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一生很长,如果不读几本真正启发智慧的书,怎么越活越心明眼亮,时刻认清脚下的路?尤其是钟爱古典名著的人,气质完全不一样。

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马云挚爱《道德经》,一直伴在身边;陈道明家里的书房,几乎只放经典名著。

虽然说,现在的图书已数不胜数,但能给人深刻启示的并不多,这也是思想经典的意义:它们思考和表达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尤其在我们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更能从中领悟意义和启发。

当然,一切皆有代价,好的东西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不是谁都能阅读经典,很多人听说过不少,却从未读过。

今天我们选取了五本大部头思想经典,看看经典的世界是怎样的。

01 / 《周易》

《周易》由古代多位智者共同著成,被誉为“青年人必读的一本书”,同时它又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难以理解。

它其实是两本书的统称:第一本书是《易经》,另一本叫《易传》。《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辞和爻辞三个部分组成。《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是对《易经》的哲学解释。

可以看出,《易经》和《易传》的关系:简单类比就是,《易经》是教科书,《易传》是参考书。

名不见经传的由来

经和传的区别

所谓“经”

就是永恒不变的经典,比如佛教有《金刚经》和《心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基督教有《圣经》。

所谓“传”

虽然“经”是经典,但语言太精练,内容太博大。

比如《易经》第一句:“乾。元亨利贞”,什么意思呢?很难理解。

这时候就需要“传”了,所谓“传”就是解读和阐释,光有教科书还不行,还要参考书,因为教科书内容不一定看得懂,要解读和分析。

名不见经传

经和传两者并称,就是“经传”。

所以有个成语叫“名不见经传”,就是小人物,籍籍无名。

《周易》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一(阴)和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

它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世界变化的规律,就在阴阳的关系之中,而阴阳的关系就是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易中天谈到三个启示:忧患意识、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1. 忧患意识——既济未济

周易本身就是忧患意识的绝佳证明。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六十三卦是“既济”,意思是“完事了”。

然而这不是高潮,问题是第六十四卦竟然是“未济”。意思是“还有事儿”,原来不是圆满大结局,而是“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为啥?因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圆满了反而不好了,所以必须留个尾巴。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故事还在上演,可以重头再来一遍。

2. 变革精神——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包含有“否”卦和“泰”卦:“否卦”是坤下乾上,也就是天在上、地在下,意思是不好;而所谓“泰”卦是乾下坤上,天在下、地在上,跟现实正好相反,但这个意思是好。为什么?因为有问题,有问题就有矛盾和斗争,就意味着要发生变化和变革,这就是好事儿。

易传中有解释:天地不交,否。

因为没有联系,没有交集,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变化,当然不好了。有变化才是好的,所以《易传.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 中庸原则——九五至尊

什么是“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我们来看看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乾卦是六根阳爻的排列组合, 从下往上六个,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我们来看看每一句的解释:

潜龙勿用:韬光养晦,勤练本领

见龙在田:推销自己,寻找伯乐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终身学习,居安思危

或跃在渊:审时度势,进退自如

飞龙在天:时机成熟,尽显才能

亢龙有悔:戒骄戒躁,得意忘形

群龙无首:谦卑待人,功成弗居

周易是这样一部经典,可以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各取所需,有所裨益。其中有辩证法,有生意经,有天机变,有房中术,有命相学,有风水论,它的伟大和光芒自然也就不能掩盖了。

02 / 《道德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在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书。

它传到西方后,对西方产生重要影响:黑格尔、伏尔泰、尼采无不是老子的忠实粉丝,尼采曾说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

《道德经》讲了什么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每篇开头是导引内容,然后分别用9部分内容来阐述,每一部分到下一部分都有一个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

首先,上篇《道经》。什么是道呢?道不能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讲,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其实就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搞明白之后,你就可以真正的做到顺势而为了。

天然道德:就是自然规律(天道)

社会道德:就是社会规律(地脉)

人性道德:就是人性规律(人伦)

前五小节是全文导引,分别阐述了名与实、天然道德、社会道德、二者关系、守中之道。接下来一共9章32节用来讲《道经》的内容,分别是:万物之理、认知障碍、 聪明、虚实、言行、生化、天地人法、智慧、易理。

下篇《德经》一样,先写导引,然后分九部分来阐述德的内容。什么是德呢?德行,德行,德就是行动,是遵循规律来行动。

下面是《道经》中的一个摘要:

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怎么理解“无私,故能成其私”呢? 越是低调的人,最后往往越能脱颖而出;越是无私的人,最后往往越能成就自己。事物发展的这个逻辑并非悖论,而体现了一种辩证而深刻的哲学智慧。

人都有私欲,这是人们得以活下去的动力之源,但纯粹纵容自己的私欲,很大概率会损害他人,这会给满足自己的需求增加不少阻力。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开阔视野,将自己的私欲建立在更多人的幸福之上,在一个价值网络中给他人创造价值,那么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会得到来自这个价值网伙伴的帮助,这叫“顺势而为”。

《道德经》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书,每次读感觉就像在清泉中洗漱一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只有读过的人才明白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它涵盖的内容之广,思想之精深是无法用语言来评价和形容的。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作为“万经之王”,是唯一能够让自己爱不释手的。

——连小二爷 (品牌设计师)/ 微信读书

03 / 《利维坦》

我们是否真的厘清了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呢?《利维坦》是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的著作,讨论国家与人性,全书分为四部分:论人类、论国家、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论黑暗王国。

他对于人性之描述,体现出人“半为天使半为恶魔”的本性,目的在于推导出国家的存在:人是有激情的,故需建立国家;人是有理性的,故可能建立国家。

于是乎,国家存在,便有惩罚,进而限制激情,将人性好之方面展现出来;而人有理性,尤其有“换位思考”,便对于欲望有天生之约束力,自然法便得以可能,国家即可能存在,进而使此约束力得以付诸行动。

然而,只要人类聚集在一起,混乱就在所难免。

人类之所以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显然是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幸福。而这种幸福的实质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被满足,达到前一个目标只不过是为了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罢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的欲望并不是在一顷刻享受一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幸福大道。因此,所有的人的自愿行为和倾向便不单单是要求得到幸福的生活,而为了保证这种生活。那么,出现形形色色的“奇葩”也不奇怪了。

利维坦提及的九种“奇葩”

人们贪得无厌只是为了确保已获得的美好生活不会失去

人不能接受比他地位低的人的恩惠

聪明人反而最容易遭害

无能的人会拿名誉冒险

节俭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的

人往往会把先验经验的个例当成真理

缺乏认识之人只能把聪明人当权威

激情往往引起错乱判断

因果论很容易误导我们

04 / 《六祖坛经》

六祖惠能大师与儒家的孔子、 道家的老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圣”(东方文化的三大圣人)。

他所说的被称为《六祖坛经》,它是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佛教历来的贯例,只有释迦牟尼佛祖的言说,方能称“经”,其他祖师、大德的著述,只能称“论”。

只有《坛经》一书,是唯一非佛陀所说而称“经”者,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世界佛教中所占之地位。

为什么学术界对《坛经》会发生这么大的兴趣呢?因为《坛经》不仅是关系中国思想史一个转换期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佛教对现代思想界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活水源头。

《坛经》代表了中国佛教一种特殊本质的所在,也表现了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民族性中的一分奇特的生命智慧。这样的一部重要经典,如说其作者并不是一向所传说的六祖慧能,那当然会掀起学术界与佛教界的轩然大波了。

仅就敦煌本《坛经》来说,大约1.4万字左右,重要内容可举出以下几点:富有传奇情趣的慧能经历、主张顿悟的偈颂、“三无”禅旨和倡导“识心见性”的禅语、蕴含禅机的中道不二法门。

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慧能向弟子传法,要求弟子做到自信、自修、自悟。自信,就是确信自己拥有与佛一样的本性。自修、自悟,就是通过自我修行、体悟自性达到觉悟。

慧能将他的禅法宗旨归纳为“三无”,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要人们不思不念,而是对任何事物和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做到“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无相”是不执著各种名相、境界。“无住”是对事物不执固定见解,无所取舍、好恶的心态。

05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他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他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五部你也许听过却从未深读的思想经典

王国维不仅谈诗议词,而且会追溯至作者的境界。

上面是书中的经典评论,讲做学问的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苦苦求索却不得途径的阶段,开始前的茫然无措、凭高望远孤独而寂寞,但仍信念坚定地不断寻觅和探索。第二种境界,是求索过程中,为了人生的目标即使衣带渐宽、日益憔悴也在所不惜,坚忍而执着。第三种境界,是苦觅不遇时不经意间偶然得之,其实这偶然一得的背后是不断地积累。

再看一则评论: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是“无我之境”的完美体现。如禅宗所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真正静了下来,也就忘记了自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