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走出了很多有名的女明星,不管是家喻戶曉的劉嘉玲還是備受大家喜歡的韓雪,她們都塑造了很多經典的熒屏形象。但是蘇州有一位女明星很特別,她是我國第一位享有盛譽的女明星——不甘沉淪的王漢倫。
不忍丈夫的侮辱
不甘就此沉淪
王漢倫(1903-1978),原名彭琴士,是江蘇吳縣人,她的父親歷任安徽招商局、製造局督辦。原本是大家閨秀,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在她16歲的時候去世了。
王漢倫的兄嫂也是很可氣。父親去世後,兄嫂不讓她繼續唸書,被迫嫁到東北,許配給了中日合辦的一家煤礦廠的姓張督辦。後來在上海王漢倫的丈夫在外沾花惹草,並且為東洋人效力。她不忍丈夫的侮辱,不甘就此沉淪。而本就是大家閨秀出身的王漢倫,一向很羨慕歐美婦女能在社會上工作。於是,王漢倫與丈夫離婚,走上了為自己而活的道路!
走上銀幕卻被家人拋棄
她改名叫王漢倫
離婚後,王漢倫教過書、在菸草公司裡當過職工、還當過打字員,直到她有機會成為一名演員。
1923年,當時有一部電影叫《孤兒救祖記》,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要找一位具有大家閨秀風範的人來飾演影片中的賢媳,而王漢倫又會一口流暢的英語。在試鏡之後,王漢倫的角色一錘定音,當時就簽下了合同。
不過,這件事原本是好事情,但是卻遭到了家庭的干涉。王漢倫的兄嫂認為:做戲子是丟盡了祖宗的臉。而王漢倫的哥哥也要送她去老家的祠堂受家禮責罰!不過,王漢倫並沒有改變初衷,依然走上銀幕。正是因為如此,她的家人對外宣佈開除她的祖籍,不允許她姓彭。王漢倫與家裡斷絕了關係,改名為王漢倫!
轟動全國
國內第一位享有盛譽的女明星
在電影《孤兒救祖記》中,王漢倫雖然是初上銀幕,但是憑藉著她的天賦和自己的悲苦人生經歷,成功塑造了電影當中的悲苦形象。在影片公映之後,票房很高,轟動一時,王漢倫也隨之一舉成名,她也成為了我國第一位享有盛譽的女明星。
繼續轟動影壇
成為中國電影界唯一小腳明星
在《孤兒救祖記》之後,王漢倫還在1924年飾演了電影《玉梨魂》中的寡婦玉娘。玉娘在影片中是一位在封建禮教束縛下想愛而又不敢愛,最終鬱郁而死的青年寡婦。因為王漢倫的表演把這個角色深化了很多,著意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所以玉娘這個角色被公認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悲劇婦女形象。從此,王漢倫這個名字更為大眾所熟知。
此後,王漢倫還出演了電影《棄婦》、《苦兒弱女》、《摘星之女》、《春閨夢裡人》等。由於她擅長飾演悲劇人物,在戲中她把自己當作戲中人,把一些封建角色很形象的展現在銀幕上,王漢倫也成為了中國電影界唯一的小腳明星。
帶領電影公司走出低谷
自己卻得不到應有待遇
此時的王漢倫在中國影壇地位很高,也為各家電影公司賺了不少錢,讓電影公司在困境的時候看到了希望,走向繁榮。但是,付出了這麼多的王漢倫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
打個比方說,《玉梨魂》後,明星公司購買了新型汽車等設備,但是王漢倫每月仍是二十元的車馬費;電影《棄婦》後,長城公司也沒有履行承若,支付原來的二百元高薪。雖然最後法院判決,長城開了支票,但卻是一張空頭支票。這時候,她決定自己開公司拍電影。
八年抗戰期間
僅靠一部電影票房生活
1929年,王漢倫組建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漢倫電影公司,並花錢買下了包天笑的電影劇本《女伶復仇記》。她自己擔任主角,邀請高佔非、蔡楚生等一起配演。作為第一部由女性做製片人的電影,《女伶復仇記》在當時的中國也是史無前例。
影片拍完後,她帶著影片到國內的一些大中城市公映,放映休息時間,她還會上臺與觀眾交流,外國也有人向她購買發行權。雖然她的電影公司只拍了這一部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為王漢倫賺下了八年抗戰期間的生活費。
在日本人侵佔上海後,因為王漢倫拒絕了日偽邀請去當大中華廣播電臺的宣傳員,她轉型時期的美容院被關閉了。八年抗戰期間,也只是靠著《女伶復仇記》賺來的錢維持生活。
新中國成立再拍戲
時代變化讓她力不從心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她參加了上海影劇協會,並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演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參加排演時,她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她過去演的都是反映封建社會的家庭戲,如今要表現的是工農兵,而王漢倫對這些角色卻是不熟悉的,因此她只是在《魯班的傳說》和《熱浪奔騰》等片中擔任過配角。
“文革”期間,王漢倫雖然已經退休,仍難免抄家的厄運。她保存多年的電影資料,也被洗劫一空。1978年8月17日,王漢倫在上海病逝,享年75歲!她的骨灰由外甥李家震安葬在蘇州橫塘的青春公墓。
在王漢倫的自述中,有這樣的幾句話,“常記著任矜蘋先生對我說的一句話。電影是中國偉大的實業。所以我很希望我們中國的電影業,也同各國一樣發達。我對於電影業,既抱了這一種希望。”“尚有一件不滿意事,使我很灰心。什麼呢?就是近來有一般人,往往借電影事業出風頭,賣弄親友,不當一件偉大事業看,因此常常被許多小報侮罵。我實在萬分痛恨。每想退出電影界,最後想想,既然已犧牲了,決不能半途自廢。”
電影使王漢倫功成名就,王漢倫回報給電影的,除了動人的銀幕形象,還有她艱辛的成功道路。
閱讀更多 看見蘇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