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据港媒报道,近日周润发接受《Jayne Stars》采访时谈到,计划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6亿港元)捐给慈善机构。

这其实是一则旧闻,“市民周先生”很久以前就已经承诺,要成立基金会,在自己身故后捐出全部身家。所以,我今天不是来讨论发哥裸捐有多么高尚,那样就太二逼了,相信发哥从来没有想过“高尚”这两个字,甚至骨子里对这样的正能量字眼抱着戏谑的嘲弄。

周润发这个人很独特,无法形容。他即特立独行又不遗世独立;有时锋芒毕露有时又温润如玉;理财能力超强又极其节俭;看不惯的事他会仗义执言,但别人对他的误解,他可以十年都不辩解一句。

他很像古龙笔下的侠客,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绝不妥协,但又能与世俗社会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

周润发对财富的态度,以及运用财富的能力,在演艺圈是首屈一指的;虽然我们也许永远不可能拥有那样的财富,但对于钱和幸福感,以及怎么获得内心的满足,很值得我们思考。

经报道的公开信息,周润发在对待钱这件事情上,有这几件小事:

最近,发哥宣传电影《无双》接受鲁豫的专访,鲁豫问他:会不会不收钱拍一部一定能获奖的电影?

发哥回答:肯定不会。虽然成立了基金会未来会把钱捐出,但赚钱及片酬是一种形态,是该有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守规矩:“我依然有赚钱的动力,赚钱是规矩,动力在演戏。放钱到基金不是动力,演戏才是,演戏是心中的兴趣。”

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吴孟达曾经在接受湖南卫视的一个专访时回忆:当年他拍戏走红以后,花天酒地,同时养几个女人,还赌博,最后输掉了家产,山穷水尽之际找他的同学周润发借30万,当时周润发只回复了五个字“你自己解决”。

吴孟达感慨人情淡薄,恨透了周润发。十年后吴孟达走出困境,周润发打电话祝贺他,他理都不理,后来,一位导演告诉吴孟达:这十年来,你根本不知道很多电演的角色都是周润发推荐你来演的。

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周润发有兄妹四人,除了周润发是名人,其它几人都是普通打工族,也从来不对外界说自己是周润发的兄弟姐妹。

唯一被迫出名的是他的姐姐周聪玲,有一次周聪玲在户外摄影,中间打个盹休息了会,因为穿着朴素,被媒体大肆渲染“周润发不管亲姐姐,导致其流落街头”

周润发仍然照例不予回应,姐姐看不下去,说周润发已经给兄妹几个每人赠送了一套房子,大家都非常感激,不愿意再接受他额外的资助,毕竟自己有手有脚,又不是寄生虫。(这一段要结合梅艳芳哥哥的所做所为来看,更有感触)

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2015年,周润发过60岁大寿,他谢绝了一切朋友大操大办的要求,和老婆陈荟莲在一个路边小店(看图,这陈设,确认是路边店无疑)过生日,还发微博洋洋自得。

平时,他喜欢在秀水买几十块一件的衣服,用几百块的手机,在菜市场买菜做饭,还跟菜贩讨价还价。但是,注意但是,发哥喜欢收藏古董车,那每一辆都是价值上千万的。

发哥的小事说完了,那么他在金钱与幸福的态度上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人一定要有赚钱的欲望,除非是世外高人(比如说梭罗)。但赚钱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钱本身,在初级阶段,钱能带来安全感;如果有了安全感之后,就失去了赚钱的欲望,就变成了混吃等死的米虫。但一般初级阶段过去以后,得给自己找一个赚钱的动力,这个动力有可能是慈善,也有可能是以前没有实现过的梦想。

第二,花钱花在兴趣爱好上,比花在表面的物质上,更能带来长久的满足感。

这几天微信上有篇文章,嘲笑退休的大爷花几万十几万买单反相机和镜头,到处拍花拍鸟拍日出。我就想问问这些嘲笑大爷们的人:你穿着香奈儿,端一杯猫屎咖啡,在某家网红书店凹造型,实际上里面的书一本都没看过,真的就比大爷高级?

周润发裸捐56亿——我们要如何对待财富?


第三,刻意节俭并不需要,但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两项属于物质需求,后三项属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为精神需求保驾护航的,

如果一个人终极一生都在追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人生的质量也太低了。但其实,周润发可以追求自我实现需求,平凡如我等,也可以。

第四,不要用钱去支配别人,那怕是亲人。梅艳芳生前不可谓不爱护家人,一家人的豪华生活都是梅艳芳在支持,最终结果却是,她死后虽然做了家族信托来规划母亲的养老,但母亲在哥哥的怂恿下,一定要跟信托机构打官司,一次性拿到遗产,最后两败俱伤。一方面,你可以说是她哥哥贪婪无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梅姐用无原则的给予,毁掉了亲人可能平凡但满足的人生。试想,如果梅姐的哥哥一直是个普通的小贩,但是永远不要担心自己流落街头,或者没钱治病,那该是个多么快乐的小贩?连我都想做这样的小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