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要將高大上技術用於接地氣的金融產品中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普惠金融正在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主要呈現出四個新的發展趨勢。”10月18日,在2018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

普惠金融服務主要面向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和技術條件下不能夠覆蓋的弱勢群體。隨著普惠金融實踐的發展,服務的對象從最初的貧困人口擴大到以農民、小微企業、貧困人群為重點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服務範圍從最初的扶貧融資,逐漸涵蓋支付、信貸、理財、保險等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領域。

李東榮表示,普惠金融的四個發展趨勢體現為服務更加精準化、手段更加科技化、主體更加負責任、模式更加持續。

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建立起更加精準化、科技化、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他認為,應當做好四個同步推進。

首先,是基礎覆蓋與豐富供給應同步推進。在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率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業態主體的比較優勢,引導其結合自身的特點找準市場定位,開展良性競合,共同為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服務。

其次,是服務下沉與能力建設應同步推進。一方面推動增加基層機構普惠金融業務的自主權,完善內部激勵考核體系和內部定價轉移機制,加強各類數字技術應用等方式,推動金融服務真正實現重心下沉;另一方面,加強從業機構行為規範和責任能力建設,通過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合格投資者管理等手段,提高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

第三,是科技驅動與風險防控應同步推進。李東榮表示,要加強同業和跨界合作,將高大上的技術用於接地氣的普惠金融產品。同時不要忽視數字技術可能帶來的雙刃劍效應,主動的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合規管理、內部控制等業務管理制度,使應用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各類風險始終處於可管、可控、可承受的範圍內。

此外,是政策激勵與實踐創新應同步推進,結合普惠金融服務變化趨勢,實施激勵性的貨幣政策,差異化的監管政策,針對性的財稅政策,特色化的地方配套政策等。“尊重市場規律,堅持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公平準入、公平競爭和公平規制。著力破解不合理的政策約束和制度瓶頸,增強各類從業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實踐創新的內生動力。”李東榮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