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教育

让教育回归教育

戴韵 (农健/图)

长久以来,教育都是众矢之的。在过去一年,有这样一则新闻:

山东某小学在一二年级取消数学课,原因是逻辑性强的数学课程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这让我想起另一起关于小学数学的网络风波,一位家长在微博贴出一道“令他崩溃”的三年级数学题,声讨“遭遇传说中的中国式变态家庭作业”。

这两则新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困境:学生不喜欢,家长不信任,人人都说要教改,但改来改去万象丛生。

事实上,学校教育的尴尬,绝非“中国特色”,因为不只有中国人重视教育,也不仅中国人觉得数学难学。

不妨看看过去一年“墙外”的美国发生了什么。

美国推出大规模教改运动——“共同核心国家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为中小学语文和数学建立统一教学标准,提高要求并加深难度。出台这一政策的背景是,在由经合组织筹划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美国学生一直表现平平,数学更是远落后于平均水平,被美国教育部长称为“教育停滞的画面”。

为了吸引理工科人才,美国国土安全局提案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留学生毕业实习期延长至三年(即无需申请工作签证,自动获得三年在美工作期限)。这则提案的背景是,美国硕博阶段理工科学位的攻读者中,超过50%的为留学生,其中约一半为中国学生。

与此同时,一群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数学骨干教师,组团来杭州访问取经数学教学。

两组新闻对比,不是为了证明中国教育没有问题,而是想要说明:中国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中国教育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如不重视体能发展、学生负担过重、课程体系老化等。但它又有自身的有点,如基础教育扎实、重视数理学习等。

然而可怕的是,当前混乱的教改方向和舆论环境,不仅很难真正解决教育问题,更有可能出现“自毁长城”的后果。

作为学校,因为数学逻辑性太强、太难,就在低年级取消数学课,却忽视了5-7岁是儿童发展数量观念、抽象概念、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时期,不仅无法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机会,还错过了相应年龄的心智发展时机;

作为家长,因为自己无法理解数学作业的逻辑,就将其视为“变态”,不仅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更严重的是,在身体力行向子女传递出“如何对待学业和老师”的信号。

不夸张地说,教育现在在中国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但这其中的批评与讨论,又有多少出自对教育本身的关注?教育从何而来,应该走向何方,这不仅涉及个体心理发展和心智成长的阶段特征,更涉及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客观需求。但在过往的讨论中,有出自对社会生活不满的发泄,有源于从自身经验出发的不理解,还有的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般对他者的幻想,缺的是专业的讨论。

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否认公共讨论的价值,相反,我相信公众讨论有助于社会生活的成熟发展。但目前对中国教育全盘否定式的社会环境,不禁让人忧虑。这种否定,不仅会破坏教育的根基,更严重的是:当我们的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接收到这样的信号,试想,他们会形成对知识和教育什么样的态度?

大人们以为自己只是张张嘴,殊不知,却在为孩子们的成长织就了一张地图。教育的确是民生问题,但教改不应沦为一场随意的狂欢,否则浪费的将是一代人的成长和人生。

2016年,我的新年愿景是,让教育回归教育,让专业来解决问题。

(作者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育学博士候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