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大咖專家觀點「打架」信誰的?房子夠不夠住終於有答案了

近年來國統局有組數據常被引用,那就是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8平米,還有一個詞也特別流行,那就是“被平均”。每當有關部門公佈平均住房面積、平均工資收入,大家的第一感受都是扎心,又被平均了,為啥拖後腿的總是自己?其實統計數據多是要平均出來,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到底是多數人平均了少數人還是少數人平均了大多數,沒法從數字上具體考量。

兩位大咖專家觀點“打架”信誰的?房子夠不夠住終於有答案了

據最新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約在35-40平方米之間,其中城鎮36.6平米,農村 45.8平米。中國14億人口人均住房擁有1.1套房,目前的房子已經夠40億人住。這說明什麼?中國的房子夠不夠住?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近日就有兩位住建部的專家為此“打架”了。

首先是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先生在某論壇上的結論,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已進入一個拐點,像西方英法德日等國家人均住房面積在35-40平方米,我們國家現在也已到這個水平,所以宏觀上我們國家不缺房。而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先生不這樣認為。

兩位大咖專家觀點“打架”信誰的?房子夠不夠住終於有答案了

他的理論是西方發達國家說的是室內面積,我們則說的是建築面積,總體算下來發達國家要比中國的面積大25%到30%,所以人均面積並沒有到位。其次,從城鎮化水平來看,中國現在城鎮化率58%,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42%左右,到基本實現城鎮化的70%,未來可能還有很多人要進城,房子必然不夠住。第三,現在中國住宅戶均 1.1 套,這個平均數的分母有問題,多是階段性飽和,因為家庭小型化是趨勢。發達國家的一人家庭在15-20%,中國現在是6-7%,未來對住房套數的需求必然增加。

這兩位專家都是住建部的究竟該信誰?人均住宅1.1套,意味著每個人都有一套房,那麼小編一家三口加上父母五個人是不是得有5.5套房子?實際上也只有兩套,其中一套還在還貸,被平均的有點慘。不過好歹還算有套房子,對於那些至今沒買到房的人來說,這些平均數更無意義。

雖然現在房產市場上看起來有很多房子,甚至空置率很高,但從數據上看,把全國市場加在一起商品房的佔比也不到40%,這是因為市場上絕大多數房子都不是商品房。另外人均住宅擁有量的計算是用商品房除以城鎮人口,不可避免每個城市的人口基數不同,像鄂爾多斯房子多人少,房屋空置率高達70%,而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很多人根本買不到房子只能租房住。還有一個問題被忽略掉就是獨居人口,官方數據統計是按照戶籍計算,而目前很多獨居子女的戶籍仍跟隨父母,實際上又是和父母分開住,所以這個數據還存在一定偏差。

兩位大咖專家觀點“打架”信誰的?房子夠不夠住終於有答案了

除了分子分母的問題,房子掌握在少數有錢人手裡也直接影響到人均住宅量。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某老闆辛苦打拼30年賺了70套房子的新聞,或者舉個簡單的例子,有100個人其中10個人都有9套住房,剩下80個人無房住只能靠租。所以平均值看起來每個人都有一套房,但實際情況卻不同。近年來隨著因為存在投機炒房行為,以房牟利的多套房主不在少數,很多房源還被富人囤積並未流入市場,因此有錢人的房子在增多,人均住房數量在增加,也就有更多買不起房、買不到房的人被平均。

諸葛找房小編認為,兩位專家說的都沒錯,平均住房是夠的,但沒房的還是沒房,總的來說還是房子不夠,單純從人均住宅套數,或是人均住宅面積來看目前的房市現狀無任何意義,對個人來說,安家立業有自己的房子才是人生大事。要實現真正的人均擁有一套房還得靠國家調整,繼續打擊投機炒房,提供建設保障房也好、發展租賃市場也好,讓低收入者居有所安,才是城市化進程必須要做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