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界往事:三張一趙共辦新民報

在三四十年代的山城重慶報界,關於“新民報三張”、“新民報三劍客”、“三張一趙”的說法流傳甚廣。

報界往事:三張一趙共辦新民報

“三張一趙”是指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

這四人都是才華橫溢的著名報人,早在到新民報工作之前就已經是名氣不小的知名報人。

報界往事:三張一趙共辦新民報

其中,張恨水二十幾歲時步入報界。做過校對、記者、主筆、總編、社長。編過副刊《夜光》《花果山》《南華經》等。以長篇小說《春明外史》而名氣大增。1938年1月10日到達重慶,應《新民報》老闆的邀請加入該報社。

張友鸞於1922年進入北京平民大學新聞系師從著名記者邵飄萍學習新聞。曾為《京報》主編《文學週刊》。還曾受李大釗委託編《國民晚報》,被成舍我聘任為《世界日報》、《世界晚報》、《民生報》、《上海立報》總編輯。在1930年就加入了南京的《新民報》。

張慧劍18歲開始寫小說,向報刊投稿,受到北京《輿論報》社長的賞識,邀他編“瀚海”副刊。抗戰開始不久,到重慶加入《新民報》。

趙超構,1934年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大學政經系,曾受聘於南京《朝報》任編輯記者,開始撰寫新聞評論,從事新聞事業。1938年,他被聘請進新民報社,擔任主筆,同時兼任國際新聞編輯。

報界往事:三張一趙共辦新民報

“三張一趙”辦報,有他們自己的主張,他們提出“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方針。堅定抗日信念,執著新聞自由,同情共產黨,表達人民意願。同時在遇到國民黨的政治高壓時,不尖銳對立,儘量迴避,做一個有代表性的民間報紙。同時,他們堅持“君子不黨”,不參加政治組織,不追求高官厚祿。

並且,他們當時都在新民報開設了專欄。張恨水寫《最後關頭》張友鸞寫《山樓一百話》、《世象雜談》、《黃粱茶話》,趙超構寫《今日論語》、《新聞窗外》等。他們的作品積極宣傳抗日,揭露國民當後方的腐敗,報紙常常是剛剛印出,就被搶夠一空。開創了新民報史上的新紀元。

張恨水更是在自己主編的《最後關頭》副刊中寫到“本欄名為“最後關頭”,一切詩詞小品,必須與抗戰及換起民眾有關。此外,雖有佳作,礙於體格只得割愛,均乞原諒”表明了他們辦報宣傳抗日的宗旨。

“三張一趙”用自己獨立新聞人的專業精神和獨立人格,撐起了一份不受政治勢力控制的自由表達一件的民間性報紙,在中國的新聞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