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真的见的是蔡桓公吗?

我们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扁鹊见蔡桓公》,说的是扁鹊想给蔡桓公治病,然后蔡桓公却“炜疾忌医”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韩非,出自《韩非子·喻老》。但是当我翻读《史记》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来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是这样的: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真的见的是蔡桓公吗?

两个版本同时存在,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故事情节几乎一模一样,天下没有这么巧的事!所以,只能有另外两种可能,有一个是杜撰出来的,亦或者说两者皆是杜撰,那到底哪个才是历史的真实。“炜疾忌医”的主角到底是谁?

要知道谁才是主角就得先知道扁鹊是什么时期的人,据史书推算扁鹊大概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元前301年,活了约106岁(也许没活这么久,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反正大概就是在战国初期,因为关于扁鹊的记载大部分也在这个时代)。

《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真的见的是蔡桓公吗?

我们再来看看蔡桓公,但是很奇怪的是历史上查无此人,而且当时的蔡国虽然是姬姓,但是只是个侯爵国,蔡国倒是有一个蔡桓侯,他是蔡宣侯的儿子,是不是笔误呢?但是这个蔡桓侯在公元前695年左右,就已经逝世了,显然和扁鹊两个人不可能碰面。

那是不是这个齐桓侯才是对的呢?但是,齐国自姜子牙分封始建国开始都是个公爵国,并没有出现侯爵的国君,而且齐国的国君只有一个谥号是“桓”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齐桓公,那是不是又是笔误呢?但是,齐桓公大约生于公元前716年,卒于公元前643年,从时间上来看两个人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所以我很疑惑,后来,我翻看史书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主角是秦武王,当然情节完全不一样: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炜疾忌医”,情节也不一样,说的主角是秦武王,这倒与扁鹊生活的时代相符合。

还有一个故事出自《新语·资质》的记载: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吾子病甚笃,将为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对扁鹊而咒。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扁鹊见蔡桓公》里,扁鹊真的见的是蔡桓公吗?

也是另一段炜疾忌医的故事,所以,在我看来,扁鹊到底见了谁,发生了炜疾忌医的故事,可能故事是真的,主角之一也是扁鹊,至于治病的人,由于扁鹊治过太多人,至于帮谁治,由于韩非和司马迁都不是同时代的人,可能当时的人自己都不清楚,所以,只能通过别人的道听途说,所以,传达途中难免有误。至于到底谁才是主角,也只有死去的扁鹊自己知道了。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你可能也有你的看法,说了这么多,就想说:史料也不一定是对的,需要不断的比对、死磕和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