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历史上的“片言解祸”

人们自孩童时代“咿呀”学语起,就开始学说话,说话既容易又困难,说什么话?怎么说?在什么场合说?都是一门学问啊!听起来感觉很难吧!


在皇权时代,伴君如伴虎,历史上的将相大臣,也常常被人诬陷,或者触怒皇上,而使自己陷入危机,甚至于绝境,然而往往因为某人的一句话就可转祸为福,这些话往往不长,但正中下怀,十分得当。其一,西汉时宰相萧何替老百姓向汉高祖刘邦请命,将上林苑中的多余的空地改作农田,当时上林苑是皇帝打猎的场所,圈地很多。按说这是小事一桩,凭老萧与刘邦的关系,随便就解决了,可是触怒了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认定萧何收了富商的贿赂,以替老百姓请命这件事,达到自己腐败的目的。这下萧何倒霉了,直接被关进了监狱,随时可能被砍头。

趣说历史上的“片言解祸”

萧何

在这危急时刻,萧何平时良好的人脉关系起了重大作用,王卫尉(卫尉即皇宫卫队负责人,姓王)挺身而出,这算是刘邦很亲近的人,只见他说:“为了某件对百姓有利的事而向皇上提出要求,这原是宰相的职责。陛下怎能因此而怀疑相国收受商人的贿赂?试想,陛下当年在前方与项羽打了好几年的仗,之后陈豨、黥布又造反,陛下又率兵在外平叛。这时候,萧相国为您守住关中这个大后方。假如关中一有动摇,则关西大片土地就不归陛下您所有了。相国不在此时为自己谋取私利,反而等到现在天下已定,才去贪商人那几个臭钱,您想,宰相会做那种蠢事吗?刘邦听了,表示接受,很快就放了萧何。


无独有偶,汉文帝(刘邦的儿子)时,名将周勃(刘邦的心腹大将)被人诬陷,有谋反之意(有谋反的想法,还没行动),于是汉文帝就将其下狱,活生生一个“莫须有”啊,此时,太后也就是汉文帝母亲出面,向皇帝说道:“当年周勃带重兵在外平叛,都没有造反,何况现在居住在小县城中,他会造反吗”。汉文帝听后就赦免了周勃。

趣说历史上的“片言解祸”

周勃

这两件事可以说是极其危险,也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就在顷刻之间,短短的几句话就取得了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