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在2018年紐約蘇富比秋拍上,“中國佛教造像”拍賣專場上出現了一件唐代佛首石雕,有文物愛好者發現,這尊佛首與民國期間洛陽龍門石窟1720窟被盜割的一尊佛首高度相似。就在拍賣前,蘇富比拍賣行經與該拍品委託人商量,撤拍了這尊佛首石雕。 

雖然佛首不再拍賣,但大量網友發出評論,希望能根據國際法或國際公約追索回這件當年的被盜文物。但文物一旦流出,就脫離了源出地所在國的管轄範圍,處在文物新所在地國家的主權管轄下,追索十分困難。
為什麼龍門石窟的雕像有如此價值?這些文物和我們的歷史又有什麼關聯呢?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拍賣會上出現的佛首




也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唐夢”。詩情畫意、氣象萬千的唐朝是中國古代真正的“盛世”,激發人內心無限的自豪和嚮往。

龍門石窟則是通往盛唐的媒介。龍門窟龕2340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60多座,數量均為我國之最。它斷斷續續營造了400多年,是我國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歷經數朝,其中80%的造像誕生於唐代。驅車至洛陽城南13公里,即可遠眺龍門山和香山對峙於伊河之畔,恰似一道天闕,打開進入唐朝的大門;到龍門山下,仰望盧舍那大佛,目光與大佛慈悲柔和的俯視眼神交匯;沿香山而上,步入白居易陵園,在他的墓旁品讀千古詩篇……這一刻,今人便實現了與盛唐的精神溝通。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從龍門打通盛世之路

唐朝在歷代漢族王朝中顯得極為“出挑”,它的藝術、風俗甚至服飾,集合了多元文化精粹,開放而彪悍,令現代人都為之驚訝。當人們試圖追尋其源頭、破解其密碼,會發現北魏這個鮮卑族政權為唐朝注入了豪邁的基因。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即是鮮卑貴族之女。

鮮卑拓跋氏興起於大興安嶺,後遷入漠北。公元386年建國,定都於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國號為魏,表明承接三國魏氏政權進入中華正統,史稱北魏。10年之後,北魏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又過80多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從統治中心一路向南推進的過程,就可看出這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雄心。為了促進鮮卑迅速漢化,孝文帝禁止國人穿胡服說鮮卑語。如果官員在朝廷上不講漢語,立即降職處分。他還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

鮮卑皇室鍾情於剛傳入中國的佛教,將其定為國教,並把佛教視為一統中原的精神力量。常依據皇帝真容塑造佛像供人朝拜,認定“皇帝及當今如來”。北魏都城在大同時,開鑿了著名的雲岡石窟。隨著王朝向南擴張,佛像、寺院、壁畫、石窟也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傳播。一到洛陽,孝文帝就決定為紀念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他選中了伊河岸邊的龍門山,命人開鑿孝文洞,後人稱為古陽洞,又稱“龍門第一窟”。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龍門石窟中的佛像


龍門山確實是開窟造像的良址。首先,比起敦煌結構鬆散的礫岩、雲岡較粗糙易風化的砂岩,這裡的石灰岩堅硬細膩,尤其適於雕刻。其次,從風水學上看,兩山夾伊河,既是水口,又是“天門”,是難得的寶地。北魏時代,這裡被稱為“伊闕”,直到隋煬帝時代才改稱龍門。相傳,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人們習慣稱伊闕為龍門,並把伊河西岸的山峰稱為龍門山,東岸稱為香山。

孝文帝命人造了三尊巨像。兩側是二脅侍菩薩像,皆通高3.90米。主尊釋迦牟尼,坐於高方臺座,通高7.82米。佛像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說明當時北魏的審美已受中原深刻影響,不再崇尚健壯彪悍,而以“秀骨清相”為美;著褒衣博帶,這是典型的漢人服飾,可見當時北魏已在孝文帝命令下,全面推廣漢服。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北魏時期的石造像 圖源:故宮博物院




古陽洞引來許多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及高僧、百姓聚集石窟啟龕造像。整個窟內造像達1350龕以上。龍門地處文化古都洛陽,人傑地靈,伴隨造像誕生的碑刻題記多為文學和書法精品。

公元493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雷霆手段完成鮮卑與漢族融合,刺激中原文明發生深刻變革;這一年古陽洞一錘定音,開啟綿延千百年的龍門石窟藝術先河,打通去往開放包容的盛唐之路。

帝后禮佛圖》被盜案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其子元恪繼位。元恪遵循祖制,登基第二年即下詔,在龍門山為先帝開窟造像,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賓陽洞。主尊釋迦牟尼身材修長高大,皮膚潔白,嘴唇薄,下嘴唇向前突出,下巴略凸。這與文獻上記載的魏孝文帝外貌極為相似。

在孝文帝這位鐵腕帝王身後,北魏王朝政治動盪、風雨飄搖。賓陽洞兩次變更窟址,三次更換工程主持人,歷時24年,用工80萬個,最終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只完成一所賓陽中洞。但它的藝術價值在中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賓陽中洞以浮雕精美著稱,尤以《帝后禮佛圖》為最。這幅作品原來雕刻在窟門的南北兩側,北為孝文帝禮佛隊列,南為文昭皇后禮佛隊列。圖中人物密集重疊,顧盼照應,既渾然一體,又有豐富變化。可惜《帝后禮佛圖》於1934年被美國人普愛倫勾結北京古玩商人嶽彬盜走,現分別陳列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普愛倫在哈佛大學師從華爾納。華爾納因用化學膠布盜取敦煌壁畫臭名昭著,而普愛倫當時就是華爾納盜畫隊伍的一員。1928年,普愛倫出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遠東部主任,他繼承老師衣缽,將目光瞄準龍門。當時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剛剛結束,龍門洞窟內遍棲乞丐難民,混亂不堪,正是下手時機,普愛倫便委託嶽彬僱土匪盜鑿。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上為現藏於大都會博物館的《皇帝禮佛圖》,下為現藏於納爾遜博物館的《皇后禮佛圖》

1953年,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家劉開渠等人到龍門考察,聽聞當年倒賣《帝后禮佛圖》的事,憤怒寫下聯名檢舉信刊登在《人民日報》,要求政府嚴懲奸商。北京市人民法院立即受理此案,查封嶽彬家,發現了一份合同,記載普愛倫出了1.4萬銀洋,得到《帝后禮佛圖》。據嶽彬交待,土匪連續幾個夜晚多次盜鑿,把禮佛圖鑿成碎片分批運出。有一天遭遇了巡邏隊,慌亂之中扔掉了一麻袋浮雕碎片。於是,有人認為今天陳列在美國的拼接完整的《帝后禮佛圖》為贗品。可是嶽彬在被捕後不滿一年就病死獄中,關於禮佛圖的真相也石沉大海。今天的賓陽中洞洞口,只留下兩個觸目驚心的傷疤。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崇佛成癖的北魏王朝逐漸走向窮途末路,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王朝取代。開窟造像運動也告一段落。直到隋唐時期,斧鑿聲才打破了龍門的沉默。

褚遂良碑與皇位之爭

從唐太宗到武則天,這段近百年的歷史是影視劇的熱門題材。大多數人對唐太宗幾個兒子爭皇位的故事不陌生。太子李承乾荒淫無度,失去太宗歡心,四皇子李泰乘虛而入。貞觀十年(公元636),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對長孫氏感情深厚,至為悲痛。李泰瞅準機會,請求為母后在龍門山開窟造像,太宗果然欣慰准奏。李泰開窟,一為博“純孝”美名,二為積累政治資本,如此“面子工程”自然要快速、省錢地完成。他到龍門轉了一圈,看中了賓陽三洞,中洞已成型,只需清理打掃重新繪彩,南北二洞也初具雛形,偷工減料地雕刻幾尊佛像放置其中,就算大功告成。

如此應付了事的南北二洞,藝術價值自然和北魏建成的中洞不可同日而語,倒是工程完成後鐫刻的造像題記堪稱國寶。1800多言的題記,由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文采卓越,筆力雄勁。此碑通高約5米、寬1.9米,本是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李泰為節省費用,竟磨去原有碑文,直接在上面雕刻。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638年,被唐太宗視為師長的虞世南病逝,太宗傷心嘆息:“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名臣魏徵適時將後起之秀褚遂良引薦給唐太宗,太宗大悅,馬上封褚為“侍書”。褚遂良雖為李泰的政績工程題碑,可最終正是他聯合長孫無忌、魏徵等重臣破滅了李泰的皇帝夢。褚遂良曾進言,若李泰當了皇帝,陛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凶多吉少。太宗最終聽從勸諫,將李泰貶出長安,立“寬仁孝友”的九皇子李治為太子。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褚遂良看中李治忠厚老實,可萬萬不會想到,若干年後,老實成了唐高宗的致命弱點。褚遂良因反對李治立武媚娘為後,遭到未來女皇的清算,死於流放途中。

李泰處心積慮營造的賓陽南北二洞既沒為他贏得皇位,也沒在藝術史留得美名。褚遂良書寫的題記,卻流芳千古。這塊碑乾脆被後人稱為“褚遂良碑”,它的地位,從不因書法家的命運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發生絲毫動搖。

武則天欲借佛像不朽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可謂龍門石窟的女主人。公元650至704年,唐高宗與武則天執政期間,是龍門造像的全盛時期,空前絕後。出自這一時期的窟龕造像,佔龍門總數近三分之二,且技藝爐火純青,題材百花齊放。今天,在龍門景區的門票上印刷著盧舍那大佛,大佛慈悲柔和的微笑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這尊大佛,傳說是按照武則天真容塑造。

武則天與佛有緣。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視劇《一代女皇》在大陸熱播,幾乎人人都會唱那句“萬丈雄心難為尼”。作為先皇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在太宗駕崩之後和其他妃嬪一樣被迫落髮出家,直到昔日情人李治將她接回皇宮。也許在感業寺,武則天參悟了政治與宗教之間的微妙關係,她被立為皇后之後,立即大興工程,在龍門開窟造像。唐高宗後期,武則天掌握朝政實權,這一時期龍門開鑿的洞窟有一個顯著特點:主佛多為彌勒,如千佛洞、惠暕洞、極南洞、摩崖三佛龕等。按照佛法,主佛應供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是主宰現在世界的佛。而彌勒將在釋迦牟尼滅度之後,在未來世界裡成佛,降生人間接替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利用彌勒信仰發動起義和政變的案例屢見不鮮,武則天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她營造洞窟皆供彌勒為主佛,而且佛像面容具女性氣質,用意不言而喻。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電視劇《武則天》中武則天在感業寺為尼




萬佛洞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時代開鑿的精品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工程主持者為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尼姑智運禪師,可見當時女性地位較高。在萬佛洞前室南壁的中層,有一尊通高85釐米的觀世音菩薩尤為精美。菩薩髮髻高束,長頸細腰,整個身體呈S狀造型,將女性體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編演《洛神》時,苦於找不到靈感,有一天他遊覽龍門石窟,看到這尊菩薩,眼前驟然一亮,大受啟發,洛神成為他一生最經典的角色之一。

公元675年,盧舍那大佛橫空出世。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理想化身,意為“諸惡皆除,眾德悉備,淨色遍照法界”。這是以武則天面容造像的巔峰之作,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佛像。大佛開工於672年,武則天為工程捐了兩萬貫脂粉錢。當時說是“二聖臨朝”,其實大權早已在武則天一人手中。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岩石上的大唐夢



奉先寺是一個南北寬30 - 40米,東西進深38~40米的露天大龕,供奉九尊大型雕像,均依山開鑿,與龍門山融為一體。主佛盧舍那,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僅耳朵的長度就有1.9米。它震撼人心絕不在於體積大,而在於作品整體的大氣和韻味。豐滿,雍容,恢宏,自信。這是隻有盛唐才能孕育的鉅作。

大佛雙眼如一泓秋水,深情而寧靜地俯視芸芸眾生。人在她腳下仰望,會迎上那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感到這巨佛既有神性的莊嚴,更有人性的溫度。她的服飾以簡潔的線條勾勒,樸素洗練。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使衣袂如行雲流水。她的小臂及腿部歷經1300多年滄桑已坍塌,這種缺憾美使她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武則天的才幹和政績早已使她具備成為優秀帝王的資格,但即使開放如盛唐,也不能坦然包容一介女流君臨天下,她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力量。歷朝歷代多少帝王欲求“不朽”卻不得其法,武則天也許做到了。儘管她造佛像包含強烈的功利心,但她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了盛唐理想,在這個民族自豪的記憶中,她獲得了永生。

705年,當了15年皇帝的武則天退位病逝,龍門的彌勒造像日漸絕跡。半個世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公元845年,鍾情於道教的唐武宗下令:強迫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田產。因為國庫無力支撐龐大的宗教開支,大量男丁出家為僧也使勞動力嚴重短缺。龍門石窟曾因李唐王朝達到絢爛頂峰,也因這個王朝的毀佛運動而歸於寂靜。

今天,北魏與盛唐的香火早已湮滅,造像人的慾望和抱負都已化作歷史的塵埃。只有那個時代的開放、包容與自信,銘刻在江山之上,透過龍門佛像的目光和衣袂,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綿延不絕,傳揚四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