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要買車的人有福了,2.0L排量以下車型購置稅或將減半……”

前兩天,一則典型“UC體標題”的消息被廣泛傳播。其大意是據報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交文件,提議將2.0L及以下排量車型的車輛購置稅減半至5%。

儘管該消息被闢謠和反闢謠多次,但仍有人“借題發揮”。他們認為,官方不會坐視車市蕭條,而一旦官方“救市”,那麼中國車市的“春天”就來了。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Part.1

“救市論”之所以會這麼有市場,關鍵在於如今車市的慘淡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根據乘聯會公佈的數據,中國狹義乘用車市場9月銷量只有190.5萬輛,同比出現了13.2%的下滑。這是2009年中國車市井噴以來,首次出現單月銷量同比下滑超過10%的情況。

儘管早在去年末,業界就已經有聲音看淡今年的車市走勢,但從年初的微增長到“金九”超過兩位數的下滑,還是觸動了人們本就脆弱的神經。

於是一時間“救市”呼聲四起,更有評論認為中國車市已經進入“至暗時刻”。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Part.2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中國車市是否已經到了不救就“萬劫不復”的地步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救市論”的經驗來源——2009年的“大救市”。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其勢之快之猛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車市也受到了波及,2008年第三季度,乘用車市場出現了2.2%的同比下跌,這是此前幾年所沒有出現過的。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危機的開始”,畢竟金融海嘯一波比一波猛烈,誰都不知道何時是個頭。而出人意料的銷量整體下滑,導致部分車企(如東風悅達起亞)陷入危機,甚至一度到了停產的邊緣。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於是業界都在希望政策方面能夠給予支持,用一個當時流行的詞,就是“救市”。

果然,求仁得仁,相關部門出手了。

購置稅減半,以舊換新和汽車下鄉三個提振汽車消費的政策,配合當年的“四萬億”一起,徹底改變了中國車市的“生態環境”,讓2009年的中國車市出現了“大井噴”——幾乎所有主機廠的技術開工率都達到120%的超負荷運轉,終端車市更是“一車難求”。

當時的情況,是如今不可想象的。只要4S店有現車,基本就會被提走,即便在此之前多麼難賣的車型,都一躍成了“香餑餑”。

而中國車市,也在2009年以1360萬輛的總銷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Part.3

沒錯,如果只從銷量的成果來看,當年的救市,確實成功了。

多年之後,有人評論稱:“2009年初的救市,救了車市,卻耽誤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

因為,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不缺汽車需求,真正缺的,是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正是當年“市場換技術”的初衷。

然而,當年的“大救市”,火了車市,卻將升級汽車產業的事情拋於腦後。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超過1360萬輛,但出口量,卻不到這個數字的2%。

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在“大救市”面前,僅僅保留了前者。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多年之後,我們再回頭看,當年在救市之前就已經風雨飄搖的車企,如今絕大部分仍然在“得過且過”。當年的救市,不過是讓它們“續了命”。而它們的存在,卻擠壓了真正需要出頭的潛力品牌的生存空間。

與此同時,在當年車市大井噴之後,國內多個城市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由於城市交通日益擁堵,陸續出臺限購限行政策,對於自主品牌而言,這是不小的利空。

Part.4

所以,如果我們靜下來分析,當年的“大救市”,功過幾何確實存有爭議。畢竟,車市是遵循市場的基本規律,永遠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

只有在市場上參與競爭,優勝劣汰後生存下的車企,才堪肩負中國汽車的希望。而只靠政策輸血或放水才能苟活的企業,讓它多活一天,都是對真正用心做車的車企不公平。

然而,時至如今,面臨車市的再一次“急剎車”,又有不少人呼籲“救市”,而對此前“救市”的“成果”視而不見,在快評君看來,這是典型的“巨嬰心理”。

他們認為,汽車產業對於中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政策“一定要扶持”。對於車市,要“保增長”,一旦出現下滑的情況,就要“救市”。

對於一個市場化的產業,如果出現市場週期波動,首先想的不是深化內功,開源節流,提升產品力提高競爭力,而是想著怎麼讓政策幫忙,讓大家都“得過且過”,那麼這種心態的企業,只適合在“襁褓”中生存。

中國車市無論怎麼走,都要先斷了“巨嬰思維”

在2009年車市大井噴十年之後,中國車市終於迎來了一次“大洗牌”的機會。還是那句話——中國永遠不缺市場需求,缺的是足以匹配這個市場的產業水平。與其大水漫灌式的,讓所有人都能活下去的“救市”,不如選擇快刀斬亂麻的變革。陣痛之後,中國車市才會有明天,“巨嬰思維”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