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是門好生意嗎?

2017年1月25日,衛計委《關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解讀》,指出醫學影像、檢驗、血液淨化、病理中心作為獨立醫療機構勢在必行;試點省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加大開辦這四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力度。

2017年5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指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淨化、安寧療護等專業機構,面向區域提供相關服務。

加上之前的諸多政策導向,民營資本大受鼓舞,紛紛切入第三方醫療服務領域。

那麼第三方醫療服務,真的是門好生意嗎?星哥在此以第三方影像中心為例,聊一聊,一家之言,難免謬誤,僅供參考。



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是門好生意嗎?



先來看看行業背景:

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是獨立設置的應用DR、CT、MRI、超聲等現代成像技術對人體進行檢查,出具影像診斷報告的醫療機構,不包括醫療機構內設的醫學影像診斷部門。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美國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2016年國家衛計委出臺相關政策以後,國內企業才開始快速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影像技術進步以及醫生對於影像檢查依賴性提高,影像檢查需求持續增加。

目前三甲醫院影像科設備完善,醫生診斷水平高,但是產能負荷過重,MRI、PET-CT等檢查排隊時間過長,並且大型公立醫院新增設備受限。部分高端客戶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由於經費和配置證等因素,二級醫院、民營醫院和體檢機構缺少中高端影像設備(CT,MRI等),醫生診斷水平有待提高,導致影像科經濟效益低和患者流失。這些醫療機構希望通過提高影像診斷水平來留住病患,提高收益。

醫保控費背景下,各地大型影像設備檢查費用(CT/MRI)降低10%-20%;影像檢查費用降低,但是影像診斷服務沒有單獨收費項目。

再看看國外的發展情況:

美國醫療影像市場每年規模約1000億美元,其中院外醫療影像市場佔40%市場份額,院外影像市場包括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和醫生辦公室的影像中心,而其中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場容量為180億美元,另外220億美元的影像服務屬於醫生辦公室的影像中心。

市面上的報告總是說美國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市場容量為400億美元,並不恰當。

據Radiology Business Journal統計,美國共有超過6000家影像中心(包括院內,獨立和醫生辦公室的影像中心),其中獨立第三方影像中心約2400家。儘管經過30年的發展,2015年只有Radnet和CDI兩家公司的獨立影像中心數量超過100家。龍頭企業Radnet 2016年營收8.84億美元,淨利率不到1%,在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市場佔有率僅為5%。

對於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一個發展了30年的市場,龍頭企業才5%的市場佔有率,並且不賺錢,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對比美國第三方檢驗連鎖實驗室巨頭Quest和Labcorp,2017年營收分別為77億美元和102億美元。兩家合計佔美國第三方檢驗實驗室超過60%的市場份額。

同為第三方醫療服務,為啥在美國第三方影像集中度這麼低,而第三方檢驗則是寡頭壟斷呢?可能原因如下:

第一點是第三方影像中心需要本人到影像中心檢查,限制了其覆蓋範圍;第三方檢驗只需要運輸樣本,Quest和Labcorp的冷鏈運輸非常完善,甚至兩家均有飛機來運輸樣本,極大的擴展了覆蓋範圍。國內如金域和迪安,只需要在省會建立檢驗中心,基本可以覆蓋全省的醫院。

第二點是影像檢查種類相比檢驗少很多。國外巨頭可以檢測項目在4000項以上,國內金域這些也在2500項以上。一般三甲醫院能開的項目在500-800項左右,部分量少的項目單獨開成本太高,所以願意送到第三方檢驗實驗室。

第三點是影像中心設備基本是一錘子買賣,在部分區域或者全國佈局好之後對影像設備廠家的銷售貢獻有限。檢驗行業的試劑是營收主要來源,持續的採購讓連鎖檢驗實驗室在面對廠家的時候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成本更低。

那麼問題來了,第三方影像中心的這三個行業特點在中國市場是否適用?目測依然適用。並且國內還有一個特點,即醫院合作意願,假如醫院自己有影像設備,那麼當然不希望患者外流;而對於利潤低,或者醫院檢驗科做不了的檢驗項目,外送的意願是存在的,因為樣本外送收入對醫院來說是個增量收入,患者還是把握在醫院手裡。

再來看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投入:

第三方影像中心需至少配備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2臺、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臺、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RI)1臺;超聲3臺,具備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心臟超聲檢查、超聲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電圖儀2臺。

人員配置方面,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級以上職稱、註冊範圍為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的執業醫師;超聲科至少有4名註冊範圍為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的執業醫師;心電圖室至少有1名執業醫師。

設備投入當然要砸不少錢,更關鍵的是這些執業醫師哪裡找啊。重資產的設備和較高的人力資源,這筆生意的投入不小。

也有讀者會問,你看GE,西門子,聯影不都進入這個領域了嗎?沒錯但是人家是影像設備廠家,鋪影像中心主要是為了賣設備,完全可以理解。

再可能有讀者問,你看百度資本不是投了一脈陽光嗎?估值據說20億。百度投第三方影像中心,可能意在一脈陽光的影像大數據,和自身的醫療AI戰略是有協同的,也是無可厚非。

美年大健康要建第三方影像中心也是一樣的道理,畢竟有這麼強大體檢中心網絡和渠道做支撐。

第三方影像中心不是不可以做,最好是能和自身的業務有一些協同,相比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沒有相關產業基礎,單獨去做連鎖的第三方影像中心,可能並不是太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