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孩子不肯吃飯,你為了讓他可以快點吃飯就對他說:“你現在乖乖吃飯,我就獎勵你飯後喝飲料哦。”

孩子快考試了,依舊在看電視,你為了讓他快點去看書複習就對他說:“如果你這次考試平均成績達到95分以上,我就獎勵你一百塊。”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以上這兩個物質或金錢的獎勵做法,你是不是格外熟悉呢?

但這些看似是鼓勵的獎勵,其實正使孩子一點一點養成“交換條件”為做事前提的壞習慣!

做好什麼事情,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結果孩子只會對獎勵更為重視。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是好行為,而不是讓他們認為“獎勵”很重要。

所以,獎勵如何做才不會淪為“交換條件”的錯誤教養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四個關鍵方法!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1、獎勵要隨機給

這裡的“隨機給”不是指獎勵的物品,而是指獎勵的時間,不需要每一次都給小孩獎勵,而是隨機性,這次給、下次就不給,不能養成每一次都給的習慣,否則那不叫獎勵,而是成了“教養賄賂”。

“教養賄賂”產生的最大影響就是當“獎勵”這個誘因消失後,孩子的動機也隨之消失,最後的結果就是“我不做!”,但獎勵不是次次給,而是隨機給的話,孩子由於抓不住你的規律,但抱著可能會有的想法他就會去做這件事情。因此,隨機的獎勵更能養出主動行為的能力。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2、獎勵要延宕回饋

“延宕回饋”指的是不要馬上給獎勵,而是可以分段或分期給。

這裡推薦給大家“集點卡”獎勵,之前也有推薦過,集點其實是不立即滿足的獎勵,因此它也是訓練耐心和思考的一個方法。

家長可以外面買甚至自己DIY一張卡片,告訴孩子若是集點卡上集滿10點就可以換取某個小獎勵,要補充的是,家長可以設置不同集點數與之相對應的禮物,例如:10個點可能是獎勵他最愛吃的食物、30個點是獎勵他喜歡的玩偶、60個點可以帶他去動物園/遊樂園遊玩等等。給出不同獎勵的好處是:當孩子每集滿點數可以換取獎勵時,他自身會進行思考,我是直接選擇這個還是繼續集點換取更好的獎勵,潛移默化中也正慢慢形成“延遲滿足”這個好習慣,這樣的孩子也很少會有“馬上要”或“一秒爆炸”的壞習慣。

所以,採用分段或分期獎勵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可以帶出孩子的主動行為,在此過程中學會的等待與思考也更能增強好行為的連接。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3、獎勵要共同討論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獎勵的東西幾乎都是由父母一手決定的。

“獎勵零花錢好不好呢、獎勵小豬佩奇手錶行不行呢?”或許你總是在糾結要獎勵什麼?但這個獎勵其實可以在親子間一起討論,而不是孩子或家長單方面去規定。

共同制定獎勵,堅持原則,孩子在今後也不會討價還價。

舉個例子,孩子拖地,你詢問他想要什麼獎勵?孩子說:“可以要20塊錢嗎?”你就可以與孩子討論獎勵零用錢可以,但是拖地這件事的價值是多少,這是值得衡量與討論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可能也會討論出更有意義的獎勵,比如親子互動類的遊戲或出遊等等。採用共同制定規則的方式,也能使孩子記住,有成就感,同時讓獎勵也變得更有意義。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4、獎勵要讚美過程

這是很多家長會忽略的一個行為,我們在獎勵孩子獎品時,你其實很有必要去稱讚孩子、引導孩子思考,讓他回想或知道這是他做了什麼勞動後得的獎品。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讚美行為實際上是在提醒家長:別讓孩子只記得獎品,而忘記自己做過的好行為。

獎勵之所以被稱之為獎勵,它所要強調的是你的主動、進步、努力等等,因此不要讓孩子只重視結果,作為家長更需要幫助孩子分析過程,而不是為了結果給獎勵哦。


孩子總要“交換條件”後做事?小心你的“獎勵”正使孩子變本加厲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被稱讚和獎勵,獎勵做對了,孩子就會有更多自發性的好行為;但獎勵做錯了,孩子只會有更多“交換條件”的壞習慣!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