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參加科舉考秀才都名落孫山,天王洪秀全是「學渣」?非也非也

四次參加科舉考秀才都名落孫山,天王洪秀全是“學渣”?非也非也

放眼世界,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機會嚴重不均等幾乎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特別是近年來某些高考狀元的言論,更是將這個問題推向白熱化,各種言論、觀點紛至沓來,甚囂塵上。

但總有一些學子,面對現實而不屈從,以近乎殘酷的複習和高考依舊是他們實現向上流動的唯一機會。歷史中也不乏其人,天王洪秀全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清王朝乃至整個近代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清史稿》:“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號定都,立國逾十餘年,用兵至十餘省……成則王,敗則寇,故不必以一時之是非論定焉。”對他的評價還算中肯,沒有太大偏頗,

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前前後後四次參加秀才考試,均是名落孫山。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徹頭徹尾不折不扣的“學渣”。

四次參加科舉考秀才都名落孫山,天王洪秀全是“學渣”?非也非也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小文,拿今天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進行比較,秀才相當於今天高考的985/211院校,所以即便是考取秀才,難度也是非常大。因此,洪秀全四次考取不中,其實也沒有什麼。關鍵是洪秀全為什麼四次考取而不中呢?這裡面就牽扯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階層固化的問題了。

自古以來,中國形成了“士農工商”的社會格局,清朝也不例外,士屬高端,讀書、科舉、入仕,形成穩定的家風,“一門三相”、“累世公卿”均出於此。而後面的農工商與士相差較遠,其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知識,不懂得讀書,無法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洪秀全出身於農,出身限定了他。道理很簡單,“農工商”是特別不會讀書的階層,“士”是特別會讀書的階層,那把這幾個階層放在一起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次參加科舉考秀才都名落孫山,天王洪秀全是“學渣”?非也非也

侯秀全家裡前期屬於貧農,他出生後,家窮人多地少養活不了,於是舉家搬遷至花縣縣城西南的官祿布村墾荒種地。後期,他哥哥姐姐長大成人,勞動力多了,經濟稍顯寬裕,8歲左右他才入私塾讀書開蒙。16歲時,家中經濟困難,又輟學回家務農,忙時幹活,閒時放牛,處於半務農半讀書的狀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持續的投入和堅持不屑的精神。

本身起步較晚,外加半途而廢,貧窮又侷限了他的思維、眼界,消耗了他的求知精力,想要一舉成名天下知,可以想象這有多難!

秀才考試,雖是科舉考試的第一步,但也分縣試、府試和道試三級,洪秀全四次科考,每次第一場的縣試必中前十名,但第二場必名落孫山。只能說洪秀全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是在窮鄉僻壤揚名,而檯面稍大,則左支右絀難以招架。此外,缺乏韌勁,四次的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已經消磨掉了洪秀全的氣力,考試中的折騰和放榜後的失落,已經徹底的擊垮了他,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勇氣,而曾國藩的父親則有毅力的多,他前前後後參加了十七次考試,終於得中。

如此看來,洪秀全並不能算是一個“學渣”,只是科舉考試本身的難度和日益嚴重的階層固化阻礙了他。但是後來的發展,完全成為了學渣逆襲的典型了。

四次參加科舉考秀才都名落孫山,天王洪秀全是“學渣”?非也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