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背後的故事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背後的故事

《春秋》以魯國為本位,所以以魯國紀年。

看隱公元年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下面就是三月了,憑我們現在的人再聰明也讀不出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還好左傳後面加了一句:不書即位,攝也。但也僅僅解釋了《春秋》為什麼沒有記載魯隱公即位,因為他只是代理國政。

魯隱公既然是國君,為什麼要代理國政呢?這要從魯隱公即位背景說起,魯隱公的父親魯惠公娶的第一個正夫人叫孟子,從名字看應該是宋國人,孟子早亡,沒有留下兒女,魯惠公續娶了一個姬妾叫聲子,生了魯隱公,聲子應該是宋武公庶出的,所以沒有排名,聲子雖然是妾,但是享受夫人的待遇,擁有正夫人的權利,只是沒有正夫人的名號而已。

後來宋武公又生了一個女兒叫仲子,據說生下來就有字在手掌上,字是“魯婦人”。應該是手掌掌紋像一個字,估計是看起來像“魯”,不可能真的是手掌上有“魯夫人”三個字。

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仲子將是魯國的夫人,但魯惠公已經有了正夫人,最後不知兩國怎麼商議的,魯惠公最終娶了仲子作為正夫人,並且生下魯桓公。

不久後魯惠公去世,太子年幼,魯隱公攝政,但名義上的國君還是魯桓公。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春秋》不記載魯隱公即位,因為他不是正式國君,只是攝政,他也的確不是嫡子,因為他是姬妾所生,一切都合情合理,但《史記》卻不是這樣記載的。

《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記載:魯惠公娶孟子,孟子早亡,無字,賤妾聲子生息。息長大後,魯惠公為兒子娶宋國女人,宋女來到魯國,魯惠公見她貌美就奪為己用,剩下兒子允,魯惠公將宋女升為正妻,立允為太子。魯惠公死時,太子年幼,讓息代理國政。

息就是魯隱公,允就是魯桓公,宋女是仲子。這裡對聲子的稱呼明顯不同,《左傳》說是姬妾,《史記》說是賤妾。還有整個事情的性質完全變了,魯隱公娶仲子,仲子是誰?聲子的妹妹啊!這種娶妻方式或許在古人看來是合理的,但現在完全無法接受。

再說魯惠公,霸佔自己兒媳為妻,這這種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接受的,魯惠公可是光明正大的去做,我覺得事不可信的,有事後來魯隱公的表現,一直兢兢業業,謹小慎微,真的把自己當做代理國君,如果《史記》記載是真的,魯隱公不應該是這種表現。

魯國與宋國交好,從聯姻之事就可以看出,可是魯惠公晚年,兩國卻開戰了,這又讓人不得不懷疑交好的兩國為何會開戰,難道《史記》記載的是真的?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背後的故事

元年春王正月。這裡面的內幕大概是明白了,那麼為什麼叫元年,而不叫一年呢?

元是元首的意思,先君去世之後,第二年正月舉行即位典禮,終止先君年號,稱元年。

王正月,用王,說明魯國用的是周王室曆法,當時各國曆法並不統一,主要由三種:夏曆,商曆,周曆。

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粗略的解釋一下,子月為現在農曆的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寅月為正月,依次往下排。夏曆以寅月為正月,商曆以丑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為正月。晉國用的就是夏曆,四時最準,最適合農耕,宋國可能用的是商曆,因為他是商王室的後代,而魯國是周公之後,用的是周公曆法。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背後的故事

如果想知道詳細的解釋,可以學一下十二闢卦。

最後再解釋一下,陰曆是月亮歷,很少有人使用了,我國有一些名族還在用;陽曆是太陽曆,就是現在的陽曆;而農曆則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能嚴格的對應太陽高度,具有很強的天文學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