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2018年9月11日,

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

华夏摄影界“三老”的陈复礼辞世,

享年103岁。

在中国摄影史上,

陈复礼称得上是泰斗级大师,

更是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他首创“影画合璧”的摄影风格,

巧妙又大胆地将摄影与绘画联姻,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他与李可染、启功、吴冠中、黄永玉等

画坛大家合作了不少作品,

成为中国摄影史和美术史中

一道独特的风景。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竹海》(陈复礼 摄 ,李可染 补画并题字)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雪禽》(1982 影画合璧系列,与李苦禅合作)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老梅》 (1984 与启功合作)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影子》(陈复礼 摄 ,吴冠中补画并题字)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秋日》(陈复礼 摄 ,黄永玉补画并题字)


在陈复礼先生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刘海粟的题字: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笔锋刚劲有力、文字铿锵有声。短短的16个字,可以说是对这位摄影大师艺术生涯的最好总结。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古松 (陈复礼 摄 ,刘海粟 题诗)


异国经商 与摄影初结缘

1916年,陈复礼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一个贫穷的山村。陈父早年读过私塾,知书达礼,嗜好绘画、读书和音乐,闲时还爱养养花儿种种草。陈复礼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耳濡目染,再加上潮州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渐渐地,他对艺术有一种朦胧的向往和追求。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进入潮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后,他对中国古曲诗词十分喜爱,特别是对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更是熟记于心,吟诵如流。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陈复礼/摄


1936年,各地军阀混战,农村经济破败,陈家也逐渐中落,风华正茂的陈复礼不得不孑然一身,离乡背井,闯荡江湖,独立谋生。他来到泰国和老挝边界的一个小镇,在一家亲戚的杂货店里担任售货员、会计、杂务等职。几年间寄人篱下的异国生涯和举目无亲的孤独处境,使他饱尝世态炎凉。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战争与和平》 1951年 越南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大义,血气方刚的陈复礼与几个朋友参加了由当地华侨进步分子组织的海外抗日救国后援会,从事地下抗日活动,并担任泰国华侨所创办的华人报纸《中原报》的特邀记者。1944年,因不满泰国当局迫害华侨以及其他原因,陈复礼携家迁到越南河内,与友人创办泰华行,经营进出口生意。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57年作 《湄公河畔》 数字输出


多少年来,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生活的苦闷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复礼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在日本投降之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已有了好转,自己也可以利用经商外出的机会练习摄影。一次,他与越南西贡的摄影家陈芳渠先生相识了,早就仰慕芳渠先生的陈复礼决意拜他为师,芳渠先生对这位好学的青年朋友也不吝赐教。不过,当时师父在西贡,徒弟在河内,一南一北相隔千里,只好通过书信等方式进行求教和交流。

迷上集锦 在暗房中“东拼西凑”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40年代末,陈复礼刚刚走上摄影艺术道路,郎静山先生的作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当时认为,以人为的方法将甲地的山峰、乙地的松树、丙地的亭台楼阁经过剪接拼合做成“集锦”的画意风景摄影,是一条学习摄影艺术的“捷径”,只要暗房功夫到家,随便拍些各种题材的照片,便可以在暗房中“东拼西凑”了。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清溪竹影》 (1983 与刘昌潮合作)


于是,在这个期间,他一有余暇便整日埋头于暗房,积累了丰富的放大、合成的经验,曾几次将放大的照片寄给在西贡的陈芳渠先生求教,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不行”。陈芳渠先生告诉他:“黑白强调光线,彩照注重色彩,你放大的照片色调不行。” 色调不行,什么是“色调”?为了这两个字,陈复礼在暗房不知奋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当他在放大机下工作的时候,总带着“色调”这个问题去思索、去体会、去摸索和总结。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欢跃》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陈复礼才慢慢地悟出了什么是色调。原来一幅照片的制作并不只是感光正确、反差适宜就算了事,黑白照片是要靠层次、靠影调来体现其艺术素质的。色调或影调是表达艺术韵味的关键,缺了它,照片就缺了灵气、缺了感人的魅力。陈复礼经过这样一个摸索过程,终于有所领悟,他的暗房工夫似乎也得到一个飞跃。这时,作为师父的陈芳渠才满意了。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昨夜江边春水生》 银盐纸基


暗房功夫过了关,摄影的技艺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但陈复礼并不满足于那种“集锦”式的摄影,而是走向实地去拍风光,拍人物,拍花卉,拍静物,摄影的题材日益广泛。在创作风格上,他明确提出“建立画意与写实结合的新风格”,早期的《香河朝汲》《昨夜江边春水生》等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

镜头对准民众 关心百姓疾苦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渔家乐》 数字输出


如果说陈复礼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是走一条从奔“捷径”到刻意追求画意效果的沙龙摄影之路的话,那么,到了50年代后期,他的摄影创作则逐步走向生活——写实的道路。从他的许多作品,如《血汗》《钱老板》《喜雨》《寄望》《渔家乐》中便可略见一斑。也许是自身经历过一段异常艰苦、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他的作品中明显地流露着一种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与爱怜。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喜雨》 数位输出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79年作 陈复礼 哲蚌寺 牧羊人 转经者之一


1955年,陈复礼携妻挈儿举家迁到香港定居,专门经营粮油生意。香港是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摄影器材品种繁多、价格便宜,“发烧友”极多,嗜好摄影艺术的陈复礼来到这个环境如鱼得水,有了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条件。他在经商之余,投入港地摄影热潮,他曾与现今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钱万里等人一起“打龙”(即参加每个月举办的摄影比赛,到年终总评),并连续两年取得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高成绩。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61年,深感自己初学摄影时求师求教之难的陈复礼为了向广大青年“发烧友”提供一个学习摄影技艺、交流摄影经验的园地,自己投资创办了摄影月刊《摄影艺术》杂志。初期,由于刊物内容不够大众化,缺乏经营经验,赔钱很多,但是陈先生仍坚持办下去。他风趣地说,“世界上总得有几个傻瓜作点缀,不能个个都是聪明人。”之后,他总结教训,改变办刊方针,面向大众,更名《摄影画报》。从此刊物站住了脚根,越办越好,至今,香港《摄影画报》已成了港澳、海外华人以及内地广大摄影爱好者十分喜爱的良师益友。

回归祖国大陆 寄情中国山水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陈复礼在长江三峡

1959年,陈复礼第一次回祖国大陆进行摄影创作。这次的桂林之行以及1962年的黄山与江南之行不仅使他走出沙龙的小天地,大开眼界,同时对他以后的摄影生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说:“我带着相机走过很多国家,对于外国的风景,总没有对自己国家的风景那么有感情,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像什么东西吸引着我,照了还想照!”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朝晖颂》 数位输出


在这段时间里,他拍摄了许多贯注了深厚情感的风景摄影佳作,如《黎明》《漓江早渡》《朝晖颂》《西湖春晓》《春》等。不仅如此,他在中国画意摄影的理论上也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在《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提倡风景摄影,实在不能不重视中国画的传统。首先,中国具备了优秀的自然条件,从寒带到亚热带,奇诡秀丽的山川不知凡几,经过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黎明》 数字输出


他还说:“风景摄影发展的途径很多,但中国山水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条大道已经前人开辟过,而且有过成就,可惜是浅尝辄止,方法亦未尽完善,这条途径,由我们中国画意摄影家继续开辟,驾轻就熟,相信更大的成就是可以旦夕间得来的。”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95年作 拼将余热染山河


陈复礼认为,摄影术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化学光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工具,既可以按照西方的方式,也可以按照中国的方式通过客观事物的形象来寄托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洋为中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这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陈复礼摄影作品《天上人间》


他在这篇论文中,特别从色调运用、空白布局、散点透视上,阐述了山水摄影同中国画意相结合的原理。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81年作 《南湖小景》 陈复礼 林墉


在色调的运用上,他认为: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面和表现物体的质感,这跟黑白摄影只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是十分相似的。只有将物体的色彩加以简化,达到极度的凝炼,然后物体的精神和性格才易于表现。陈复礼桂林作品《黎明》以及黄山作品《朝晖颂》都是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繁中求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方法而得来的。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春山》


在画面的布局上,陈复礼觉得,西洋画一般甚少空白部位,但在中国画中却是相反,中国画大多留有空白。运用空白来产生深度和引起观者的联想,以及营造空灵的意境,这是中国画布局的特点。在风景摄影里,也可以运用空白,只要掌握中国画法的原则,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89年作 陈复礼 《仙云飘渺》


在透视问题上,他说:只要我们画意摄影家有足够的胆识来创作,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角内,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做成无比广阔的画面,使观者仿佛置身图画之上,有天下尽在眼底的感觉。


总之,陈复礼坚信风景摄影必须从中国画中吸收营养,既做成无比广阔的空间,同时使观者得到“画中有诗”的境界。

文革十年 历经动乱与思索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正当陈复礼为自己找到的一条康庄大道而兴致勃勃走下去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了。在整个中国,“风花雪月”成为封资修的东西,受到批判,风景摄影家们也遭到批斗。陈复礼虽然远在香港,也不能幸免地受到这股浪潮的冲击。就连他的名字,也惹下了不少麻烦,名为“复礼”,这不是和文化大革命背道而驰吗?文革中,有一次他到北京荣宝斋想刻一枚“陈复礼”的图章,遭到拒绝。他只好改刻两枚闲章“陈复礼名号而已”和“愧名复礼”。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不染》


陈复礼说:“文革十年,几乎是我摄影的真空时期。”这个时期,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相机,他迷惘不解,感到十分痛苦。1975年,他又来到北京,见到摄影界的前辈石少华先生等,请教“今后的摄影该怎么办,风景摄影还可不可以搞”等许多问题,经过一番畅谈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如释重负,眼前明朗起来,信心又增强了。他带着满意的心情回到了香港,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高路入云端》


1976年,陈复礼到井冈山参观学习,拍摄了一幅《高路入云端》的风景照片,许多亲友得知,纷纷向他索要,短时间,他送出两百余幅,大家把这幅作品悬挂于客厅中间。事后陈复礼悟到,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匮乏,又不能挂那些软性的艺术品,而这幅“语录式的风景照片”正适应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需要,因此才那样受人欢迎。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搏斗》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国家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陈复礼擦干净自己的照相机,又开始了摄影创作。经过10年的动乱与痛苦的思索过程,他似乎更成熟了,在风景摄影中不满足于一般的写景,而更热衷于寄托自己的情思,这样,作品便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寄托着更深刻的寓意。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大雪青松》


1977年,他创作的《大雪青松》,在画面的款识中书写了陈毅元帅的五言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其意图是:“四人帮”虽然粉碎了,国家也在拨乱反正,但当时仍有大批的国家干部、革命先辈的冤案还没有得到平反昭雪,于是借大雪青松、高山峻岭的画面寄托了对先辈们的关心、同情和敬佩之情。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大地微微暖气吹》


1978年拍摄的《大地微微暖气吹》贯注了对当时决策者的批评与希望。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家需要稳妥的治理方针,而不可提出几年内建成若干大庆式企业,几年内赶超某些先进的国家等不切实际的口号,经过10年的动乱,国家积重难返,需要一步步来,这就是作者拍摄这幅作品的意图。同时期拍摄的《望太平》等,也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家安定、团结、太平的愿望。

改革开放 用作品讴歌新时代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人们常说,艺术家是时代的晴雨表。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之中,而时代的变迁、发展,甚至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无不拨动着艺术家们敏感的神经,因而也就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情态和倾向。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淡妆》1982年


中国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这段时期陈复礼先生的作品以其纯熟的技艺、质朴的民族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表达他的情感,讴歌新的时代。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破晓》1982年摄于吉林二道白河林场


1982年初创作的《破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是在吉林长白山下的白河林业局工人住宅区拍摄的。《破晓》象征着一个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初晓,画面上黄红色的光芒正冲破浓雾,旭日就要升起,大地上的冰雪也将一点点的融化,有了破晓的一刻,就会有红日中天的到来。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莫辜负三春杨柳》


改革开放对陈复礼的冲击并不完全是题材的变化,同时,也唤起了他的责任感。《莫辜负三春杨柳》要大家莫错过了大好时机;拍《待哺》,陈先生想到的是还有许多落后地区的经济没有搞上来,那里的人民正在嗷嗷待哺;《争俏》这幅作品,陈先生是用来比喻自己,在一株老干之上新发的幼枝开着几朵小花,这几朵小花开的虽然不大也不尽美,但还是努力地开放着,与那些桃红柳绿共同去装扮这个美好的春天。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陈复礼摄影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陈复礼拍摄了许多具有新的形式和新意的作品,如《千里共婵娟》《白墙》《严冬》《余晖》《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以及一些针砭时弊、谈笑人生的写实作品。这些作品一改陈先生传统风格,大有离经叛道、改弦易辙之势。他说:“我是在变,我要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洋画的构图形式,学习现代派有益的东西,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陈复礼摄影作品《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的构图,完全脱离了他过去传统的中国画的形式,采用西洋画十字形的构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严冬》利用地平线的倾斜,大胆打破相机视觉必须平正的要求,使观众在不平衡中得到感受上的平衡。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白墙》

《白墙》吸收了现代派作品的长处,形式感很强,色块对比又极鲜明,同时也保持了既有的传统;《余晖》则更多的体现了现代派作品的特点,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又极大地渲染了大地磅礴、气象万千的气氛。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84年作 红花白蝶图 陈复礼 赵少昂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84年作 翱翔 陈复礼 董寿平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1982年作 《双栖图》陈复礼 韩美林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摄影器材、相片制作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科技的挑战,陈老说: “我虽老迈,亦要向小孙子求教怎样使用数码相机”。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颐养天年之际也不忘摄影初心,不断汲取新的摄影知识。


影画合璧第一人,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2018年2月,香港中联办副主任杨健探望陈复礼

如今,

这颗巨星的陨落,

是令人们心痛的,

也是中国摄影史的一大损失。

我们深切缅怀,

希望老人家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