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牛 東 曲 子 社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牛東,乃是古都西安西南部鄠邑區秦渡鎮的一個村子。一村三堡,數千村民,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大村。相傳,當年老子李耳騎青牛、過函谷、進入關中佈道講學,青牛留犢於此,故名“留犢村”。明崇禎九年(1636)前,因村落已在青牛留犢地以東發展出大片居住區,遂更名為“牛東村”。

舊時,村中有一座孔廟,曰“至聖廟”,算是村中最有文化傳承的神聖設施。鄉賢以之為榮,因而自稱本村為“至聖牛東”。

抗戰後期,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在牛東村開辦第三期中美特種技術訓練班,除了給村子帶來了籃球、棒球、英語等不一樣的文化生活,洋教官們與美國國內及重慶的信函往來地址直書“中國牛東”,使這個村子名揚世界!村民至今援引這一稱謂,抒發無比的自豪感。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停筆慨嘆,一個普通村子,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兩位“頂級聖人”及抗戰時期的美國教官有交集,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化傳統。而牛東的文化元素還不止這些,最令筆者敬仰的是開創“戶縣眉戶曲子”的先祖以及傳承這一奇特文化的後來人。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源遠流長的“清曲坐唱”

“戶縣曲子”的表現形式是坐唱,俗稱“坐班清唱”、“念曲子”、“地攤子”或“板凳曲子”。一般七八個演唱者,圍桌而坐,各執三絃、琵琶、胡琴、笛子、碰鈴、四頁瓦或瓷碟等樂器,邊奏邊唱,不拘場地,表演方便,深受群眾喜愛。

“戶縣曲子”有史記載,可追溯到明朝中葉。據我們村口耳相傳,大約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現以18歲的崔景吉(人稱畫匠四)為首的“曲子社”,主要成員有楊明寬、吳老二等人。 崔景吉(1872—1956)自幼多才多藝,聰明好學,精通油漆、雕塑、彩繪、紙雜等工藝,酷愛文藝,結識眾多曲藝人士,擅長創作、演唱,會拉板胡,彈三絃。其家境較好,住房寬餘,他便召集楊明寬、吳老二等曲子愛好者經常在家中聚唱。唱得久了,幾個人心頭一熱,便自籌資金購買了銅樂器,又自制板胡、三絃,拉起了草臺班子“曲子社”。崔景吉在外做雕塑和彩繪活路,與人接觸機會多,每發現新的曲調和角本,便向人家拜學,並在工餘用毛筆記下來,拿回家鑽研和演練,爾後再教大家學唱。“曲子社”很受當地百姓喜愛,他們不搭臺子、不化妝,多在節慶、廟會、紅白喜事等場合進行演唱,也會利用農閒或雨天在家中院落或廳堂隨時聚演,以致村中經常傳出優雅委婉的器樂聲,傳出清亮豪邁、優美動聽的演唱聲。很快鄰村的五橋、花園、豐盛等曲子愛好者紛紛登門拜學,牛東“曲子社”成為當時十里八鄉很有名氣的戲曲班子。

崔景吉老人酷愛戲曲,幾十年如一日,追求曲子藝術的奧秘,使零散於民間的曲子譜樂有了平臺和園地。他作為牛東曲子社的創始人之一,創作和引進了一百多個曲調和版本。其中古老的大調有72個,曲體結構複雜,旋律富於變化,音域寬廣,拖腔委婉,演唱難度較大;清新的小調有36個,多為民歌音樂,音域較窄,結構規整、短小,旋律流暢。他們常演的曲目主要有《古城會》《徐庶走馬薦諸葛》《哭祠》《少華山》《訓子》《舍子》《華容道》《髒婆娘》《五更鳥》《張連賣布》等。這些曲調曲目,內容豐富,自成腔系,是我國民族音樂和曲藝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很多珍貴曲目,保存了大量民間傳說、傳奇故事和勞動人民生活的歷史形態,是研究民俗和民間文學的珍貴資料。關中獨特動人的唱腔,更增添了高超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不消說,先輩們的文化實踐和探索,無疑為牛東曲子社的後繼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土生土長的“曲子藝人”

藝術魅力,與黃土地緊密相連,薪火代代相傳。民國初期,村中的曲子已經唱紅了鄠邑大地,也造就了一批深受百姓喜愛的曲子藝人。筆者首先提及的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崔念昔。

崔念昔(1903—1972),乳名天貴,出身貧寒,只讀過半年私孰。但自幼聰穎,記憶力超強,喜愛牧歌,十歲左右拜“曲子社”老人崔景吉、吳老二(同治八年1869年生)為師學藝,主學曲子唱段和彈三絃。經過老師悉心指導和自己不懈努力,崔念昔很快成為“曲子社”得意門生。他嗓音渾厚飽滿,氣軒洪亮,唱鬚生之類曲調緩慢而昂揚,氣勢雄壯,且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唱功紮實。由他演唱的《古城會》《訓子》等十幾首精選名曲,為戶縣、長安當地群眾所推崇,觀眾經常“追著去聽他的戲”,稱他的唱腔為“天貴的英雄調”。解放後,省廣播電臺給他錄音成輯,1953年還選聘他到省戲曲劇院擔任眉戶戲總教練。他在省戲曲劇院眉婉團工作十餘年,把清唱曲子發展為戲曲音樂,導演過《梁秋燕》《三世仇》《血淚仇》等大型現代眉戶戲,也將自已學唱的曲子精品傳承給他的學生,當時省上著名演員吳德、南懷榮等名家唱腔就是在他指導和薰陶下練成的,而崔念昔可謂曲子和眉戶的一代宗師。然而,在三年困難時期,崔先生為減輕國家負擔而主動返鄉,繼續在村中傳播曲藝,直到1972年病逝,終年69歲。

賈志新(1915—1978)牛東曲子社第二代班主、精英人物。他擅長彈三絃唱淨角,精於邊唱邊彈,技藝之高超,常常贏得滿堂喝彩!更絕妙的是,每當遇到“變調曲”,賈先生竟能在幾秒鐘內不影響演奏的情況下把弦合好。他彈三絃,音符精準,清晰動聽,是一位造詣深厚、才藝難得的民間藝人。他最拿手的曲子《少華山》參加當時咸陽地區戲曲會演,受到同行一致好評,從此名震渭河兩岸。崔延明(1923—1995),曾為“牛東曲子社”頂樑柱。他主唱旦角和生角,以唱《清風亭》《少華山》《古城會》為最佳,其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四頁瓦”打得尤為精巧。崔先生讀書較多,演唱之餘,先後抄寫收藏了幾十種曲調。九十年代戶縣文化館收集了他提供的原生態曲調,為傳承曲子貢獻了寶貴的曲譜資料。

崔忠元(1906—1962),主唱鬚生,聲腔悲壯,尤以苦音見長。他的精彩唱段《寡婦驗田》《鰥夫上墳》《清風亮》《打路》等曲目經常參加演出,音韻苦悲,催人淚下,觀者無不撩衿揩淚,情緒深受感染,為鄉里所稱道,可見其功力之深、影響之大。

閻明鑫(1899—1963)家中排行老大,人稱“閻搭”(大)。他主唱丑角,是“牛東曲子社”的活躍人物。相傳其為人心靈口快,反映敏捷,能自編自演,隨機應變,且詼諧幽默,常常引人捧腹,逗人開心。他的代表曲目有《髒婆娘》《五更鳥》《二姐娃》等,每臨演出,往往一開唱就引起全場一片喝彩。這樣的“笑星”演員,永遠不愁沒有粉絲觀眾。

崔延文(1935—1993),曲子社第三代領班,組織能力和感召力特別強,威望很高。他自幼熱愛曲子,不僅學會了拉板胡、二胡,吹鎖嗩,彈三絃,而且其演唱也不同凡響,德藝美名自然傳遍鄉里。解放初,曲子社配合階級教育,學習創編《活捉狐狸精》《三世仇》《血淚仇》等大中型現代眉戶戲,崔先生登臺演唱男一號,給牛東村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此外,50年代曲子社還有氣度不凡的崔念慈,演唱《馮善積德》名揚牛東的邢天祿以及賈福海、賈日奎、賈啟明、崔朝俊、劉步雲等老藝人。他們在清曲坐唱的基礎上開始排練眉戶曲子戲,配合社會政治生活,從炕頭院落走上了戲樓舞臺,相繼演出了《活捉狐狸精》《四差捎書》《挖界石》《換布證》等反映農村新生活新風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眉戶戲劇,使觀眾耳目一新。

60年代,在崔延文、劉永勝帶領下,又有崔振環、崔念功、崔振乾、崔振龍、劉振龍、劉柏林、賈改富、劉寶壽、郭興漢、侯乃玲等一批曲子藝人,開始嘗試排大戲,先後排演了《三世仇》《血淚仇》《女書記》《奪陣地》《補鍋》《沙家浜》等大中型眉戶戲劇。當時家家有演員,全村齊上陣,哪個忙乎、熱鬧的場面啊,經常使許多人激動得夜不能寐。在那種文藝熱情異常高昂的時期,一批年輕優秀演員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特別突出的有賈志建(飾郭建光)、崔念先(飾刁德一)、高秀花(飾阿慶嫂)、崔銀鳳(飾沙奶奶)、賈孟琪(飾胡司令)等,他們成為“牛東曲子社”的中堅力量。

70年代,崔佑章、王月霞(奎的妻)、侯乃斌、郭辛卯、崔佑陵、崔振昭、賈延莉(女)、崔詠梅(毛毛、女)等一波年輕新秀在老藝人的支持下活躍在文藝舞臺上,先後排演了眉戶戲《兩張獎狀》《加鋼》《山村紅醫》《車走正道》等中小型眉戶戲,經常到鄰村巡演,頗受廣大群眾歡迎。有的戲還參加了縣上文藝匯演,獲得廣泛好評。尤其是1977年粉碎“四人幫”不久,各種文化禁錮被打破,牛東三堡重新合演傳統優秀劇目《梁秋燕》,李引花飾演梁秋燕,侯乃群飾演春生,孫福元飾演侯下山,聲震灃河西岸,名揚終南山下,引起不小的轟動。

70年代中後期是牛東眉戶曲子戲發展的鼎盛時期,“文武場面”已達最高水準。打板賈樹華、劉懷龍出師王嘉海老藝人,兩人輪番上陣;板胡崔宏、賈樹榮,二胡郭興漢、崔振西,劉望科、賈銀銀,胡琴郭興鰲,三絃崔延文、崔念先等,都稱得上一流水平,包括舞美、幻燈、戲裝、劇幕等,堪稱盛況空前,至今為“戲迷”們所懷念!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戶縣曲子”的傳承之路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文化娛樂途徑拓寬,特別是電視普及到各家各戶,加之歲月流逝,老藝人相繼離世,青年精英出村謀生,致使曲子一度成為明日黃花。就在傳統曲目面臨失傳危機的節骨眼上,牛東村站出來了一個人,他便是後來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戶縣曲子傳承人”的劉永勝老先生。

劉先生1931年(農曆)二月十日出生於戶縣牛東鄉中牛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6歲時(大約1945年)失學在家。當時秋雨連綿,長達四十餘天農活不濟,劉永勝便同崔延文、劉寶壽等人一起投師於崔念昔、賈志新等老一輩曲子藝人門下學藝。他學習專注,不僅學會了不少曲調,還學習樂器,掌握了吹拉彈唱全部基本功,成為一名後起之秀。1951年劉永勝因文藝特長被西安清潔大隊招工,後經組織選派到音樂學院音樂專業班深造,掌握了識簡譜等樂理知識,後調往清潔大隊工會負責群眾文藝工作。1956年,全國總工會舉辦文藝會演比賽,劉永勝帶著眉戶曲子戲《換布證》進京比賽,並在樂隊擔任彈三絃,該劇獲得“全國演奏甲等獎”。 此後幾十年裡,村裡每年耍社火、扭秧歌、敲鑼鼓、或念曲子、唱大戲,樣樣都離不開劉永勝,這位熱情的鄉土藝術家被村民稱為“從不拿工分的劉導演”。寫到此處,筆者想起孩堤時每到寒冬閒月的夜晚在崔家祠堂就會看到劉永勝大半夜排戲輔導的身影;後來,筆者高中畢業回鄉,還在崔家祠堂接受過劉老師好幾年手把手的輔導,並登上戲臺演過眉戶戲《加鋼》《車走正道》等幾齣小戲,應該是劉先生的門徒之一。那時他從城裡回鄉休假,因為整天忙著排戲輔導,沒時間給家裡幹活,我們團支部的青年人還自發地幫他拉土積肥、打掃院落。

2006年初,已經76歲高齡的劉永勝先生養老回到家鄉,看到曲子敗落的現狀,發出感嘆和驚呼:“牛東把傳統曲子丟失太可惜了!再過三五年曲子就可能無人知曉了!”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克服一切困難,無償地把這些寶貴的曲子傳下去。劉永勝的呼籲與村中退休幹部賈志建、崔念先、賈夢琪等人不謀而合,他的想法得到廣泛擁護。於是,大家一起發動有基礎的曲子愛好者,蒐集資料,自購樂器,於當年10月組建了新的“牛東曲子社”,賈志建、李淑芳(女)擔任社長,以志建家為活動場所。老藝人劉永勝為教練,崔念先負責外聯工作,村支委賈選民主動擔任組織傳人,節目主持,並積極參加學唱。除了十幾位基礎較好的藝人復出外,崔榮祥、李夠霞、李淑芳等從未登過臺的二十餘人參加了學習排練。 曲子社按照教練安排排練計劃,社長組配演員,明確角色分工,以老帶新,互幫互學,創造了“四步促成法”:即早記詞,午練調,晚糾正,週日下午配樂合練。尤其是每週日下午作為活動日雷打不動,每月4個下午,每下午4個小時,每年就有160多個小時的排練演唱。在學唱內容上既堅持傳承傳統曲目,保留原生態的味道,如《古城會》、《天河配》、《八仙慶壽》等三十多個曲目;又注重改革創新發展,演練一些現代眉戶名段,如《梁秋燕》、《屠夫狀元》等,以增強演出效果。一時間,村裡又熱鬧起來,悠揚委婉的曲子聲又響徹村子各個角落,迸發出古村幽雅的清風。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2007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全面展開,戶縣官方及文化主管部門多次到村中調查挖掘,幫助整理推出,終於把“戶縣曲子”申報到省和國家。期間,劉永勝傳授愛徒崔榮祥學唱曲子名段《古城會》,經過艱苦努力,崔榮祥的演藝達到較高水準,被縣文化館作為“戶縣曲子”申遺代表曲目以視頻形式上報北京,獲得“民族文化遺產優秀演唱獎”,“戶縣曲子”申遺國家級獲得成功。2008年6月劉永勝先生被國家文化部任命為“戶縣曲子”傳承人。

十年多來“牛東曲子社”活躍在秦嶺北鹿,灃河西岸,延續傳承著曲子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儘管劉永勝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仍生機勃勃;儘管賈志建社長因患喉疾不能演唱,但他仍堅守著這塊心愛的陣地,為曲子的傳承默默地奉獻餘生。曲子社團隊新老更替,骨幹隊伍日益強盛,崔榮祥、賈選民、閻天順、崔逢時等曲子傳承新秀已扛起歷史責任。65歲的崔榮祥走一地把曲子傳播一地,先後到新礓、內蒙、山西、海南等地交流傳唱,展示曲子魅力。婦女中的新秀逐年增多,像李梅花、王明珠、李秀霞、張淑芳、王潤花等都是曲子迷,每人都有幾段拿手戲,被村民稱為”曲子大媽”。樂器組也逐漸得到加強,崔希智頭把板胡在當地自樂班獨領風騷;崔建威、羅天民、崔辛卯依然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賈銀銀、劉望科等藝人平時不住在村裡,但到了”排練日”總是提前到達,風雨無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曲子社多次獲得“陝西省農民戲劇節優秀演出獎”、省“國稅杯自樂班大賽一等獎”、連續五屆獲得”戶縣自樂班大賽二等獎”等榮譽。瞻望未來,筆者欣喜地看到,牛東曲子社根植於黃土地之中,在新時代必將開出更加鮮豔的藝術之花。

「蒼龍牛子隨筆紀事」

(資料及圖片由牛東曲子社提供,2018.9於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