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很多和平人都知道它

現在還有和平的老人記得有位叫方先之的醫生

這位醫生的故居就在不遠處的睦南道109號

如果沒有方先之,就沒有中國現代骨科醫療事業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方先之,就沒有全國各地骨科醫學的人才濟濟。1944年,方先之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骨科醫院;1953年,他在天津創辦了全國骨科醫師進修班,這一時期他主持編輯的《骨科進修通訊》成為中國第一份骨科醫學專業雜誌,並最終演變成今天的《中華骨科雜誌》。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方先之故居坐落於和平區睦南道109號,是一座摩登風格的英式別墅。是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屬於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

故居建於1942年,二層,建築面積640平方米,磚木結構,紅頂閣樓點綴,格外醒目。白水泥飾面,裝點不規則條紋,外觀簡潔明快。院落整潔,綠樹成蔭。

方先之先生被譽為“骨聖”,可絕不是浪得虛名。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方先之(1906—1968),浙江諸暨人,天和醫院的創辦人,著名的骨科專家和醫學教育家,首創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1953年創辦全國骨科醫師進修班,為中國骨科事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創辦《天津醫藥雜誌骨科附刊》 ,為促進骨科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骨科醫療事業,有“骨聖”之稱。

籌辦天和

方先之先生1928年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就讀。當時協和醫學院為中國最高醫學學府,素以高質量聞名,方先之以優異成績完成全部醫學基礎及臨床課程。畢業後留校先後擔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講師,深受各級醫師推崇及愛戴。1938年去美國波士頓大學深造,回國後在協和醫學院擔任教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北京協和很多知名醫師都紛紛來到天津暫避,方先之只隨身帶了一隻小皮箱。來津不久,方先之和眾位醫生協商籌辦天津協和醫院,這所醫院後來被人們簡稱為天和醫院,直到現在它還矗立在睦南道上。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1942年7月1日,天和醫院開業,方先之負責骨科,兼看外科。骨科門診開業之後,前來就診者日益增多,骨科病床總是不夠用,於是方先之決定自行籌辦天津骨科醫院,還被聘為天津人民醫院骨科任主任、天津醫學院教授,受到衛生部的表彰。

熱愛醫學

方先之太熱愛自己的醫學事業,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工作。在兒女眼中,這個父親對待病人細緻入微,甚至比對待自己的家人還要好。

“老師特別替病人著想。過去沒有空調機,夏天做手術,病人長時間躺在病床上,光是燥熱就很痛苦。方先生考慮到病人的痛苦,就在盛夏季節裡,把每天的手術提早到清晨六點半鐘,這樣就可以在一天最高氣溫到來前結束手術,讓病人提早休息。”費起禮回憶。

1968年方先之在天津病逝,並葬入了天津市烈士陵園。

遊洋樓|方先之 妙手仁心


故居承載著新中國一代“骨聖”的不盡故事與榮耀,值得後人挖掘和欣賞。

部分圖片來源|北方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