年,雖然訂單不斷,但附加值並不高,一味拼價格的路子只會越走越窄”。張吉英決定在國外註冊商標,設計一整套國際化的品牌形象,並與法國巴黎的設計團隊達成合作。如今,在她的團隊裡,不僅有銷售,還有設計與研發,每年到國外參展學習,產品也日漸細分與時尚。

張吉英說,自己的故事,在偌大的商貿城裡,其實俯拾皆是。不同攤位的背後,有不一樣的精彩,卻有一樣的勤懇好學、誠信包容、敢為人先的故事。在義烏,也正是38萬個市場主體,鑄就了全市80%的生產總值、90%的外貿出口,成為這座城市的“最強心臟”。

2

金小民:且乘勁風,揚帆絲路

物流,是小商品市場的“主動脈”。1994年前後,義烏與外貿結緣。小城如何走向世界?從最初的“螞蟻搬家”,到上世紀90年代末,義烏有了集裝箱出口。而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義烏迎來新機遇。

就在那年不久後,在義烏稅務局工作的金小民決定放棄“鐵飯碗”,借來3萬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金小民創辦了名為“金斯頓”的物流公司,100平方米的辦公室,5個員工,業務很簡單,就是貨運代理。他自己身兼老闆和業務員,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市場、見客戶。

當時的義烏,國際貨運代理公司連年火爆。在金小民看來,物流業的騰飛,固然有市場的直接推動,但更得益於不斷吹來的勁風:2011年,義烏啟動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2014年,義烏實施市場採購的新型貿易方式……

隨著義烏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金小民敏銳地察覺到,原有模式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他決定打通外貿服務鏈,逐漸將業務從貨代,延伸到海運、空運、倉儲、國際鐵路聯運、報關、退稅代理、進口代理、外貿保險金融等領域,以形成完整的國際供應鏈服務。

“義烏的‘妙’在於市場與政府的相得益彰、良性循環,政府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同時搞好服務,解決單家企業無法破解的倉儲、港口等難題,同時不斷簡政放權。於是,才有了義烏的今天,才有了我們的今天。”42歲的金小民感慨道。

如今,“金斯頓”在義烏港每天能出100多個貨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佔到業務總量的八成之多。幾年前,金小民還組建了商貿公司,將西班牙的橄欖油、烏克蘭的葵花籽油、泰國的大米、白俄羅斯的牛奶等進口到國內市場。

而放眼整個義烏,為外貿提供服務的公司就有1萬多家,唱響了義烏“買全球貨,賣全球貨”的新序曲。

3

毛勝平:時代在變,創新不止

義烏江東街道青巖劉村有著“中國網店第一村”的美譽,在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5萬名電商從業者,是本地人口的十幾倍,光房租一項,就可人均增收超過6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毛勝平對此如數家珍,可10年前,全村人都在為出租而滿臉愁雲。

義烏小商品市場崛起後,僅隔幾百米的青巖劉村率先吃到甜頭,成為外來務工人員的聚集地。“錢袋子是鼓了,可那會兒,由於人口過於密集,飲用水不夠喝,化糞池嚴重滲漏,地下十幾米打上來的水都有股臭味,矛盾糾紛更是不斷……”毛勝平回憶說。

2003年,村裡啟動舊村改造,一舉解決了飲水、環境等問題,可誰知好景不長,小商品市場統一遷至商貿城後,村裡農房出租瞬間遇冷。為了招攬生意,大夥兒都往電線杆上貼廣告,租金一降再降,仍是無人問津。

怎麼辦?街道和村委一合計,準備引入電子商務。此時,阿里巴巴正冉冉升起,而青巖劉村做淘寶,條件無與倫比:既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作為貨源地,又有緊鄰的江東貨運市場作物流支撐,再加上毗鄰的義烏工商學院,正在倡導學生通過淘寶創業。

青巖劉村馬上宣佈:低價出租房屋,還專門出資50萬元引入光纖。優質的硬件、人才儲備,濃厚的創業氛圍,加上政府的各種扶持政策,青巖劉村果然聲名鵲起,而且從貨源、倉儲、設計、包裝到物流,迅速形成了完整的電商產業鏈條。

回顧發展歷史,毛勝平感慨說,在義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面對任何困難和調整,義烏人總能蹚出新路,需要的是抓住每一次發展機遇,並不斷超越與創新。“時代在變,市場在變,平臺在變,但不變的是義烏精神與市場經濟的根。”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义乌之“妙”三人说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