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嶺加快鼓足村集體「腰包」促振興

蕉嶺加快鼓足村集體“腰包”促振興

三圳鎮芳心村的無花果基地裡,村民成為上班族,到了點準時從田裡下班回家。祝銀清 攝

蕉嶺加快鼓足村集體“腰包”促振興

蕉嶺縣夫妻樹木耳產業園內的工人們正在生產菌包。廣福鎮供圖

蕉嶺加快鼓足村集體“腰包”促振興

嶄新的廠房裡擺著做好的菌包。廣福鎮供圖

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過去,由於村“兩委”“無錢辦事”,常常導致基層村級黨組織“有心無力”,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和“輸血”質量刻不容緩。

針對當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思路不夠明確、資源利用率較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去年省委農辦、省財政廳啟動我省第三批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申報工作,具有農村綜合改革良好基礎的蕉嶺縣成為試點之一。

為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蕉嶺縣進一步發揮系列國、省字號的農村改革及新農村建設成效,向深化改革要底氣,向精準項目要效益,並根據成功獲批的25個試點村的不同產業特色、資源稟賦、集體“三資”情況、群眾意願等實際,確定了14個資源有效利用試點項目、4個提供服務試點項目、4個物業管理試點項目、3個混合經營試點項目。其中,13個試點村的項目有望於今年內有效落地,為鼓足村集體“腰包”、加快鄉村振興築牢發展自信。

●陳萍 祝銀清 林劍湧

精準落地項目

建成木耳產業園奠定“造血保障”

“下午三點我們就要對進出產業園的路面進行澆築,你們早一點過來,不然就進不去啦!”日前,廣福鎮廣育村村支書黃忠鐸對前去採訪的記者說。

午後,記者來到廣育村廬下山,沿著山路來到蕉嶺縣夫妻樹木耳扶貧產業園,看到嶄新的廠房已經準備就緒,機械也已在試運行,食用菌滅菌櫃裡散發出一種高溫烘烤的味道,分料機上堆著小山般的木屑,純電動菌包裝袋機一字排開,地上擺著上午做好的菌包。

據介紹,蕉嶺縣夫妻樹木耳扶貧產業園佔地總面積15畝,是由廣育村“兩委”利用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和產業幫扶資金投資興建,總投資額約500萬元。眼下產業園的基礎廠房已成規模,黑木耳菌種培養髮菌室、淨化室等功能設施已配套完成。此項目建成後,由蕉嶺縣南山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廣育村委會共同合作,製作木耳菌包,推動周邊群眾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

“我們與蕉嶺縣南山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水稻秸稈、稻糠、廢舊木屑等農業生產廢料為主要原料製作木耳菌包,採取‘黨支部+公司+經濟合作聯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模式,實現農戶、村集體雙增收。”廣福鎮黨委書記陳國政說。

根據合作協議,產業園第一年將給村集體20萬元分紅,以後逐年增加,而在此務工的村民,每月可領到4200元的工資。剛發出招聘信息,村民紛紛前來報名,“目前招了47名工人,我們優先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廣育村黨支部書記黃忠鐸說,目前有13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這裡上班。

為保證該項目能切實幫扶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黃忠鐸介紹,廣育村在引進項目之前,已做了多次深入調研,且經過多次試種,產量和質量都很好。黑木耳種植以農業生產廢料為主要原料,可實現循環農業。在培育和生長期間,無需打農藥、施肥,公司會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村民種起來也容易上手。蕉嶺縣南山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餘秀峰表示,廣育村發展黑木耳種植具有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等優勢,產品市場前景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對改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作物佈局、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等有‘一舉多得’的作用。”

據悉,發展黑木耳產業有一個很明顯的優勢就是可以利用秋收後的農閒期來種植,預計收成後每畝黑木耳的純利潤能達4000元,是普通水稻種植的好幾倍。眾多利好因素讓許多貧困戶也想自己發展種植。鍾志紅是村裡的貧困戶,合作社幫他墊付了50%的啟動資金,完成了種植木耳的願望,通過租賃5畝地,收成後公司保價收購,一年能給家庭增收2萬多元。

“對於我們村集體經濟來說,企業第一年給村集體20萬元,並逐年遞增,這樣收入就有了保障,開展村裡的各項事業就有了底氣!更重要的是項目能真正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黃忠鐸充滿底氣地說。

深度整合資源

致力打造眾創中心“共贏樣本”

每逢圩日,新鋪鎮的集市上便人頭攢動,前來採買的群眾絡繹不絕,福嶺村的村民陳左敏在這裡經營了一間店面,主營房屋建築施工,擁有一個約35人的工班,涉及石匠、木匠、雕刻匠等各類人才,遇到活多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開心,但也會有幾個星期都無人問津的時候。

最近,他聽說鎮里正在建眾創中心,就趕緊把自己的特長報了上去,“登記了以後會有技術比賽,贏的人有機會在眾創中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助於宣傳我們的手藝,這樣就可以接到更多的活了!”陳左敏說。

陳左敏所說的眾創中心位於新鋪鎮福嶺村,佔地約1.2萬平方米,目前正在抓緊建設。據悉,此項目旨在挖掘整合本土工匠、鄉賢企業家及各類產業要素,通過建設集客家文化展示區、眾創產業區、生活休閒區於一體的開放性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人才和產業聚集地,把外出鄉賢的先進技術、人才、優良產業帶進來,把本地的農林牧產品等推出去,從而實現村集體、企業家和工匠人才等同創同業、共贏發展。

“由鎮黨委政府牽線搭橋,新鋪商會的鄉賢企業家充分利用本地資金和人脈優勢,以眾創中心為展示交流平臺,成立農村技術人才服務公司。”新鋪鎮黨委副書記林文勝表示,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福嶺村、矮嶺村各計劃投入190萬元扶持資金入股農村技術人才服務公司。2019年1月底前項目建成後,根據合作分紅,第一年該兩村的村集體經濟將分別增加5萬至8萬元,然後逐年遞增約15萬至18萬元。

“我們通過調研瞭解到福嶺村和矮嶺村的泥水工、木工、鐵匠等較多,平時他們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等做一些零散工,通過建立眾創中心,將充分調動當地農村工匠等各方資源,打造一個鏈接供需兩端的平臺,為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提供人才支撐,對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有直接推動作用。”新鋪鎮黨委副書記林文勝說,目前全鎮已有500多名各類工匠技術人才登記在冊,屆時該平臺將整合這些人力資源對接市場,並通過提供參與項目建設、為項目周邊產業服務等就業形式增加農民收入,預期人均每年增收1萬元左右。”林文勝說。

據悉,眾創中心平臺的農村技術人才服務公司屬於提供服務型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模式,當地正穩步推動該創新舉措真正落地,為深度激活企業、農民與村集體效益開闢出新的實踐路徑。

聯合潛力企業

探路混合經營結出“多元致富果”

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主體村之一的三圳鎮芳心村,吸引了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規模化的蔬菜種植、葡萄園基地、城市菜園、百香果園等產業串珠成鏈,人氣爆棚。

今年,村裡又進駐了一家新企業——廣東仰韶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因看中蕉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該公司在芳心村流轉了110畝土地建設無花果基地,計劃開拓更廣闊的休閒農業市場。這讓村“兩委”班子看到了機遇,“這個企業有實力,而且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我們打算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的形式,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芳心村村支書鄭淑平說。

據瞭解,對於諸如芳心村一樣成為試點的村,中央財政、省財政和市縣財政給予近200萬元的專項資金補助,用於鼓勵土地流轉、零散土地整治、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物業經營等。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芳心村“兩委”從本村的地理位置、產業基礎及特色等實際情況出發,研究確定了投資發展無花果種植深加工和廠房租賃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該企業具有豐富的無花果種植、研究、產品開發和深加工經驗,因看中它的發展潛力,我們村‘兩委’班子商量後,與村民代表、監委會開會達成一致,與企業正式簽訂了合同入股基地建設。按照合同,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左右。”鄭淑平說,除了採用村企共建模式發展無花果基地產業外,芳心村還積極探索物業管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我們村每年還向進駐的基地收取相應的管理維護費用。如蔬菜基地能收8000元的費用,葡萄園能收4000元,以此盤活各種閒置資源,下一步可以共同發展鄉村精品遊、特色農旅體驗等。”

不僅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芳心村還成立了勞務合作社,與企業簽訂合同,按需輸送農村富餘勞動力。自從今年7月關閉豬舍告別養豬業,當地村民賴文輝一早報名成為勞務合作社社員,目前已在無花果基地上了兩個多月的班,當下的工作和待遇讓他很是知足,“合作社會為社員培訓並安排工作,我來這裡上班每天有120元的工資,兩個多月下來能領到約8000元,感覺生活有了保障。”

芳心村因地制宜選用混合經營試點項目模式,有效通過村企共建,探索出了一條多元化經營實現村集體經濟與企業、村民共贏發展之路。

對話

蕉嶺縣委農辦主任塗政平:

項目成熟一個

啟動一個

發展一個

帶動一片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蕉嶺作為廣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優秀生”,在建設全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先行試驗區、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今年,蕉嶺縣又被列入國家級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名單,這些都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一系列的改革過程中,蕉嶺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工作的,接下來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點又有哪些?蕉嶺縣委農辦主任塗政平一一解答了這些疑問。

南方日報:您覺得蕉嶺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塗政平:2013年,蕉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單位”,開始在全縣範圍內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並於2013年11月成立了廣東省首家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且出臺了廣東省第一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鼓勵農民個人產權進行流轉交易。制定了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的改革方案,開始了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大膽探索。

“三變改革”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我們全縣都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社制度,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紮實推進“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推動“一戶一就業”行動,探索“企業+經濟聯社+合作社+農戶”生產體系、“企業+品牌+基地”經營體系,通過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整合並盤活農村閒置“三資”,引導企業、村集體、農戶、貧困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這些基礎性工作為村集體經濟茁壯成長提供了沃土。

南方日報: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蕉嶺是如何結合實際推動工作的?

塗政平:今年5月起,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到試點村進行調研,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精準“把脈”,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試點資金投入的精準度,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領域。

縣委農辦牽頭組織各試點鎮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優化完善項目方案,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建議,充分論證項目方案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考慮群眾收益,積極調動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試點項目可操作、可落實。在此基礎上,印發了《蕉嶺縣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實施方案》。

我縣堅持“試點項目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發展一個帶動一片”,目前在25個獲批的申報試點村中,結合實際研究確定了首批13個有比較成熟項目落地的試點村,確保試點項目有合作企業參與、有社會投資支持,最大限度整合資源,並堅持相關領導幫扶指導、鎮有關領導掛點督促檢查,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壓實責任,推動一批試點項目落實落細,真正做到出真招、求實效,有質量、見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