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爲什麼?

絕版哥講經


讓諸葛亮領兵攻打東吳,應該不至於出現像劉備一樣的夷陵慘敗。但若是說要諸葛亮一舉拿下孫權、攻滅東吳,以當時蜀漢政權的綜合實力,也還尚未形成對吳國的壓倒性軍事優勢,不足以打破三國鼎立的地緣政治格局。


與諸葛亮在隴西戰線纏鬥了一輩子的司馬懿,評價這個對手所說的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在諸葛亮主導的六出祁山系列軍事行動中,每次都讓他特別在意的便是“後勤糧食供應”和“穩紮穩打的戰場佈局”兩項保障,很少有奇襲打破兩軍對峙拼消耗態勢的戰例。也正是基於謹慎用兵的原則,在對待魏延提出的效仿韓信暗度陳倉戰例、分兵一萬由子午谷突襲長安的“子午谷奇謀”上,諸葛亮始終未能採納這款風險極大的軍事冒險行動。

從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可以推斷,如果由他來指揮東征孫吳的大軍,擺在首位的也一定是後勤糧道和穩步地推進戰線,在軍營佈置上不會像劉備一樣給陸遜火燒連營的機會。即使在與吳軍的防線對峙中受挫,諸葛亮也只會小有折損,不至於吃很大的虧。這點從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當馬謖丟失街亭要隘、蜀軍糧道遭切斷威脅時,諸葛亮果斷收縮兵力、蜀軍大部隊平安撤回漢中的戰例,完全可以做出推斷。

劉備攻滅東吳的戰略目標,步子邁得太大。諸葛亮也是主張收回原蜀漢政權所轄的荊州地盤的,因為根據他的《隆中對》規劃,是要由漢中一帶攻打西北、由荊州北上牽制東南一線,兩個方向共同形成對曹魏政權的鉗形攻勢,以此來達成“興復漢室”的奮鬥目標。

因此,諸葛亮極有可能會利用好夷陵之戰前劉備龐大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壓迫之外,運用政治、外交等手段重申維持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魏的重要性,將戰略目標定位在更為穩定、更具可行性的“拿回荊州橋頭堡”層面上。若是如此佈局,基本也不會出現夷陵慘敗的巨大損失。


竹山清溪澗


提問者很聰明,其實夷陵之戰就應該這樣打。劉備坐守成都,派一名大將去就可以了。而這名大將也可以是諸葛亮,因為

諸葛亮畢竟是軍師中郎將,能文能武,非常適合,至少比當時夷陵之戰劉備帶的軍師劉巴要強很多。

那麼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我覺得不會,為什麼呢?

善戰者,首先考慮的是糧草退軍路線。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保證軍隊戰鬥力的最基本要素。而退軍路線則是保證軍隊不受重創的重點,也就是說

即使打不贏,有序的撤軍也可以保存實力。

縱觀諸葛亮指揮的數次伐魏之戰,諸葛亮首先考慮的都是糧草和退軍路線。例如第一次攻祁山成功後,諸葛亮趕緊派馬謖搶佔街亭,而街亭是隴右和關中平原的一道關隘,易守難攻。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看到危險將至,於是趕緊撤軍,這就保證了蜀軍不會因為撤退時走得慢而被魏軍追上,受到重創。

諸葛亮後來兵圍祁山,在上邽偷偷行軍,也是為了搶奪軍糧。有軍糧才能打仗,後來軍糧吃完,諸葛亮提前撤退。因此,諸葛亮用兵謹慎,雖然沒有大勝過,但是沒有大敗過,這其實是很難得的。

如果讓諸葛亮去攻打東吳,依照他的用兵之法,諸葛亮會選擇多練水軍,以水軍為主力,陸軍為輔助。沿長江水陸並進直逼夷陵。這時候陸遜肯定要與諸葛亮在水上大戰,結果不可知,因為東吳向來水軍彪悍,善於水戰,而諸葛亮的水戰能力待定。

事實情況是當時蜀軍倉促起兵,水軍不多,因此陸軍是主力,而水軍是輔助。所以如果諸葛亮帶著這樣的兵力去攻打,結果應該跟劉備差不多,也會受困於夷陵。

接下來諸葛亮肯定不會像劉備一樣聯營七百里於夷陵,這樣的錯誤連曹丕這樣的半個軍事家都曉得很危險,以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斷然不會這麼做。

諸葛亮會選擇撤軍,建議劉備來年再戰。而且在撤軍的同時會設下埋伏,至於能不能伏擊到東吳將領就不可知了。但是能伏擊成功的概率很大。因為諸葛亮曾經伏擊成功過魏國的將領張郃和王雙,成功率簡直高的不得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諸葛亮率兵攻打東吳,而劉備留守成都,依照諸葛亮用兵謹慎的性格,諸葛亮肯定不會慘敗於夷陵。因為諸葛亮考慮的永遠都是三點:一、策反敵軍,搞政治聯合。二、準備充足的糧草,三、及時撤退,不給敵人追擊的機會。因此,諸葛亮完全可以帶著一隻完整的蜀軍平安歸來!


每日趣評


諸葛亮出兵攻打東吳,結果會是如何呢?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

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說到三國演義,相必很多人都崇拜智謀諸葛亮、忠義關羽和僅在三國演義裡我崇拜的曹操。當拋開真正的歷史,只說三國通俗演義裡的描寫與表達,來假說一下如果是諸葛亮率領大軍攻打東吳相較於劉備會是什麼情況?




據三國演義中大概描述,劉備不顧眾人反對一意孤行帶領軍隊攻打東吳,名義上是替關羽報仇。當時曹魏全國上下都作出蜀軍將大敗吳軍這個肯定的答案,連司馬懿也這樣以為。但來勢洶洶的劉備在風光的“勝利”之後卻馬失前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怎麼回事呢?劉備為避暑,不加思索的帶領大軍全數撤入林中,導致陸遜火攻,全軍覆沒,這也是陸遜所說的從天而降的上萬天兵。那麼換成諸葛亮呢?首先以三國演義裡代表智慧的諸葛亮來參照,諸葛亮心思縝密,不到生死之際的時候是不會冒險的。他會當先考慮到軍資的運輸、充足以及派出探子探索孫權最有可能提拔誰當這次的總司令,好作準備。諸葛亮圖的是萬事俱備,而劉備只是圖個大概便迫不及待的出軍,諸葛亮當會不急不慢的行軍,確保糧草運輸得當,畢竟和關羽的情意並不怎麼樣,反而有些小衝突。在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作戰點後並不像劉備一樣急著開戰,反而讓士兵好好休息,養足幾日精神才謀出塞,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計謀可謂“精”,“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華容道”……



而吳方陸遜便會改變策略,因為要知道當時劉備已經破塞,倘若“精”一點也不至於不拜吳軍,而且諸葛亮不是劉備,不會全軍進林,從而導致火攻覆沒,而吳軍士氣全靠“待炎暑之日便有天兵來助”這句話來支撐,如果當時並沒有“天兵”那士氣大跌,不戰而降。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可能不會攻下吳國,為什麼?雖說改便策略但還是圍繞守來部署,只要陸遜死守,不管怎麼樣都不開塞,不管諸葛亮怎樣用計誘敵都不會有太大用,只能一點一點蠶食,那遇到了嚴酷的夏日時蜀軍就沒有任何優勢了,按照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風格很有可能便是撤軍。一是炎暑的折磨,二是蜀國除諸葛亮已無勝任抵魏之人,倘若魏國突襲便是得不償失了,這樣攻吳之事也就沒有下文了,但也不至於損失慘重甚至慘拜。


三顆喲喲喲餵你媽吃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了,而且在這一戰之後,他連老命都賠上了,要說劉備也是一個英雄,他怎麼會敗在了乳臭未乾的書生陸遜手中呢?還有劉備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呢?諸葛亮當時有沒有勸解劉備不要盲目發動戰爭呢?換做諸葛亮去打夷陵之戰,他會不會贏?

關於夷陵之戰的種種疑問,我們用此篇文章來解答。

先說一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大背景,那時候劉備的手下第一猛將關羽剛剛被東吳孫權集團的呂蒙給殺了。關羽死了,劉備盡失荊州之地。

荊州在古代可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也是劉備的發家之地,可以說荊州對劉備來說極其的重要,是他的大後方,只要他擁有了荊州,進可攻,退可守。但是,一旦失去這塊地,劉備就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優勢了。

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的時候,就告訴劉備,只要劉備佔領了荊州和益州。在奪這個天下,還是有可能的。

畢竟荊州在東吳的上游,若是劉備想去打東吳,可以順流而下,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打北方的曹操的話,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從益州出發,一路從荊州出發。這樣可以相互配合,來牽制曹魏的力量。

所以說失去了荊州這塊地,劉備是不甘心的。更何況這一戰,還讓他最倚重的大將關羽給丟了性命。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說是為了收復荊州之地也好,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也罷。總之,這個戰爭在劉備看來是必須要打的。

但是,打仗不是兒戲,只要有戰爭就有傷亡。

這時候劉備可以說是怒火中燒,是失去理智的。這樣的劉備一旦去了戰場,想打勝仗真的是太難了。

諸葛亮看出了劉備的心思,他勸解劉備,這個仗先不要打。目前對於蜀地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安撫士兵,強大自己,然後在慢慢想辦法去報仇。

可是劉備不聽,他否決了諸葛亮正確的建議,選擇了一意孤行。他告訴張飛一起發兵,配合他去打孫權。

張飛還沒有來得及和劉備混合,就被部下給殺了頭,拿去去敵人那裡邀功去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不得民心的,最起碼士兵是不願意這時候去打仗的。

劉備先失了關羽又失了張飛,這時候的他可以說是沒有左右臂的人了,但是,即使這樣,他還是選擇了去打東吳。

東吳來迎戰的是陸遜,陸遜是一個儒將,在打夷陵之戰之前,陸遜似乎沒有任何名氣,劉備作為戰場上的老手,當然就更加看不起陸遜了,這也就驗證了驕兵必敗,這一永恆不變的真理。

其實劉備在戰場上失敗,是因為他指揮出現了錯誤。若是指揮得當的話,他至少不會輸的那麼慘。

正如陸遜告訴孫權所說的,他說他最怕的是劉備的水軍,若是劉備用陸軍來攻打東吳,陸遜是毫不懼怕他的。但是,若是劉備選擇水陸並進,那失敗的毫無疑問,肯定是陸遜了。

可惜的是,在臨到大戰之前,劉備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優勢兵力水軍,他把水軍全部給調到了路上,變為了陸軍來一起攻打東吳。

因為劉備的大軍都集結在了一起,這就造成了八百里聯營壯觀場面的出現。

陸遜看到這個陣勢,他就想到了火攻,結果,一把火把劉備營地燒成了灰燼,劉備是落荒而逃,差點被陸遜給活著。

劉備這個英雄就這樣擺陣了下來,然後過了不久就丟掉了性命。

我們假設當時發動夷陵之戰的人諸葛亮,坐守益州的是劉備,情況又會如何呢?

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這一戰若是諸葛亮去,蜀國不會失敗,因為諸葛亮壓根就會不打這個仗。即使劉備硬是逼他發兵,他也可以做做樣子。

到了真的和東吳陸遜開戰的時候,可以說陸遜也是不想和諸葛亮打的。

這一戰很可能會長期的僵持下去,雙方都會保持實力了。但是,最後的時候終將會有一戰。到了非打不開的時候。諸葛亮未必會輸,對於孫劉兩家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他們再次結好,一致對抗北方強大的曹魏。

你看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首要做的事情就是結好東吳,北伐曹魏。

所以說,諸葛亮發動夷陵之戰絕不會想劉備這樣,輸的極其的狼狽,輸的極其的慘烈,輸的沒了一點的尊嚴。


史學達人


兵鬼闕詐也,東吳陸遜不是用陰招嗎。劉備應以欺人之道,還欺人之深。陸遜不是害怕吳、蜀之爭,曹丕從中取利嗎?就用陸遜這一心理弱點,對東吳謀劃戰略進軍。報丟失荊州殺死關羽之恨。


伐吳因諸葛亮沉默不應,所以不能隨軍在成都籌備糧草,戰略讓出長江以北平原旱地,留給曹魏。命令趙雲、馬良帶領一支部隊在沿江騷擾江北吳軍,李嚴巡江監視東吳,嚴防陸遜,一擊一防,馬良、趙雲和李嚴互成接應。己防不側。命令黃權為先鋒率大軍由陸路過巴東到秭歸,前鋒真指武陵郡首府常德,翏化為接應。收復荊南四郡。劉備引中軍順江而下,總部屯秭歸,令吳班仰攻石門,馮習率軍直逼武昌。切斷江夏援軍,吳班、馮習相互配合成犄角。劉備率中軍前移支援各路,補充糧草和兵源,增強戰鬥力。


此時的廬州、荊州(江陵)北面有強大的曹魏,長江南面有強大的蜀軍劉備,陸遜成了挾心肉,不打自然崩潰,曹魏北兵不習水戰,漢水荊州以南,包括交州便是劉備之物,並可報陸遜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大仇。這麼好的戰略,諸葛亮怎麼不邦劉備謀一謀呢?夷陵之戰,戰略相反,既要派兵防曹魏,又要進攻陸遜,兵力分散,北有曹兵,東面和南面有吳軍,戰略壓力大,伸展空間小,趨進口袋。讓東吳連手曹丕,成了肉挾饃。白帝城劉備東望悔恨,諸葛亮榻前接權了。望友友補充。



兔吐2



蜀國征伐東吳,起因是東吳偷襲荊州,結果驕傲自大的關羽被呂蒙妙計所打敗,敗走麥城被擒斬殺後,劉備悲痛欲絕,為報結拜兄弟之仇,劉備怒而征伐東吳。而這個過程,一直主張聯吳抗魏的諸葛亮顯然是極力反對劉備的衝動之舉,因此,在征伐東吳中,劉備派諸葛亮掛帥出征,自己留守蜀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諸葛亮這樣反對劉備伐吳,一意孤行的劉備又怎麼會讓諸葛亮出征呢?


當然,退一萬步來說,既使劉備趕鴨子上架,硬是讓諸葛亮掛帥伐吳,結果只有一個: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和平收場。


可以想像,諸葛亮就算到了前線,也不會冒然進軍,要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徐徐推進,而這個過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取得局部的小勝利也是在情理之中,重新奪回荊州之地也完全有可能,但要突破東吳的長江天險,攻入東吳的腹地幾乎不可能。一來東吳會避其鋒芒的堅守和設防,令蜀軍找不到大敗吳軍的機會,二來諸葛亮不想和東吳拚得兩敗俱傷,破壞聯吳抗蜀的既定方針戰略,從而讓原本就強大的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加迅蜀吳的衰落敗亡。因此,在取得局部勝利,在為劉備"消了氣"後,諸葛亮會點到為止,和東吳很"默契"的達成和平協議,握手言和。

正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是這樣,這無疑是蜀伐吳最完美的收場,也是蜀吳保全實力能和魏對抗的最好發展結果。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這個假設是很多三國粉絲的疑問。

我試著說說我的一點看法。


如果真的像題幹所說的,結果會怎樣。會不會有這種假設。

首先,細心的人會發現。劉備在世的時候,如有大仗,幾乎都是他自己去打,除非兵出多路,或者他忙不過來了。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除了帥軍入蜀支援劉備,其他幾乎沒有領兵打仗過。那麼劉備會讓他主導夷陵之戰麼?

夷陵之戰,劉備不但繼續讓諸葛在成都主導內政,就連反對跟江東反目的趙雲也被安排在江州做預備役而沒有讓其參加直接作戰。


這裡我想說的是,諸葛即使如題幹所問,出兵夷陵,對陣陸遜,那最可能的結果是對峙,結果雙方都覺得沒趣了,然後罷兵。

因為陸遜和諸葛都是絕不弄險之人。諸葛雖然謹慎,陸遜更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江東當時物質供應不但充足而且水運方便你蜀軍就費勁了。加之天氣炎熱,江東背後有江陵大營支持,蜀軍屬於勞軍以遠,後勤保障不方便。同時,蜀軍還得安排水軍在三峽地區逆水紮營,以防備曹丕趁機介入斷了蜀軍後路。夷陵地區峽谷地帶不適合兵團展開,諸葛前出,則陸遜肯定誘敵深入,引誘到最險要處陸遜肯定閉門不戰,消耗蜀軍銳氣等待你破綻出現,就像法正在定軍山搞夏侯淵一樣。陸遜就像呂蒙在濡須塢對付曹操來襲一樣。而長期深入險要之地諸葛肯定不敢。不像劉備,劉備是皇帝,部隊打沒了也沒人敢怪罪,諸葛要是打敗,那後果極為不利,因此諸葛不會在險要之地久留。最後的結果估計是對峙一段之後,諸葛退兵。但陸遜也難以佔到太大便宜。

再退一步講,即使諸葛打贏了,也不好辦,江東久有取荊州之心,拿下荊州不但需要諸葛與陸遜鬥志,更需要兩軍鬥狠。最終結果是勝了任何一方都需要兩敗俱傷且元氣大傷。只能成就曹丕。且佔據荊州,就需要據守,就會成為江東眼中釘,那麼第二個關羽是不是還要產生呢。況且即使陸遜不誘敵深入,江陵的城防需要蜀軍和諸葛多大的進攻力呢。當年周瑜帶著人馬攻打江陵一年才最後迫使曹仁因糧道被阻斷而放棄江陵。諸葛即使深入江陵地帶酣戰,難道不怕身後的襄陽重兵團?不怕宛城的防禦兵團?諸葛有能力創造呂蒙和陸遜兵不血刃拿下江陵的奇蹟麼


文藝骨幹


如果諸葛亮和劉備交換位置,諸葛亮一定拿的下東吳,同時劉備守家更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基本為零!第一:三國鼎立之前劉備的勢力是最弱的,和孫權合作之前幾乎被曹操趕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們承認諸葛亮過人的聰明才智和劉備的皇叔身份以及給世人留下的忠義仁厚的形象才是與孫權合作的基礎!孫權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與劉備合作成功了就真正成為一方霸主了,如果失敗了就當沒有與劉備合作過,實際孫權是大贏家!第二:諸葛亮明白蜀漢最終敵人是曹魏實力而非孫權,只要打敗曹魏勢力克復中原就可以恢復真正的漢室江山,那時候孫權便不足為慮,就是借給孫權膽子他也不會甚至不敢公開與劉備為敵!第三:三足鼎立曹魏最強,蜀和吳基本勢均力敵,如果諸葛亮逆天而行強攻東吳,即使攻佔了東吳俘虜了孫權也征服不了東吳人的心,還要留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千古罵名!這種情況下再去攻打曹魏必然會遭到重創,以弱攻強已經犯下兵家大忌,背後的孫吳勢力勢必趁機痛下殺手,進攻打不敗前敵,防守必被孫吳打成篩子,如此蜀漢將走向不歸路!精明如諸葛亮絕不會幹這種事情。事情也就如三國演義裡所說,諸葛亮敢於六出祁山不惜一切代價伐魏就是因為不怕孫權抄其後路,沒有這一點最重要的保障他決計不敢舉全國之力伐魏!一言以蔽之,亮無伐吳心惟有伐魏志!


用戶4224139726


諸葛亮的戰爭指揮水平,只能從他執政後平定南方與曹魏發生六次較大戰事來推測,其中平南穩紮穩打,重在以武德服人收南人之心,而之後轉向蜀魏戰爭,五次主動北伐,一次魏國入侵,共六次交戰。


第一次北伐在228年,初出祁山,中原震動,後因失街亭而撤兵。同年底,二次北伐,交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229年第三次北伐,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是230年,魏軍進攻漢中因陰雨而退。231年,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司馬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糧盡而退。234年,最後一次北伐,出褒斜谷進軍,相持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開始軍民混雜屯田作長遠打算,不久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蜀地古稱“四塞之地”(史記範睢),道路險阻,易守難攻,是歷朝地方割據的風水寶地,宋朝一老秀才曾寫詩“把斷劍門燒棧道,四川別是一乾坤”之語,可見蜀地天險。同理,人家進來難,你出去也難。諸葛亮主持的幾次戰爭,都被後勤給牽制,木牛流馬運糧和屯田,都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所作的努力。形成了擅用正兵,穩紮穩打,重視後勤的戰爭方式。

綜上所述,如果由諸葛亮代替劉備帶兵伐吳,由四川東出有水路輔助,後勤運輸壓力應不如北伐大,但還是會穩紮穩打,正兵為主。其中由於沒有皇帝御駕親征,人心士氣和戰鬥力可能有所下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吳方面,陸遜對付劉備伐吳,主要是拖和固守一段時間後回撤,戰略撤退到夷道一帶,把前面的崇山峻嶺全讓給對方,讓劉備犯錯入林避暑然後火攻。若諸葛亮帶兵,以他的謹慎性格,會步步為營通過險地,縱遇炎熱天也不會全軍入林避暑,應有其它更好辦法,比如營地選擇,犄角之勢等。陸遜所恃的天兵火攻不可能奏效。

雖然諸葛亮能避免劉備類似失誤,但以陸遜後來守荊州多年不失的情況看,蜀軍難有大勝,估計小勝幾場,雙方拉鋸一段時間後,都不敢打持久戰,握手言和談判罷兵,孫吳應會讓出部份荊州。這樣的結果,對蜀漢而言好太多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