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小時候讀古文,已經不記得哪本書裡面了,老看見有喜歡一言以蔽之的,即一句話概括的意思,什麼詩經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等等,讀到禮記的時候,其一言以蔽之的是個問句而不是個陳述句“禮雲,禮雲,玉帛云何載” ,禮只是請客吃飯送禮麼?

禮記裡面還有一句話被引用的比較多,“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與論語中的“食色性也”一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世上有多少男女情感事,就有多少飲食風雲,且只多不少,吃貨很正常,畢竟飲食排在男女前呢,飽暖才思淫慾哈。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終於點題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之起源,源於飲食,這應該是最早的古代官方版吃貨的自我修養了。

我不是一個吃貨(我可能是一個睡客),或者說還不夠格是一個吃貨,但我很喜歡吃貨,覺得他們身上有煙火氣,接地氣。

我印象裡比較深的吃貨卻有幾位 ,蘇東坡,袁枚,李漁,汪曾祺,因為啥,,這些吃貨他們不僅會吃,而且還不忘記吃完回家寫總結,雖然浩浩湯湯中華幾千年歷史裡,伴隨著菜米油鹽與刀光劍影裡面的有名和無名的吃貨太多了,但這幾位我覺得是我心目中

飲食與生活,飲食與品味,飲食與自然,飲食與美學的代表了。

這些人裡面,最先知道蘇東坡是個吃貨,雖然在文章才情上他裝的一手好逼,但在飲食生活上,在士大夫階層裡,他真的是一簞食一瓢飲的典範(我懷疑是其小時候三白飯模仿顏回留下的後遺症),一股清流,他吃飯就飯論飯,這點上不像一些其他吃貨喜歡借吃飯指東打西,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東坡不是,他完全是以吃解悶,這絕對是當今吃貨絕大多數的代表(笑)。而且吃一個研究一個愛一個,善於發現生活的樂趣,,善於於無聲處聞驚雷。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在他花甲之年,被貶嶺南,居惠州,因為貶官不能爭購肉只能撿些肉骨羊脊,但其在與弟弟子由的信中,卻分毫無敘述生活之苦,反而給他分享烤羊脊美食。

特別談到說 "得微肉於牙綮間,如食蟹螯逸

",現代人讀起來特別容易聯想到金聖嘆臨死前的 "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有異曲同工之妙,你說這是故意借飲食荒誕表達無奈不滿,還是彰顯其熱愛生活不墜青雲之志? 如果是三個總裁接到老哥這封信應該會熱淚盈眶。

這算不算是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金聖嘆批水滸(最是堅守內心難)

他的吃貨日記,《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作為一個吃貨首要條件就是好(四聲)吃,這一點袁枚具備,他自述 好吃,好X,又好書。

袁枚的小日子就跟蘇東坡不一樣了,30來歲就提前辦了離退休手續,過起了“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他也同樣才情橫溢,與同時期紀曉嵐並稱南袁北紀,前者工作之餘寄情美食,後者寄情男女,合起來就是飲食男女了,袁枚既無案牘之勞行,又無處江湖之遠之憂思,自然有條件有心情追求更高的吃貨標準,追求吃的色香味俱全了。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別裝作不認識他,小學課本里面,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他的手筆。

並且袁枚還花幾十年收集小食譜,整理成《隨園食單》,這可以說是清朝單機版的大眾點評了,還以伯樂之姿態挖掘庖廚(王小余),能吃能賞,自詡風流。

幾個大名鼎鼎吃貨的自我修養,第一個你絕對認識

我小時候欣賞袁枚有一個小私心是因為他說豆腐煮的好,遠勝燕窩。在我沒吃過燕窩的之前,就經常拿豆腐安慰我自己,那這燕窩也不咋地嘛。


而且他還是第一個我知道的公開搞飲食科普的,什麼文明用餐啊,根據時令飲食啊,要講衛生注重營養啊,等等,比方舟子操心多了,專業多了,這些我都很同意,我是從啥時候覺得我跟他這種吃貨不是一路人呢?是看到他提倡說,切蔥的刀,斷不可切筍,搗椒之臼,不可以搗粉,,,我就想完了,這樣一套廚房餐具配備下來,那還不跟現在玩單反,玩hifi一樣,孤獨終身啊,分明引我入坑 。

李漁也一樣寫吃貨總結,《閒情偶寄·飲饌部》。如果說蘇東坡的各地輾轉是無奈之舉,那李漁就是欣然為之了,每日裡帶著戲班子滿世界跑,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搞來特色美食嘗一嘗,這應該是比較早自費版的一縣一品雛形了。


其實袁枚對飲食研究個人感覺比李漁更體系些,談吃貨不好繞開他,但是越瞭解李漁後我毅然決然"拋棄"袁枚的投入到李漁的懷抱。為啥,一則李漁更崇尚自然原生態,“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而且尋找美食方法也是親自去產地哈,這與我們三個總裁初衷理念何其相似呀,哈哈。

另一個他有悲憫心,這尤為難得,記得李漁似乎寫過鵝掌,談鵝掌的一種製作方法是,鵝不殺死,只用沸水燙鵝腳掌,往復幾次,可得最美味,李漁知曉後,不忍心吃鵝掌,這是我第一次對“見其生而不忍視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有案例性的理解,他可謂是深情的

原生態吃貨

汪曾祺就也不太喜歡袁枚,他覺得袁枚道聽途說也不會動手,就是個嘴炮,盛名之下其實不符,,而汪老自己除了會吃,懂吃之餘,有一長處他會做,而且大都是家常小菜,這就非常契合我這樣的普通勞動人民群眾的趣味了,不就豆腐啊,蘑菇啊,小蘿蔔什麼的,我也可以上手練啊。


小時候無意淘到一本語文課本,裡面有他的一篇文章,端午的鴨蛋,看得我久久不能忘懷啊,我也不知道我喜歡吃鹹鴨蛋是不是看了他散文的影響,但是後來蒐羅了市面上不少盛名在外的高郵鴨蛋,北海鴨蛋,都感覺一般,可能是因為沒有像現在三個總裁一樣去原產地,難以淘到尖貨吧。


汪曾祺的散文我都是當做食譜來看的,他有一首詩,我也是很服氣的,"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雞蛋",吃貨的氣息撲面而來,跟我小時候看的一個打油詩,"一顆枇杷樹,兩個大丫丫",有得一拼,讓我引以為同類,幫他帶鹽(代言),他不是吃貨誰是吃貨?

中庸有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這可能是對吃貨的一個充要篩選條件,大多數人只知道胡填海塞,能品出其滋味的人少呀,汪曾祺就屬於能品出滋味的,而且他對滋味還是念念不忘的,滋味都與生活相關,都能從蘑菇要用冷水泡說起,,,


文字之美與飲食之美真是一張一弛,全世界只有中國認為文化出自飲食,是有很大道理的,我覺得也是很正確的!吃貨一定要文藝,不然那和飯桶有什麼區別呢?哈哈哈,哈哈,作為吃貨的您得學習他們吃完回家要寫總結的生活態度,然後可以分享給三個總裁(公眾號:三個總裁),再送您更多高品質美食!


關注三個總裁,分享原生態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