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的自白:我所接触过的孩子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因为整天在做学生工作,所以,我就说几个学生案例,引申总结一下。

1:面向未来世界

什么叫面向未来世界的教育,举个例子,现在面试中,尤其是应届毕业生,HR最看重的是什么能力?是学习能力!毕业的时候,任何人掌握的学识,职场经历,都差不多,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相差最大的是学习能力本身!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孩子需要的不是把固有的知识孰能生巧,不断运用的能力, 而是不断学习新知识,让自己适应并且享受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在去年举行的一次活动中,我面试的孩子里面,有两个孩子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孩子成绩很好,一个孩子成绩差强人意。

成绩好的孩子面试中很腼腆,我问的问题孩子也不好意思回答,脸红红的,说话声音也不大。我都替孩子着急,一直在引导孩子回答,但孩子最终紧张的没有把面试进行完,我觉得很可惜。

成绩比较弱的这个孩子,回答起问题慷慨激昂,给我讲他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东西,他说他长大想当飞行家,因为他觉得很炫酷,还给我唱了一首歌。整个面试环节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为这个同学的性格魅力所折服。

我想,面向未来,就应该不要再用自己的老思想来禁锢孩子,我们应该放眼未来,未来世界,孩子最需要的什么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组织与统筹能力、创造与整合能力、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孩子在未来长长的人生中常常收益。

一个老师的自白:我所接触过的孩子

2:从孩子本身出发的教育

我们古人就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现在很多时候,教育趋于流水线的形式,已然千人一面。而我们更希望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学业历程。

儿童自有其精神胚胎,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发现、顺应。

一个女孩,成绩一般,喜欢画画,性格外向,活泼,哈韩,自学了简单的韩语,家庭条件中等。

孩子是和妈妈、姨妈一起来的,我和孩子私下聊的时候孩子告诉我,她姨妈是大学老师,从小学习成绩就好,所以她表姐成绩也好,她妈妈从小成绩就不如她姨妈,现在,她成绩也不如她表姐,我能感觉到孩子比较自卑。

我们给孩子设计的初中读完,读国际名校预科班,高中三年完了在我们大学读三年,去英国读一年,拿到英国本科毕业证书,去韩国一流大学读硕,两年时间能拿到硕士毕业证书,回国后眼界,格局,学历,语言都有,总共费用也是中等家庭能接受。如果还以表姐作为参照的话,她表姐还在读研三的时候,她已经拿到韩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学历,并且有两国留学背景,能熟练使用汉语、英语、韩语,那就业竞争力,还是可以一较高下的。很多时候,

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找到适合她发展的道路,更没有人给孩子体系化的,按孩子的喜好规划她的成长之路。

还是一个女孩子,成绩特别好,在升学那个暑假,家长咨询了我们学校,但因为高中顺利考上五大名校,于是,孩子妈妈放弃了让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念头。

三个月后孩子妈妈联系到我。说:“孩子成绩还是很好,但是总感觉她太辛苦,每天弦都是紧绷的,早上早早起来,学到每天深夜,越想越不是我所希望的样子”

后来孩子转到了我们学校。从此孩子变的灵动,脸上多了笑容,教室里,走廊里,能看见孩子快乐的身影,像快乐的小天使,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孩子今年已经毕业,现在在世界排名前一百的杜伦大学就读,和咱国家复旦、浙大世界排名相当,不同的选择,带给孩子不同的经历,更快乐的三年,更全面发展的三年,带来了更好的结果,我们为孩子喝彩。很多时候,是我们用世俗的眼光禁锢了孩子,其实,她可以活的更轻松更多彩,依然会有美丽人生等着她!

一个老师的自白:我所接触过的孩子

3:始于家庭

我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打压出来的。

很多家长会说,现在谁还打压孩子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一个男孩子,去年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后来选择了我们国际学校。

孩子有一个姐姐,已经上大学了,所以全家都很宠孩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弱。

报到那天,孩子爸爸妈妈姐姐都来了,孩子坐在床边,一言不发,孩子妈妈和姐姐给把宿舍全部打扫了一遍,把新买的毛巾、袜子等等都洗了一遍,该走了,父母百般不舍,姐姐眼圈都红了,孩子更是哽咽着。我们老师叫我去看一下,和父母沟通一下。

我去后和孩子父母打了个招呼,告诉孩子父母:“孩子到了一个新环境,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情,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尽情展现自己,而不该用这种心情,感染孩子,用这种心情,面对新的学期”说完我让家长离开了,我让生活老师和孩子沟通了一下。

一学期过去了,孩子适应的很好,自理能力大大加强,并没有出现任何父母所担心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父母,而是父母舍不得孩子长大。我们应该给孩子机会,正如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说的,所谓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这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不信任,就是一种打压。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会说话,所以见到外人赶紧说:“叫阿姨”,家长觉得孩子没有冷暖意识,总会说:“加件衣服”,家长觉得孩子不知饥饱,总想说:“再吃点”,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孩子打压的密不透风,直到孩子受不了,反抗的时候,家长才觉得,孩子怎么叛逆期这么猛烈,或者孩子终于妥协,家长又说,这孩子长不大,啥都让人操心。

所以说教育源于家庭,父母需要不停地学习,时代变化这么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家长不能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教育理念,去教育今天的孩子。

家长也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每天晚上爸爸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都在玩手机,妈妈陪孩子写作的的时候,都在刷剧,又怎么能期待孩子认认真真高效的把作业写完,反之,父母能也捧着一本书看,孩子一定能学到更多。

最近我遇到一个女孩子,

孩子爸爸在给我介绍孩子的时候,说的很可怕。说孩子心眼特别多,总骗他,说孩子和她妈妈相处不下去,他实在受不了了,准备把孩子送进一个以军事化管理,明目张胆体罚,为特色的学校,说孩子需要重生。

我没有评价,我只告诉孩子爸爸,您把孩子带来我和孩子聊聊。

当我见到孩子的时候,心理反差挺大的。特别漂亮的一个女孩子。我和孩子聊了很多,孩子告诉我她和爸爸在拉萨待着,告诉我拉萨的云朵多漂亮,告诉我她的想法,她看过的书,她讲她记忆中和父亲呆在要一起最长一段时间也没超过十天,她讲她妈妈不理解她。

我后来告诉孩子爸爸,孩子没毛病,是家庭太忽略孩子了,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妈妈常年在家照顾孩子起居饮食,但妈妈和社会脱节,带来思想上跟不上孩子,孩子又遇上叛逆期,远没有需要重生的阶段。后来经过与孩子爸爸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孩子爸爸给孩子暂时休学,工作把孩子带在身边,一个月左右,孩子爸爸告诉我,他错了,他姑娘还是挺懂事的,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居然会做饭。

同样的孩子,父母的角度不同了,孩子也就不同了,所以说教育源于家庭。

一个老师的自白:我所接触过的孩子

4:终于自我修复

昨天看到很让人心痛的一个新闻,西交大一个博士,因为和老师相处的不愉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投进了滚滚灞河。

网上铺天盖地的骂如今的硕博导师,但我们想想,我们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就真的对吗?

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强大的意志力,面对挫折的勇气,但孩子这些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面生活中不断遇见问题不断自我修复中建立的。

我们强调阅读,因为阅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别人的故事和道理,想自己的人生和经历,孩子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看的多了,想的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说阅读是最好的自我修复的方式。

父母给了我们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阅读可以让我们完成自我教育,我们可以寻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即面向未来世界的教育、从孩子本身出发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终于自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