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對話40年|常熟市委書記王颺:讓文明成爲城市最強競爭力

這裡是“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江南福地;這裡是有著17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

從“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蘇南模式,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發展,常熟深耕細作,讓文明成為城市最強競爭力。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中國文明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

系列訪談節目《40人對話40年》

本期對話

全國文明城市 江蘇省常熟市

市委書記 王 颺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王颺做客中國文明網,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段琳玉攝

記者:提到常熟,有一句宣傳語叫做“江南福地 常來常熟”,您能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福”源自於哪裡嗎?

王颺:常熟是一個“有福之地”,也是一個“幸福之地”。常熟在農耕時代就因為土地肥沃,少有災害,糧食連年豐收,經濟相對富庶,所以從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常熟這個名字有著很濃厚的農耕印記。

另外,常熟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文明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座城市的人民崇文重教、崇文尚和,低調、內斂、勤勉、務實,求實學、重實業、幹實事。也可以說,我們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因此,常熟既是“有福之地”,更是“幸福之地”。

記者:據瞭解您已經在常熟工作7年了,在您眼中,常熟這7年有什麼變化嗎?

王颺:我是常熟的新市民,深深地愛著這一方水土,愛著這個地方的人民,我也竭盡全力為這個城市服務。常熟這些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四十年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城市綜合實力在不斷提升。去年常熟的GDP已經達到了將近2300億。

另一方面,這座城市百姓的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常熟老百姓的生活從物資的短缺走向了生活富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常熟加快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已經朝著高質量的方向在邁進。舉一些例子,比如說常熟居民儲蓄額在全省位列前茅,私家車保有量將近48萬輛,在全省也名列前茅。這就印證了常熟文明創建當中的一句標語——“創建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記者:您提到“文明城市”。聽說,在常熟市組織的一次“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40件大事”的評選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就高票入選。

王颺: 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是常熟百萬市民二十年的夢想。常熟在90年代後期就啟動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開展。2017年創建成功以後,百姓對創建工作高度認可,對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發自內心高興,增強了市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可度和歸屬感。

記者:您覺得在這些年的創建過程中市民的收穫是什麼 ?

王颺: 二十年磨一劍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這對一個城市來說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我們把創建工作與黨委政府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創建工作與為民惠民工作結合起來。創建對城市有很大的改變,百姓也有很大的獲得感。一方面,創建使得城市更加美麗,市容環境更加有序。舉個例子,原來城市當中遊攤散販佔道經營比較多,通過創建,尤其是依靠很多志願者的勸導及察糾,近兩年就規範了20多萬起遊攤散販佔道經營行為,整個城市就更加有序了。再舉個例子,常熟跟很多城市一樣,也有粘貼小廣告的現象,我們叫“城市牛皮癬”。看似一個小小的粘貼廣告,其實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一個很大的痛點。通過大力度整治,現在常熟“城市牛皮癬”基本消除。我們就是抓住這些細微處來開展創建工作,抓住一些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小事開展創建。

另外一方面,創建推動了市民的共建共治共享,通過創建改變了以往“幹部幹、群眾看”的思維和習慣。尤其近幾年,我們在創建當中,通過志願服務和“百姓路長、百姓河長、百姓樓長”活動引導市民參與到創建工作當中來。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王颺接受中國文明網記者專訪。中國文明網 段琳玉攝

王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還有一個收穫,就是幹部的擔當作為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創建要靠幹部來帶動、來示範、來引領。這些年,我們通過創建體制機制完善,特別是通過市長書記點評交辦等制度,市長書記和有關領域分管的領導要定期召開點評交辦會,將日常巡查當中發現的問題和第三方暗訪發現的問題,以及市民通過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定期梳理出來,擬定這次市長書記點評交辦會的議題,進行重點交辦,然後通過壓實各級責任,讓各級幹部參與到創建工作當中來,擔當起創建中各項工作的責任。

比如說,七年前我到常熟工作的時候,大家普遍反映運動的場地比較少。如果單純靠政府建,那要有資源、有資金,還要有時間成本。我們聽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見以後,覺得應該把存量資源激活,逐步增加健身場地。我們持續不斷推進有條件的學校開放體育場所,引導市民到開放場所,文明參與健身。現在,常熟72所學校體育場所全部開放,市民在學校健身的過程當中,因為要為孩子們樹一個榜樣,也養成了非常好的文明習慣,這是文明創建潤物細無聲的一個表現。同時也增加健身步道的建設,特別是虞山步道。

記者:虞山步道非常漂亮。

王颺:整個環虞山步道22公里已經基本建成,景色非常秀美。當然,除了虞山步道,我們還利用濱河臨水的工程建設群眾健身步道。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將近300公里的健身步道,經過這七年的努力,老百姓在健身方面的一些獲得感也是非常強。

另外我還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家很關心的交通秩序問題,我七年前到常熟工作的時候,機動車的保有量大概是16萬輛左右,七年過去了,現在機動車總量是48萬輛,是過去的三倍,交通壓力非常大。我們大力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佈局了“一環八射”的快速路網體系。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市民要有一個良好的行車習慣,才能從根本上形成一個有序的交通秩序,推動文明交通。

近三年,我們加大了交通秩序整頓,察糾各種違章違規行為,真正讓司機有序文明開車,讓規矩變成文明習慣,我覺得成效很大。現在整個城市的交通井然有序。原來停車也是個老大難問題,這幾年常熟增加了停車設施的建設和服務,更大力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向社會提供停車場地。近幾年增加的停車位可能超過了兩萬個,2017年以來,我們又開放了機關事業單位的停車設施,讓居民能夠下班以後把車停到政府大院裡,做到停車位共享。這也是文明創建當中的一個紮實舉措,老百姓有了獲得感,政府也在城市治理方面創新了路徑,真正拉近了政府和民心之間的最後一公里。

記者:我們都知道,常熟的碧溪新型集鎮建設,也被稱作“碧溪之路”,您能介紹一下嗎?

王颺:碧溪是常熟一個鄉鎮地名,它走的是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推動了常熟乃至整個江南地區走上了一條“農轉工”的發展道路。我剛才說了,常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城,碧溪鄉的創新就在於“亦工亦農”來推動發展,老百姓增收了,新型集鎮形態也逐步形成了。這之後,鄉鎮工業就快速發展。所以常熟也是中國鄉鎮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後來我們又順應國家改革開放大勢,尤其是抓住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機會,加快了內轉外的發展速度。同時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和本世紀初,因為我們鄉鎮工業的基礎比較好,民營經濟又快速發展,就形成了內外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走上了由低轉高的發展道路。

所以我覺得“碧溪之路”不僅形成了“亦工亦農”的發展路徑,更為常熟近四十年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碧溪之路”也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它突破了陳舊的思維模式,變“搞農業”為“亦工亦農”,思想的解放推動了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一條創新之路。

記者:“碧溪之路”帶給常熟更多是思想的大解放和發展模式的創新。

王颺:是。就是我們要堅持的城市精神——崇文尚和,創新超越。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王颺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段琳玉攝

記者:在新時代,特別是創城成功之後,常熟要把文明作為最強競爭力?

王颺:是。我們去年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之後,不僅有滿滿的獲得感,更多的是責任感。下一步的創建之路怎麼走,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提出要讓文明成為城市最強競爭力。

創建應該是持久的,是一個浸潤式的創建,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常熟堅持了二十年,並不會因為進入了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就可以歇歇腳,可以喘口氣了。我們要往下走,要把衝刺式的創建轉變為內涵式的創建,要讓創建的“盆景”變為創建的“風景”。所以下一步創建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要提升創建的高度。我們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創建工作與“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一起謀劃推進,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創建方向更準、目標更明。

第二,要提升創建的溫度。我們依然要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把創建工作與黨委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找到痛點短板。

第三,要提升創建的精度。我剛才介紹了我們有市長書記的點評交辦會,下一階段點評交辦會要針對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來持續發力。比如說群眾關注的農貿市場秩序問題、環境問題;比如說群眾關注的小區物業管理問題;比如說已經解決了一部分的交通秩序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創建內涵得到提升、社會認可度得到更大提高,真正做到創建利民、創建惠民、創建為民。

記者:以問題為導向去解決群眾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夠讓創建更有實效。您在今年春節的時候還專門到道德模範、中國好人家中去調研了?

王颺:是,我們每年都有一些走訪,常熟也有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應該說他們是我們身邊的楷模和榜樣。我覺得文明創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身邊的例子是最具象化的文明引領,我想我們選樹這些典型、宣傳這些典型,就是要發揮這些典型的引領示範作用。

舉個例子,我們有一位百姓路長叫梁豔麗,大家熱情稱她為“紅馬甲大姐”。她原來就是一個新市民,到常熟來做一些小生意,一開始佔道經營,後來我們也是規範察糾,她就入店經營了。她所在的這條馬路叫蕩墩路,大家都出店經營,不規範設攤,最後導致這條馬路通行都非常困難,車都開不過,行人都很難走。城管在文明創建過程當中經常上門規範出攤行為,勸導文明經商。次數多了,這位梁大姐就感覺到城管講得有道理,如果把這條路的環境弄好了,生意不是更好嗎?交通通暢,老百姓也會滿意;經營環境好了,老百姓消費環境也好了。她就主動挑起這副擔子,說服左鄰右舍這些店家一起自覺規範經營行為,慢慢地,她佩戴著紅臂章,戴著小紅帽,穿著紅馬甲,帶著大家去規範。現在她每天兩三個小時要在這個路段上進行巡查。

記者:現在“紅馬甲大姐”一定也不只她一個了吧?

王颺:是,我們已經有千百個、上萬個“紅馬甲大姐”了。另外還有我們的百姓樓長,有一位北門大街社區的大爺,名字叫吳祥麟,大家親切叫他“老吳好公”,“好公”在我們那就是方言,是大伯、大爺的意思。他已經快80歲了,退休以來,在他所居住的小區參與各種便民服務,東家換個電燈泡,西家換個水龍頭,隨叫隨到。他所居住的小區500戶人家,他至少跑過400戶人家。他不僅服務了大家,還帶動了大家,使得整個小區乃至整個北門社區鄰里相助、守望相助的風氣蔚然成風。。

記者:剛剛您講的這兩個例子非常生動,但我想他們兩個可能也只是常熟千千萬萬市民當中的一個代表,像他們這樣願意全身心投入創建的市民一定也非常多。

王颺:是。近三年常熟註冊志願者已經達到了17萬名,現在還在不斷增加。志願服務隊伍就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志願服務活動是慢慢地也在推進常熟的常態化創建。我們在文明創建的道路上要持續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是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動員更多群眾參與到創建中來,形成共建共治的濃厚氛圍。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記者:創建給常熟帶來了非常多的好處。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媒體的關注,有很多媒體把鏡頭聚焦到了常熟。今年4月份,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就專門製作了一期關於常熟鐵黃沙的報道。

王颺:鐵黃沙原來是長江裡的一個灘塗,大概在七八年前,市委市政府從常熟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利用它的深水條件,規劃建設深水港口和物流作業區,使得常熟港形成了三大常熟港作業區。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提出將鐵黃沙由生產物流轉化為生態保護。

鐵黃沙區域大概12平方公里,在整個城市的北部,再加上長江將近100平方公里的水面,就形成了常熟北部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保護和涵養區,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究出臺了沿江生態經濟圈的規劃,讓沿江產業結合沿江生態,做好佈局調整和優化工作。我們明確了下一步通過“生態廊道+生態跳板+生態斑塊”的技術路線,來豐富和完善常熟的生態格局,同時也通過這樣一個技術路線來加快生態修復。我想鐵黃沙的意義不在於這個島本身,而在於我們貫徹落實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和指示,也在於為子孫後代留下了綠水青山。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齊頭並進,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記者:您希望常熟未來有一個什麼樣的圖景?

王颺:常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實力雄厚、生態條件優厚,也有很好的山水城一體的城市形態,我想我們要充分把各種資源利用好、佈局好、規劃好。尤其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要求,結合常熟現有的條件,建設好我們的精緻城市。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精緻城市的建設目標就是要推動經濟精明增長、城市精準定位、民生精細服務、文化精神鑄就。我最後還是用一句我們的城市宣傳語來結束今天的訪談:“江南福地 常來常熟”。歡迎廣大網民常來常熟,越來會越熟。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以上圖文來自中國文明網。

40人对话40年|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文明濟南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