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車的殺傷力大嗎,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代的戰車和車戰

進入春秋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減弱,諸侯之間有了矛盾,往往通過武力解決,加上大國對小國的吞併,戰爭不斷。而作為當時的快速反應部隊,戰車部隊的規模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古代戰車的殺傷力大嗎,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代的戰車和車戰

一,春秋戰車配置

1. 戰車的實際大小

左傳記載中春秋時期有戎車,廣車,軘車,這些是有特殊用途的戰車。常用的戰車稱為乘車,也稱兵車,革車,甲車,輕車。乘車一般有四匹馬共拉,也有用兩匹的。車輪直徑一般在120-130cm之間,車廂長多在120-130cm,寬一般90-100公分,高一般20-30公分,車廂大小跟現在農村的電三輪車車廂大小差不多。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戰車復原結構圖如下:

古代戰車的殺傷力大嗎,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代的戰車和車戰

春秋戰車復原圖

車廂後部正中留有車門,以供人員上下。車廂正前方有軾,以便乘車人員扶著穩定自己。

是不是遠沒有你想象的高大。這其實長期戰爭選擇的結果,交戰時對戰車機動性的要求決定,戰車在滿足載人和交戰需求後,儘可能的輕便靈活。

2. 三個人的戰車

戰車的標配是三個人,御,車左和車右。有時也會再上一個人,多出來的這個人稱為駟乘。

御負責駕車,在車子中間;車左在御左側,使弓,負責遠程打擊;車右在御右側,使戟或者長矛,負責近程攻擊。

古代戰車的殺傷力大嗎,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代的戰車和車戰

二,春秋時期車戰的規模

1. 車戰的規模

我們從左傳的記載看一下各國車戰的規模:

晉國:前597年晉楚城濮之戰戰車七百乘,前575年齊晉鞌之戰戰車八百乘,前529年在邾南閱兵戰車四千乘,前501年晉國伐齊戰車千乘。

楚國:前666年戰車六百乘伐鄭;前573年伐彭城,以三百乘戍之而還。前530年楚國陳蔡不羹,賦戰車四千乘。

齊國:前662年以戰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曹;

秦國:前628年伐鄭,不低於三百乘戰車;505年,戰車五百乘救楚

鄭國:公元前772年戰車兩百乘伐段;前548年,戰車七百乘伐陳;

魯國:前530年大閱兵,戰車千乘。

春秋初期,戰爭動用的戰車數量多為幾百乘。到了春秋末期,魯國這樣的小國一次閱兵也可以拿出上千輛戰車,而晉國一次閱兵可以動用四千輛戰車,楚靈王時不算楚國本土的戰車數量,僅其外佔的四座大城,就可以動員出四千輛戰車。

2. 車戰成為常態

左傳中記載了兩次耐人尋味的戰役:

隱公元年,北戎侵入鄭國,鄭莊公進行防禦,戎人都是步兵,而鄭國都是戰車。鄭莊公擔心被戎人包抄偷襲。公子突根據戎人的習性,認為戎人貪而不親,不知道相互救援,可以設埋伏打敗他們,最後設了三處埋伏,打敗了戎人。

昭公元年,晉國的中行穆子在太原同無終人和群狄交戰。將要開戰的時候,他的下屬魏舒說:他們是步兵,我們是戰車,地勢又險峻。十個步兵圍攻一輛戰車,戰車必敗,在險峻的地勢交戰,戰車必敗。請把大家編成步兵隊伍吧,從我開始。於是把戰車人員拆分,每五輛戰車的人編為三個五人小組。大敗對方。

上面的戰役可以看出兩點:一,戰車部隊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也需要步兵部隊的協助;二,用戰車部隊作戰已經是春秋時期各國的常態了,在遇到沒有戰車的外族敵人時,甚至會顯得比較尷尬。

三,車戰的過程

1. 單車挑釁

當雙方部隊相遇,尚未開戰。經常會互相挑釁,即派出一輛戰車,衝至敵方營壘,抓俘虜或殺傷敵方士兵帶回,以激怒對方出戰,稱為致師。左傳中記載了多次致師的行為,我們看一下其中一次: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楚國派出許伯為御,樂伯為車左,攝叔為車右,單車到晉軍營壘挑釁。許伯說:我聽說致師,御要駕車快到旗幟被風吹倒,戰車觸到敵人的營壘。樂伯說:我聽說致師,車左要箭無虛發,能夠在御下車整理馬鞅的時候替他執轡。攝叔說:我聽說致師,車右要衝進敵營,殺死敵人,然後帶著俘虜上車。最後他們三個人都做到了。

古代戰車的殺傷力大嗎,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代的戰車和車戰

東周銅器上戰車圖像

2. 佈陣與陷陣

當主帥決定發起衝鋒時時,會先佈置好陣形。前550年,齊莊公攻打衛國,左傳中詳細記載了齊軍的陣形:

先驅,谷榮御王孫揮,召揚為右;

次驅,成秩御莒恆,摯為右;曹開御齊莊公,晏父戎為右;莊公的副車,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

左翼,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為右。

右翼,商子車御侯朝,桓跳為右;

殿後部隊,商子游御夏之禦寇,崔如為右,燭庸之越駟乘。

齊莊公將部隊分為五部分,先驅,次驅,左翼,右翼,殿後部隊。莊公乘戎車編在次驅。

交戰之時,雙方戰車相向馳騁,先整理好隊形發起攻擊的一方往往能取得有利局面。晉楚邲之戰中,在雙方將戰未戰之時,楚國孫叔敖率先發布進攻的命令,佔了晉軍的先機。

3. 指揮車的作用

指揮車是主帥所乘的戰車,車上置有軍旗和戰鼓,主帥坐於車左,擊鼓以為號令,鼓音不歇,衝鋒不止。

公元前589年,齊晉鞌之戰,晉國主帥郤克受傷,想要退出戰鬥,他的御解張對他說的話反應了指揮車在戰鬥中的作用: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於是解張左手拿韁繩,右手抱槌擊鼓,拉車的馬受驚不能停止,後面的部隊跟著指揮車衝鋒,大敗齊軍。

4. 戰車對戰

雙方戰車如何交戰呢?因為戰車有多匹馬共拉,可控性有限,就算同一部隊,戰車的前後左右也要保留很長的距離。在衝入敵陣中之後,很難保持一定的作戰隊形,往往與對方的戰車混在一起。從左傳記載來看,捉對纏鬥是戰車交戰的常態。

齊晉鞌之戰中,晉國的韓厥的戰車跟在齊國國君的戰車後面,齊頃公因為韓厥是君子,殺其不禮,沒有射韓厥,而射殺了他的車左和車右。晉國的綦毋張因戰車損壞,跳上韓厥的戰車。這時齊頃公戰車的馬被樹枝掛住,不能前進,被韓厥追上。韓厥走下車,向齊頃公致禮,齊頃公的車右因為受傷,不能保護頃公,就假冒頃公,讓頃公逃脫,自己做了韓厥的俘虜。

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韓厥的戰車在鄭國國君的戰車後面,韓厥的御說:我們趕快追吧,鄭國國君的御總是往後看,沒有專心駕車,能夠追上他。韓厥說:我不能再使另一個國君受辱了。停止了追趕。過了一會,晉國郤克的車子跑到了鄭國國君的車子後面,郤克的車右說:可以偷偷在前面截住他,我在後面追上他的車,把他俘虜。郤克說:傷害國君要遭刑罰。也停止了追趕。

可以看出兩點:

一,戰車在發起攻擊時雖然氣勢磅礴,但交戰之中卻很難保持密集隊形,形成有效的聯合攻擊。只能各自為戰,靠車左的弓弩和車右的戟矛進行單兵攻擊。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國君的戰車也很難得到其他戰車的保護,只能依靠自己戰車的力量。

二,交戰之時,雖然互為敵國,禮的約束仍在,貴族之間遇到仍然互相行禮,以示自己並未失禮,是按禮而行的。這是春秋時期戰爭與眾不同的地方。

四,結語

進入戰國以後,國與國之間的吞併更為激烈,戰爭也卸下禮儀的偽裝,成為諸侯擴張領土的直接手段,將領更加專業化,貴族間決鬥式的戰爭消失了。騎兵作戰,更加的迅速靈活,更符合戰國時代的作戰需求,戰車從主要的作戰方式逐漸退為一種輔助手段。進入漢代以後,騎兵作戰完全取代車戰,戰車就此走下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