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車市“寒冬”蔓延,汽車三巨頭共裁員25000人


車市“寒冬”蔓延,汽車三巨頭共裁員25000人

自2019年起,受全球宏觀經濟疲弱影響,加上消費者需求放緩,汽車製造商因業績承壓,國內外車企紛紛開始縮減人力,下調預期。近期,三家知名大型跨國車企為恢復盈利,先後宣佈裁員……

今年以來,車企裁員的消息頻頻被傳出。在上週五,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宣佈計劃在2022年底前,在全球範圍內裁員至少10000人,包括約10%的管理人員。裁員規模相當於戴姆勒全球員工的3%。

無獨有偶,在上週三,大眾旗下的“利潤主力”——德國奧迪表示,為了應對新車銷售陷入停滯,以及純電動汽車(EV)等新技術開發的投資膨脹的危機,宣佈到2025年將裁員9500人,裁員人數佔其全部員工人數約1成。同時還將削減德國國內主要工廠的產能,到2029年達到削減60億歐元成本的效果。

9月,彭博社援引德國雜誌Manager Magazin報道稱,寶馬近期在德國也有裁員計劃,裁員規模最高達6000人,該項計劃將在本月公佈。寶馬在今年3月時,就提出了120億歐元的降成本計劃,並開始縮減其德國員工的獎金。

3家知名的大型跨國車企都開始削減開支,可想而知,今年車企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今年車企裁員情況

在今年,國內車企的生存情況也不容樂觀。

一份10月9日銀行內部通知郵件指出,國內包括眾泰汽車、獵豹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這四家車企,年底或將進入破產程序,預計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共計500億元人民幣的壞賬。通知要求銀行內部團隊對上述四家車企的上下游產業鏈經營情況展開風險排查。

消息被曝光後,眾泰、力帆和獵豹汽車都否認了破產傳聞。

在“破產”風波後,獵豹汽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降薪和裁員以減負自救。高管最高降薪50%,而裁員範圍為工齡5年及以下的員工,預計有3000人被裁。

作為國內車企“獨角獸”的蔚來汽車,也宣佈在9月底前裁員1200人。加上此前3月裁掉的1400人,蔚來在今年已經裁掉了約20%的員工。

國內的頭部的造車新勢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車企的生存現狀何等艱難。

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汽車市場持續下行的影響,汽車行業內部持續“洗牌”,國內三四線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在今年,由於資金壓力,至少10家新造車企業被曝出現裁員、停產、欠薪、甚至拖欠供應商貨款。

國外車企也紛紛宣佈裁員,據國際電子商情不完全統計,下列國外車企在今年公佈的裁員人數超過8.45萬人。

車市“寒冬”蔓延,汽車三巨頭共裁員25000人

最好的時候已經過去,車市寒冬持續

“最好的時期已經過去。”大眾集團的CFO Frank Witter 在11月的電話會議上說道。

自2019年起,全球宏觀經濟疲弱,加上消費者需求放緩,汽車製造商因業績承壓,紛紛調低銷量和盈利預期。日產在一季度的淨利驟降94.5%;而奔馳在決定裁員之前,已經持續三個季度淨利潤下降。在今年,按照奔馳預測,汽車部門的淨利潤或降至3%。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並一直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隨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全球燃油車的需求被擠壓。

在2018年,中國銷售新能源車125.6萬輛。工信部在近期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中,最新目標是到2025年將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提高到25%左右。

車市“寒冬”蔓延,汽車三巨頭共裁員25000人

從全球來看,國際能源署(IEA)近日發佈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500萬輛。

據外媒報道,大眾決定從2020年開始量產電動汽車,以達到歐盟的要求。如果2021年大眾不能達標,則可能面臨18億美元以上的罰款。據悉,在德國汽車業“排放門”醜聞後,大眾決定從2020年開始量產電動汽車,以達到歐盟的要求。

事實上,大部分傳統車企如大眾、奧迪、寶馬、保時捷和戴姆勒等都不太可能達到歐盟的要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賣電動汽車。大眾在上個月宣佈,未來五年內將在混合動力、電氣化和數字化領域投入6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697億元),並預計未來10年將推出135款新能源車。

由於電動汽車零部件沒有燃油車多,需要的人力只會減少,裁員動作自然不會停止。據CNBC報道,生產一臺燃油車需要6.2工時,而純電動汽車只需3.7個工時。且電池的生產工序複雜,更依賴自動化,需要的人力更少。

不過,裁員只是在短期內減少虧損的經濟手段之一,並不能解決企業盈利問題。

未來幾年,正是考驗車企實力的時候,在此期間,如何提升自身品牌價值並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是企業管理者必須考慮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