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2018中國城市規劃·長安論壇探討絲綢之路文化傳承與本土城市營造智慧

10月13日-14日,2018年城市規劃·長安論壇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內舉行。“長安論壇”旨在推動西部地區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促進東西部地區城鄉規劃理論與實踐的交流,推動學界、業界的相互促進發展、規劃教育理念與方法應對等,實現“分享經驗、共享成果”。論壇精彩報告詳見下文。

本文字數:5469字

閱讀時間:15分鐘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2018年城市規劃·長安論壇於10月14日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圓滿落幕。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所屬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城市規劃·長安論壇已經被列為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全體與會嘉賓及工作人員合影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會場爆滿,熱情快要溢出屏幕了~

本屆論壇聚焦絲綢之路文化傳承與本土城市營造智慧。14日上午,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們分享了睿智而精彩的主旨報告,現場氣氛熱烈。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主持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段德罡教授。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樹聲教授上臺致辭,向在座諸位介紹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發展歷史,並展望了城鄉建設學科的未來發展。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上臺致辭,發表對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的思考,以及對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期望。

主旨報告

楊保軍:文脈傳承策略與城市設計方法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楊保軍院長從城市風貌的基因、不同基因的影響尺度、城市基因對風貌的影響機制、基於本土性的城市設計方法四個方面闡述了文脈傳承策略與城市設計方法。

人類文明發端於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化的自然本底培育異質的文化基因,建築的特色風格是響應地理文化環境的產物。

楊保軍院長引經據典,通過豐富翔實的案例闡釋了城市風貌形成的7個基因:第一,地形地貌是城市重要的先天基因,對城市整體格局和結構起決定作用;第二,氣候從宏觀到微觀各層面,影響城市結構、街區佈局、建築形態與色彩、城市綠化率、地下空間利用等;第三,生產模式與生產方式 對城市空間組織和建築形態產生顯著影響;第四,建造技術與傳統是微觀層面體現在建築形式上的重要基因;第五,宗教與崇拜是城市精神層面的追求,能夠隱性而深刻地影響城市空間形象;第六,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是城市社會人文取向的非物質環境,城市物質空間環境是它的具體載體;第七,歷史在不同時期給城市留下不同的印記,城市就是一本活著的歷史。

百尺為形,千尺為勢,楊保軍院長通過對北京的山水格局與營城脈絡、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等案例的分析,指出不同基因的影響尺度也各不相同。山水格局和文化脈絡影響城市設計的宏觀格局;濱水地區、山前地區、地方傳統商業區、社區等是城市設計的中觀模式;街道、廣場、場所是城市設計的微觀載體。

楊保軍院長指出,城市基因對風貌的影響機制主要體現在極化效應和疊加效應。

通過對單個要素的反覆表達和突出,可以達到強化本土性的效果。而城市最終形態是多種基因疊加的結果,某一個基因相同的城市,可能因為其他基因的不同而呈現出迥異的風貌。

最後,楊保軍院長分析指出,基於本土性的城市設計方法需要處理好群體與個體、實體與空間、顯性與隱性、本土與舶來的四大關係。第一,在城市中,群體與個體的關係是圖底相生的,以大量風格類型一致、區域均質化的群體作為城市的“底色”,以少量特異化的個體作為城市版圖上令人眼前一亮的吸引點,在城市設計中需要處理好各元素的主次關係;第二,實體創造可視、可觸摸的城市;空間作為實體所“擠壓”出的產物,對實體具有隱性的膠合作用;第三,城市風貌本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貌”是城市物質環境的綜合表現,具有顯性特徵,“風”指內涵,是充盈於城市中的氛圍,具有隱性的特徵,是場所精神之所在。具有深刻本土特色的城市,在處理好物質層面的同時,更要傳達好精神寓意;第四,本土文化與舶來文化的相處是一種博弈,避免泊來文化對本土性造成強勢衝擊的重點在於堅守本土要素,將外來文化帶來的外在風格在城市面貌層面的表現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

趙萬民:後三峽時期人居環境建設的科學性及其評價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山地城鄉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重慶大學教授

趙萬民教授通過梳理三峽庫區人居環境建設的六大階段,進一步分析三峽工程與人居環境建設的科學問題,深入解讀後三峽時期人居環境建設的探索工作,最後結合三峽庫區龔灘古鎮移民遷建的實踐案例,探討山地人居環境的地域性和科學性。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也是最大的人居環境建設工程。三峽庫區的人居環境建設是一個比較長的時期,2009年前,是城市、鎮搬遷和移民安置的時期;2010年以後,進入“後三峽時期”,庫區的主要任務,是城鎮化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民生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與安全建設、文化環境建設等。

吳良鏞院士早在1993年就指出:三峽工程不僅是一項水利樞紐的建設工程,而且是從移民搬遷到大地區人居環境建設的一個城鎮化發展的特殊形式,是一項舉世矚目的社會工程和文化工程。

趙萬民教授認為,圍繞提升三峽庫區城鎮化水平,加快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建設進程,不僅具有較之東、中部地域發展的事半功倍效用,而且是三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

面對三峽庫區以流域為單元的生態系統、以山地為典型特徵的地理環境、多民族多文化系統下的聚居傳統等地域特徵,趙萬民教授在人居環境學的理論框架下,以“建築-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為主導,從區域、空間和時間等的綜合性、特殊性方面,研究三峽地域人居環境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針對其在三峽庫區的具體表達,以百萬移民“安居樂業”這一實際問題為導向,探索三峽庫區新的聚居過程的科學問題。

科學性的探索其發展規律,使學者們充滿信心,面向未來。趙萬民教授的學科團隊全面探索後三峽時期的人居環境建設,不懈研究三峽人居環境建設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山地城鄉規劃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三峽歷史城鎮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與應用,及山地人居環境雨洪管控的理論與應用。

最後,通過回顧與分析三峽庫區龔灘古鎮移民遷建案例,趙萬民教授表示,三峽人居環境建設是低碳的、生態的、民生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它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趙萬民教授強調,山水格局和生態環境是人居環境構成的根本,是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的支撐載體;需要更多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把握其本質,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

王興中: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社會解釋與供給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城市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人文地理》創刊人及主編

王興中教授從人、社會、城市、城市發展管理四個方面闡釋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化生活需求。

從人的角度來講,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堅持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空間,王教授指出,相應地,城市空間就必須要滿足人們生活消費行為的個性化、階層規律、偏好需求規律,滿足人們追求城市化生活、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因此,城市生活是高度自由選擇的(空間)生活方式。

從社會的角度來講,王教授強調,我們需要把握社會流動性下的空間文明規律。從社會科學的角度探討城市生活空間需求驅動力及其機制,需從“社會結構與社會機制解釋其城市空間社會現象” ,並從中去探討需求驅動力問題。王教授介紹了(後)現代社會與轉向的空間價值觀、發展(地理學)的城市生活的空間結構、新人本主義價值的生活空間質量理念,指出,生活空間的人本價值性才是普世的質量追求、文明的體現。

從城市的角度,王教授重點闡釋了地理學“社會論”下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觀。他指出,追求生活質量價值是民眾的普世新人本性訴求,介紹了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觀的思想性。

從城市發展管理的角度,王教授指出,若要構建與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和諧普世性的(社會)生活空間,不僅要關注城市各類型人群的(社會)生活空間普世性質量,還要關注不同發展水平城市人群的普世性空間生活質量。王教授強調要以構建城市(社會)生活空間單元體系為目標,從控制城市居住社區-生活行為場所體系結構與佈局水平為方向,以城市空間控制規劃為手段,達到滿足各類人群城市“普世性”適居與舒適空間發展的質量水平。可通過“城市資源”控制城市社區體系結構與佈局水平,通過“社區資源”控制社區場所體系結構與水平。

龍瀛:中國城市系統的重新定義 試圖釐清城市研究的基本概念問題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龍瀛教授團隊長期利用傳統數據、大數據和開放數據,並通過量化研究方法、城市模型、先鋒技術手段等來認識城市並理解城市系統,並致力於在此基礎上的空間干預和規劃設計支持。他也指出,人本尺度的城市形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也是團隊近幾年持續攻關的方向(如公共空間的品質與活力的測度、什麼是好的公共空間以及好的公共空間營造的規律等)。

理解城市系統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客觀認識中國城市系統,釐清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的這一基本概念問題。他從行政地域、實體地域和功能地域這三個維度來看待城市,並認為新數據環境作為傳統數據的補充,可以揭示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本次主旨報告亦建立在龐大的數據分析基礎之上。他指出,究竟什麼是城市?龍瀛教授引用了北京大學週一星教授的觀點:中國的市不是城市,中國市長管理的範圍太大。

龍瀛教授以北京為例,從行政地域來看,北京市就是指它的市(轄)區;從實體地域來看,城市是指城市化地區,北京市基本對應其五環內和緊鄰的周邊地區;從功能地域來看,城市是指中心大團及其勞動力市場輻射範圍(如15%以上通勤到中心大團),如此來說,燕郊是北京市,但延慶或平谷則不一定是北京市。

從行政地域上來看,中國現有六百多個城市,這個數字持續變化中。當前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城市系統,最核心的數據就是住建部的中國城鎮建設統計年鑑。但是,他經過大量人工工作發現,近幾年有160個城市的市轄區邊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縣改市,縣級市納入地級市成為區等,更有鄉鎮街道辦事處層面的微調。統計年鑑上並不會體現出這個變化。所以龍瀛教授認為,既然中國城市行政邊界一直在變化,那麼用統計數據(針對市區)來做研究就會造成數據難以追蹤、不可比較。

另一個問題,縣城是不是城市?從行政上來看,它不是,因為縣城不在600多個城市的範圍裡面。龍瀛教授強調,中國的城市更多是一個行政的概念,是二級行政區劃,而非功能實體概念。

龍瀛教授提出設想:從形態上來說,很多道路交叉口湊到一塊,如果道路交叉口密度高、數量大,是不是就是一個城市?他從學術上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兩兩道路交叉口之間的距離小於300米,至少有100個道路交叉口,這100個道路交叉口構成的大致4平方公里的範圍,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城市。按照這個原則,龍瀛教授將全國劃分為4629個城市,之後他還從形態和功能角度將重新定義的城市分為了四類。

龍瀛教授還利用2016年8月24日-26日(週三-週五)4300萬次滴滴出行的數據,看到了城市內的聯繫和城市間的聯繫,為從功能上重新繪製中國城市系統提供了數據基礎。

龍瀛教授提出,他的團隊正在這些已有研究基礎上,致力於從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等空間尺度,用行政單元重新劃分城市,這樣可以為民政部門提供更好的參考和數據支持,並可以用新的數據跟蹤這些重新定義城市的發展指標。這對空間規劃也有啟示:空間規劃的規劃範圍如何定義?城市總體規劃是關注整個市域、市(轄)區(行政視角的城市)還是中心城(實體和功能視角的城市)。

王樹聲:城市規劃的中國智慧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

王樹聲教授從中國優秀的城市規劃傳統、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發掘與學習、歷史智慧的現代意義三個方面闡釋了城市規劃的中國智慧。

王教授指出,中國具有優秀的城市規劃傳統,這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城市規劃建設實踐中世代累積經驗的結晶,蘊藏著區別於西方且極具中國智慧的規劃原理和方法。這些與現代規劃體系具有重要的互補性,對構建中國特色城市規劃理論體系、增強中國城市規劃的理論自信、資鑑和指導現代城市規劃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王教授介紹了其團隊對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挖掘與學習情況,全面證實了中國具有獨特的城市規劃體系,而且從城市規劃在山水、人文、歷史、經濟、科技、民族、生態、人物等十餘個方面系統揭示了中國城市規劃的現代價值。

王教授著重從四個方面闡釋了中國城市規劃歷史智慧的現代意義。

第一,結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規劃。他指出,中國城市規劃首在尋找自然山水的秩序,並在自然山水認知模式、結合自然山水的層次、結合自然山水的城市秩序構建等方面積累了獨特經驗,形成中國規劃以人的在地感受為出發點的特點。中國城市就是在統籌大形、外形、內形的過程中,把人工建設與自然山水緊密地關聯在一起,形成整體。

第二,城市人文規劃。中國文化特別重視對“何謂人”這一命題的討論,這也直接影響到城市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王教授指出,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史,高度重視精神文化空間的選址、佈局和建設,城市文化精神是具體的,而非無形的,須由文化空間和用地支撐。建立一個上承中華文化義理,下通山川人物,融會並超越生用功能且極富地方個性的城市山水人文格局成為中國曆代規劃先賢堅守、傳承和創新的關鍵,形成一座城市的文脈和基因。這是中國城市的根基,也是中國城市規劃極光輝高明的傳統。

第三,城市古蹟保護與文化傳承。王教授指出,中國規劃則十分重視將古蹟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強調與歷史的接續,強調人與古蹟的關係,重視古蹟背後文化意義的傳承。

第四,經濟繁盛時期的城市規劃。王教授指出,基於“革化調適”的思維,新秩序在對舊秩序的繼承與發展中,不少城市還因經濟發展,而對原有的城市空間秩序進行延伸和提升,形成了古今交融的城市空間新格局。增長的新空間並不僅是商業或者居住等功用空間,新的文化空間也隨之產生,不斷涵育著新空間中的人。

結合上述方面,王教授提煉了中國城市規劃“人文優先、 風景關聯、歷史接續、革化調適”四大特點。

最後,王教授呼籲,揭示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現代意義和價值,將之成為中國特色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不僅是中國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從城市規劃學術傳承來講,也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大國在當代城鎮化進程中應當且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13日,長安論壇圓桌論壇的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各自學校的學科建設情況以及辦學優勢和改革方向,並達成共識:長安論壇是西部地區唯一一個旨在加強各學校之間聯繫和交流的學術平臺,各學校、科研單位間應藉助論壇平臺,進一步加強互動、溝通、合作。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火爆!2018中国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本土城市营造智慧

14日下午,來自西部院校及研究機構的眾位專家學子圍繞文化遺產保護與絲路城市復興、文脈傳承策略與城市設計方法、鄉村振興發展與人居環境營建、西部地區城市規劃回顧與展望、傳統村落營建與鄉村振興規劃、經濟發展規劃與區域發展治理6個議題展開平行論壇,探索學科理論前沿問題、總結規劃實踐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