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已經77高齡了,爲何還要去北京替慈禧背鍋?世人看錯李鴻章

李鴻章已經77高齡了,為何還要去北京替慈禧背鍋?世人看錯李鴻章

李鴻章在1895年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就被扣上了一頂賣國賊的大帽子,大清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使當時最引起為傲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使臺灣島落入日寇之手,使早已貧弱不堪的大清又背上了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李鴻章回國之後,舉國憤慨,清政府中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主張殺李鴻章以平民憤,而大清知識分子階級也要求嚴懲李鴻章,理性的說:甲午戰爭的慘敗,李鴻章難辭其咎,所以受處分也是自然,於是大清光緒皇帝罷免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一切職務,只給李鴻章留給一個內閣大學士的虛線,慈禧太后將直隸總督與北洋大臣給了自己的親信榮祿,至此,李鴻章徹底失去了軍權、參政權,遠離了政治中心。

李鴻章已經77高齡了,為何還要去北京替慈禧背鍋?世人看錯李鴻章

後來戊戌變法之後,慈禧任命賦閒已久的李鴻章為兩廣總督,讓李鴻章替大清去看守兩廣,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慈禧代表光緒皇帝向世界上最強的十一個國家宣戰,這才釀成了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城淪陷、慈禧光緒西逃的慘劇,慈禧在西逃的過程中發佈命令,再次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北上與列強進行談判。

李鴻章已經77高齡了,為何還要去北京替慈禧背鍋?世人看錯李鴻章

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是77歲的高齡,土都已經埋了半截腦袋、風燭殘年的老人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李鴻章一直遭受世人的唾罵,李鴻章的親信與家人也奉勸李鴻章不要北上,因為77歲的李鴻章身體很不好,北京城已經變成了龍潭虎穴,極大可能是有去無回,而且李鴻章這次北上並不是去帶兵作戰、驅除外辱,而是代表清政府與列強去媾和,李鴻章的親信與家人怕李鴻章再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如果那樣,李鴻章將永世不得翻身。

平心而論,此時的李鴻章完全有理由拒絕慈禧的任命,因為此時的李鴻章是兩廣總督、封疆大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又絕不奉詔,拒絕帶兵北上勤王,所以此時的李鴻章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拒絕慈禧的任命,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也沒有必要做這種出力不討好、還要受人唾罵的事情。

李鴻章已經77高齡了,為何還要去北京替慈禧背鍋?世人看錯李鴻章

但是李鴻章還是拖著老邁的身軀北上了,主要是因為北方的局面實在是沒法收拾,清朝也的確無人可用了,李鴻章如果不去,大清很有可能被列強瓜分而從此滅亡,所以中國士大夫的忠君報國思想佔領了上風,所以李鴻章帶病與列強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李鴻章不斷吐血,最後李鴻章在病床上指揮手下將賠款了額度壓到最低,即四億五千兩,表示清朝人均一兩,以示對大清朝的侮辱,可此時的李鴻章也管不了什麼侮辱不侮辱的,此時的他已經命不久矣,果然在《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李鴻章因病逝世,慈禧太后給了李鴻章極高的待遇,加太傅銜,晉一等侯爵,稱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可世人卻繼續唾罵李鴻章: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臨終試》李鴻章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