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苹果芯芯


“清君侧”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扫”一下君主身侧,把那些亲信、奸臣什么的都咔嚓了,防止君主受到他们蛊惑。

从本义上来说清君侧是正义之举,但奸臣怎么定义,往往奸臣能够得势,君主是肯定不会认为他们是奸臣的,只有实施清君侧的人认为其是奸臣,也就是说,只要发动者一口咬定,管他是不是奸臣,我说了算。

所以清君侧后来屡屡被叛乱者作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幌子,以作师出有名,在大义上站得住脚,不至于被群起而攻之。

一般来说,清君侧把君侧都清了,可见君主也就成了光杆,下一步就是清君了,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清君侧呢?

有,比如第一次以清君侧为名的造反——西汉七国之乱。

汉景帝任用晁错进行削藩,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共同反叛,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七国叛军来势汹汹,汉景帝有点慌了,居然真的杀了晁错,然而叛军非但没停,反而攻得更猛了。这也正常,毕竟反都反了,还能半道上回去不成?

还有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东晋时期王敦攻入建康,那也是清君侧不清君的。不过这些例子都有些非正常情况,七国之乱清君侧,那是君主自己清的,不是发动者。

八王之乱之所以不清君,是因为其他王爷的相互掣肘,胆肥的司马伦不就把君清了;东晋时期基本就是世家坐天下,皇室是摆设,王敦没能清君,有其他世家掣肘的缘故。

再看那些成功的清君侧,即君侧是被发动者清的,发动者牢固地掌控了中央,这种情况,不清君是要过年吗?

最著名的如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役,要是朱允炆没有不见踪影,朱棣杀是肯定不会杀他的,一套流程下来,逼他禅让而已,毕竟朱棣上位后可是不承认朱允炆地位的。

当然,有一个真的是要过年的例子,那就是元朝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元顺帝依然还是皇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领军反攻大都,孛罗帖木儿战败,最终为元顺帝密派人杀死。


平沙趣说历史


有,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叛军杀到那个白痴皇帝司马衷面前,侍中嵇绍挺身保护皇帝,皇帝跟叛军求情不要杀嵇绍,叛军答,我们奉命只是不杀皇帝一人而已。于是嵇绍被杀,血溅了皇帝一身。。。。

然后皇帝继续做皇帝

后来內侍要给皇帝洗这衣服,皇帝说,这件衣服不要洗,这上面有嵇侍中的血

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云,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后半句说的就是嵇绍

你怎么看

我突然想起了天龙八部里阿紫给乔峰洗了阿朱生前缝补过的衣服结果乔峰非常生气说,这上面一针一线都是阿朱亲手缝补。。。。233333333


球姐


中国古人强调师出有名,即每一次讨伐和出征必须有一个道德上的支撑点。以上伐下自然拥有无尽的理由,而以下犯上,则多涉及谋逆、反叛,因此“清君侧”就成为了中国古代以下犯上的人所找的最多的旗号之一,只清侧,不清君,既符合君臣价值观,而对自己也是有实际帮助的。

中国古代史上,因为“清君侧”而爆发的战争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武周时期的“神龙政变”,南宋的“苗刘兵变”,明朝的“靖难之役”,南明左良玉的“清君侧”等等。

而哪些“清君侧”事件是只清了侧,没有清君呢,西汉的“七国之乱”虽然只是清了侧(主张削藩的晁错被腰斩),汉景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七国战败了,如果七国一直打到长安的话,或许汉景帝也会被戮。

西晋的“八王之乱”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明朝的“靖难之役”从一开始朱棣就抱定了要清除建文帝的打算,所以最终建文帝下落不明,实际上有一种可能就是城破之时,建文帝被杀。

所以,在小编看来,古代的只清侧,不清君的政变或许只有唐朝的“神龙政变”和南宋的“苗、刘政变”了。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不过他们的目标只是逼迫武则天退位,并不是想要致武则天于死地。政变的结果是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杀,而武则天则被迫退位。所以,“神龙政变”可以理解为一次仅清君侧,不清君的政变。

而南宋高宗时期发生的“苗、刘政变”实际上体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建炎三年(即1129年),负责守卫杭州的苗傅和刘正彦因为不满高宗宠信宦官康履和大臣王渊等人,于是在宋神宗祭日那天发动了清君侧的政变,政变的结果是王渊等人被杀,高宗退位,皇位被传给太子。所以,苗、刘政变实际上也没有清君。


青年史学家


清君侧全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任何清君侧的本质都是“清君”!

今天丹水君给你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清君侧。

1,七国之乱。


汉初,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任用晁错进行削藩。吴国楚国等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旗号正是“诛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天真的以为杀了晁错就万事大吉,于是晁错被腰斩,七国依旧不退兵。汉景帝只好任用周亚夫,联合梁王刘武,最终打败叛乱。

2,靖难之役。



历史在明初再次上演。朱元璋尸骨未寒,建文帝朱允炆就动刀子灭了好几个藩王,朱棣被逼急了,800壮士造反。因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结果可想而知,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当了皇帝。

3,神龙政变



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二张造反,却逼武则天退位,看来打到二张并不是最终目的,复辟李唐王朝才是主要目的。

张柬之等人是神龙政变的执行者,而主谋则是李家和武家,因为李家和武家都有年轻一代被武则天杀死,武则天杀死他们的原因正是他们得罪了二张。

4,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是最接近只清君侧,不清君的兵变。兵变中,宰相杨国忠被宰了,杨贵妃也被李隆基赐死。貌似李隆基并没有退位啊?

实际上,马嵬兵变后不久,太子李亨就北上到达灵武,自立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为什么李亨发动马嵬兵变时没有直接杀掉李隆基或者立刻逼他退位?

很简单,因为李隆基40年的好基友陈玄礼。陈玄礼在贵妃死后率领禁军向李隆基效忠,背叛了李亨。李亨不明确地方边镇态度,只能分道北上后再称帝。

你还知道那些清君侧的例子,快来说说吧!


历史知事


汉武帝晚年,昏庸无道,卫青,霍去病先后去世,亲信小人江充,先以巫蛊之名,杀了太子刘据的姨父公孙贺,并灭族,阳石,诸邑公主即卫青之子卫坑亦被杀害,这个时候刘据内无依靠,外无救援,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时候,武帝年高,江充等更怕太子及位,待武帝在甘泉官养病之时,直接以巫蛊之毒,剑指太子,刘据前不能见武帝后不能自解其冤,无奈之下杀了江充,而苏文逃到甘泉宫,指控刘据造反,汉武帝令宰相平叛,而卫青舍人任安没有帮助,太子刘据失败得田仁帮助逃出长安,最终被逼之杀,后来田春秋上书武帝为太子叫屈,武帝后悔,最终江充被灭族,苏文被烧死,帮助太子的田仁,不帮太子的任安,镇压太子的宰相均被武帝杀害,也算是一笔糊涂账,而太子的夲意就是清君侧,即使成功,也不会对武帝怎样,属于只清侧不清君的事例。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不得不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文雅的一群人。起兵造反、征讨杀伐这些杀人放火的事儿都要讲究“师出有名”。明明就是要搞掉皇帝的行为,非要叫什么“清君侧”,事情的结局一般是连着皇帝老儿一锅端了。

有人就问了,有没有说话算话,只是清君侧,不清理君的?很少,但是,有。【尔朱少帅】给你侃侃两个故事:

【马嵬驿兵变】大唐王朝最繁盛的时候,发生过一件天大的事。有人马上会抢答“安史之乱”。哦,安史之乱的确也喊过“清君侧”的口号,不过咱们不信安禄山那个大胖子。咱们说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在往四川逃跑的路上,爆发的“马嵬驿兵变”。

由侍卫长陈玄礼出头、宦官李辅国居中牵线、太子李亨背后主谋的“马嵬驿兵变”。兵变中,乱军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杀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杨国忠及其党羽,就是他们的指导思想。他们是这样喊的,也是这样做的。乱军起事后,首先抓住宰相杨国忠乱刀分尸。还不解恨,在追着杨国忠的大小老婆、儿子、亲戚一顿乱砍乱杀。

这阵势,吓得唐玄宗李隆基哆哆嗦嗦,嘴里碎碎念“是不是一会还要把朕也宰了?”安危就在片刻之间。没想到,乱军头子陈玄礼进门就磕头,只是要求处死杨贵妃,这事就翻篇了。李隆基心里一乐“耶!不是针对老子的呀?可吓死老子了!我的爱妃呀,你就替朕挡了这一枪吧。”

就这样,“马嵬驿兵变”真的只是“清君侧”了,可怜了红颜薄命的杨贵妃,不明不白被勒死在马嵬坡。男人们没出息,为什么让一个弱女子背锅,这是什么逻辑?

【何应钦讨逆行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很多人都在寻求和平解决这个事情。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则不顾蒋介石安危,主张武力进攻西安,打的旗号是“讨逆”,近代版的“清君侧”。有人就有过猜测,这家伙是不是要以“清君侧”的名义,登上党国一把手呢?

当时,何应钦的东西两路大军向西安集结,飞机已经开始轰炸西安。还好,大家还是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共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何应钦的讨逆行动,清君侧有了行动,没出成果;不过“清君”的事业也的确没做成。不过,后来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害,也算是“清君侧”了,不知道这事儿有没有何应钦的推动?


尔朱少帅


清君侧,指的是清除掉君王身边的奸臣。西汉的七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元代孛罗帖木儿发起的叛乱,明代朱棣的靖难之役。很多朝代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既然频率如此之高,就不可能是偶然现象。古人之所以这么做叫师出有名。别小看古人,他们做事也是讲逻辑的。

1.清君侧,说的很明白是为了勤王,帮助皇帝镇压奸臣,使得自己的动机立得住脚,否则直接清君,就是叛乱,就是以下犯上,从道义上站不住脚。

2.但是历史上很多人往往是把“清君侧”当成一个幌子,表面上清君侧,实际目的还是为了清君,比如安史之乱,比如靖难之役。

多说一句朱棣的靖难之役,攻陷南京后,方孝儒曾经要求过朱棣还政给朱允炆的儿子,结果你懂的。

3.但是有没有只清君侧,不清君的呢?也是有的,西汉的“七王之乱”就是以清楚晁错为理由进行出兵的,结果为了缓解关系,汉景帝真的杀了晁错,平息了事件。但是七王之乱之所以不清君,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他们被汉景帝打败了,最后各退一步,战略撤退而已。

更多精彩国学历史文章,敬请微信关注“guiguzi7619299”。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理解清君侧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正如《战争论》说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很多人会简单的理解清君侧是剪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但是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获益,单纯的清君侧是无意义的行为。我认为清君侧至少应该含有四个政治目的:

一、提供大义支持。这是清君侧最表面的意义,因为至汉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社会主流,而忠君正是儒家为了维护国家稳定的核心理论思想,贸然以下克上,必然会受到士人阶级的强烈反对。但是,孔子也有关于父亲犯错儿子要进行规劝阻止,孟子也有君无道时不算弑君的。因此,如果皇帝身边出现奸臣,惑乱皇帝,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道德借口,再以利益拉拢,即使不能得到国家核心的士大夫支持,也能减少助力。

二、打击皇帝权威。就像日本把天皇塑造成神,中国把皇帝塑造成天子,那么皇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样有利于维持统治的正统性。但是当出清君侧,并成功之后,无论你是否再清君,说明你皇帝犯错了!那么你能犯一次错,就难以保证你不能犯第二次错,这样皇帝的正统性就会受到质疑,为将来禅位做准备。这也就是古代皇帝很少颁罪己诏,也不允许在自己任推翻重大冤案。大家还记得《琅琊榜》第一部的故事吗?

三、架空皇帝权利。真正的权利来自哪里?不是一个孤家寡人的名头,这样和汉献帝这类末代傀儡皇帝没有区别。而是那些支持你的权利集团,那些帮皇帝办事的人。皇帝身边的人自然都是这些权利集团的代表,成功把这些集团的带边当成奸臣清了,那你这些集团肯定也是奸臣了。就为打击这些人提供了借口,所以清君侧不是清几个奸臣,而是清除代表皇帝行使权利的那些集团。

四、彰显形势。下面的人为什么要听领导的话?因为大家都知道领导能为自己提供庇护,当清君侧成功,大家发现皇帝竟然不能提供庇护了。这其实是一个象征,就是古代常说的是天时,皇帝才是天子,但天时都已经不站在皇帝那边了。那么皇帝就很难再重新吸纳新人,无法重新巩固自己的权利了,相反此消彼长。未来不需要再做什么,自然会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出来,请皇帝禅位了。


所以一次成功的清君侧必是达到上述四个目标,这时候清君还有什么意义吗?一个花瓶摆到哪里还不是一样。如果说汉景帝七国之乱,武则天神龙政变,唐玄宗马嵬坡都没有清君侧,如果你读懂了我上面这段话,就知道原因了。

七国之乱是一次不成功的清君侧,战争上汉景帝是胜利的一方,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清除那些反对的诸侯势力,为了争取时间,同时稳定国家局势的一次妥协。

神龙政变和马嵬坡事变后,一个武则天禅位了,第二个唐肃宗自己登基了,唐玄宗被成了太上皇。

所以说,当政治目的达到了,清不清君就要看吃相好不好看啦。


Rick潘维镛


晋初八王混战勉强算一个吧,诸藩王轮番把持朝政,都没有清君,司马衷做了十几年皇帝。这一次也算是清君侧吧,只争夺朝政不争夺皇位。

神龙政变也算一个吧,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杀掉张易之张昌宗。当然也逼迫了武则天退位,毕竟也是为了复李唐皇位,武则天也是在正月被迫退位,年底才崩逝。

最后我倒觉得东汉末年何进谋划清理十常侍,是最符合清侧不清君的,首先何进是皇上的舅舅,不会清君,其次这十常侍这算是君侧的小人,而且最后虽然何进身死,袁绍等人杀进宫门也真的是清理宦官。如果不是最后董卓把持了朝政废帝为弘农王,真的是只清侧不清君,东汉或许还有救。而董卓我的觉得也是有想法而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不堪,董卓未必就不如曹操。


夜半观史


呃,历史上清君侧这句话是春战时期赵鞅发明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他好像就没有清君。



最有名的是七王之乱,诛晁错清君侧,这个也没有清君,当然这个失败了,不能算。


下面这个人也应该是清君侧成功的,这个人叫霍光,他不光清君侧,连皇帝都废过,当然,最后归政于上,这才叫清君侧,虽然自己死后被抄了家,但是这种行清君侧之实的却不被列举,然而那些举着清君侧之名的反贼倒是各个有名,令人悲哀。

其他的也是这个意思,最后说一句,清君侧就是政治斗争,它的目的就是清君权,和侧不侧的没多大关系,君侧就是顶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