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曾國藩是近代著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鎮壓太平天國,辦理洋務運動,可謂名氣很大,但是大家知道嗎?曾國藩在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是什麼好習慣呢?

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曾國藩的一生辦過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但其實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特別高,從家庭遺傳的角度來看,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在讀書的時候腦子就很笨,從十幾歲開始考秀才,一直考到43歲,前後足足考了17次,最後頭髮已經花白了,才中了一個秀才。曾國藩自己的科舉道路,一開始和他的父親有點像。 前6次考秀才都失敗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強中了一個秀才。為什麼說是“勉強”呢?因為他的名次是倒數第二。

關於曾國藩的天資,當時人就有很多議論。他的朋友左宗棠經常在和一些親友的通信中評論曾國藩,說曾國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藝太缺”,“兵機每苦鈍智”。他的學生李鴻章當他的面說他“儒緩”,說他做事反應太慢。

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曾國藩在30歲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點和毛病。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後,他每天用於社交的時間特別多,到處去喝酒、聊天、聽戲、下棋,用於讀書的時間特別少,讀書也往往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天的假,在假期結束的時候,曾國藩在日記中做了一個自我總結,說自己這40天做了什麼事情?除寫了幾封家書之外,什麼事都沒做,稀裡糊塗就混過去了。

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所以30歲以前的曾國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很平庸的人,和我們後來印象中人格完美無缺的聖人有非常大的差距。為什麼後來曾國藩能夠脫胎換骨,能夠刻苦地自我修煉呢?這個也跟他到北京當官分不開。曾國藩在北京見到了很多大儒、大學者,他很受觸動。同時在做了官之後,曾國藩身上就沒有作八股文的壓力,他就開始有時間從容地研究一些學問。那時候一個讀書人必不可少的是要研究理學,理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就是每個人通過自我磨鍊都可以成為聖人,每個人都有聖人之志。所以在30歲的時候,曾國藩覺得三十而立,不能像以前那麼混下去,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學做聖人。

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曾國藩學做聖人是如何入手的呢?說起來很簡單,他學做聖人就是從寫日記開始,用工整的蠅頭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每天早晨一睜眼到晚上睡覺所做的事情,特別是把不符合聖人標準的都摘出來,痛自反省。在日記當中,他還給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每日讀一經,隔三差五地練習作文。有了日記的這一工具之後,曾國藩工作、學習的效率大為提高。也就逐漸改變了自己,以至後來成就了一番事業!

曾國藩三十歲前是平庸之人,但後來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改變了自己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