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驚蟄一聲雷響,

又到了萬物復甦,

春意萌動的時候。

撥開泥土,

小蚯蚓伸伸懶腰,

和農人一起投入到了

辛勤的春耕當中。

“ 這是很多文人都喜歡的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文化,賦予了其中太多美好的想象和詩意。但是“詩人”們也許忽略了一件事,如今的農業耕種方式,也許跟他們想象的,不太一樣了,而楊凌,就是這種新農業的一個集中體現地。

在中國,或許沒有一座城市有比楊凌更為深沉的“農科情結”。

輸入

楊凌乍一眼看來,也許不太像農業區,耕種新設備閃爍著機械時代的科技光芒。大棚裡的瓜種沒播在地裡,而是著床在地上的“有機枕”裡;納米膜電熱水機組讓大棚也能變頻加熱;給牛槽裝上特製設備,有效防止牛隻吃飼料不吃草……

楊陵因隋文帝楊堅的陵墓—泰陵而得名。這裡位於關中平原,這裡東靠西安咸陽,西鄰寶雞,而以上城市分別為西部最大,陝西省第三大,陝西省第二大城市,渭河穿城而過,所以區位優勢明顯,生活環境十分舒適,交通也十分發達。

在中國,或許沒有一座城市有比楊凌更為深沉的“農科情結”。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4000多年前,農耕始祖后稷正是在古稱“有邰”的楊凌“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發祥了“精耕細作,天人相參”的傳統農業,滋養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秦嶺巍峨見證著滄海桑田,渭水逶迤盪滌著歲月塵埃。

1934年,民主革命先驅于右任和愛國將領楊虎城等創辦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部農業科教事業自此開篇。

上世紀40年代,小鎮楊陵雲集了247位專家教授,其中,留學歸國者達92人。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從被毛澤東主席稱讚“辛辛苦苦,獨樹一幟”的首任校長辛樹幟,到主持修建“關中八惠渠”的水利大師李儀祉;從西北農業科教事業的開拓者虞宏正教授,到被李約瑟博士盛讚的農史學家石聲漢;從“蝶神”周堯到沙玉清、沈學年、吳耕民……

因為農業科教先驅們的默默耕耘,烽火中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成長為擁有十系一部、學科體系完備的全國知名農業高等院校。

動盪的舊中國西部地區,僅有一方農業治學之所。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一個世界大國的傳統農業面貌為之改變,一個人才濟濟的農科重鎮開始登上時代舞臺。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於基本國情和國家戰略需求,將楊陵作為農業科教基地重點建設。上世紀60年代初,楊陵曾被列為全國十大科研中心之一。

1952年至1980年,國家多個部門和陝西省先後在楊陵創建了西北農學院、西北林學院等10家農業科研單位。一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關中小鎮,集聚起超過4000人的農業科教隊伍,誕生了一項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科研成果。

1949年至1960年,由西北農學院趙洪璋院士培育的“碧螞1號”小麥,在黃淮麥區推廣種植了1億畝,創造了小麥良種推廣的世界紀錄,被毛澤東主席讚譽為“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此後,我國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有4次都出自楊陵這個關中小鎮。

還有秦冠蘋果、小偃6號和陝農7859小麥、西農莎能奶山羊、西農8號西瓜、8819線辣椒、“秦白”系列大白菜……這些農作物新品種,變成了一碗麵、一盤菜、一杯奶、一塊瓜,匯成了家的味道,傳遞著新中國的溫暖。

這一時期,改變生產面貌的農業科技理論也不斷湧現,歷久彌新。“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朱顯謨院士提出的“28字方略”,在米脂縣塑造了綠水青山的“高西溝奇蹟”,至今仍是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金科玉律”。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然而,與燦若繁星的科研成果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時楊陵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

公共設施寥寥無幾,生活用品供應奇缺,醫療條件簡陋落後,科研成果頻遭竊取……

彼時,號稱“農科城”的楊陵其實和普通農村無異。1980年前後,楊陵甚至連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都不能保證,科教工作者們只能到西安購鹽,去寶雞買醋。用來接待外賓的職工食堂,房頂竟然還是竹紙棚。

艱苦的工作環境加上建制不符,體制不順,機制不活,致使科教人才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外流。僅“八五”期間,楊陵流失的高科技人才就達450多名,人員流出入比一度高達19:1。

然而,仍有更多的人選擇堅守“農科城”,選擇投身中國現代農業的改革浪潮。

1997年7月29日,國家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凌,在陝西,在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正式設立。

改革開放孕育了一座新城,新城開始醞釀一場新的改革。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淩示範區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原則。事實證明,省部共建的體制既彰顯了改革內涵,又突出了創新實踐,20年來,這一創新體制成為支撐楊淩示範區履行國家使命的不竭動力。1997年7月29日,楊淩示範區成立當天,省部共建領導小組就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開始了實質性運轉。自此,定期召開的共建領導小組會議,成為建設楊淩示範區的常態化工作安排。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這是一個生來就有改革“氣質”的服務管理機構,包括兩名副廳級幹部在內,首批28位同志全部由公開招聘選拔產生。從規劃招標、項目招商、國際合作招賢,到會計代理、公車改革、首問負責、服務承諾……直至今天,楊淩示範區“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理念,仍傳遞著改革的深度、銳度和力度。

省部共建的體制優勢和高效精幹的行政團隊,為楊凌科教單位大融合掃清了障礙,按下了科教體制改革的“快進鍵”。

1999年9月,楊淩示範區成立僅兩年時間,經國務院批准,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等7家科教單位合併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農校、水校、林校3所國家重點中專升格組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我國教育和科研單位的首次實質性合併宣告成功。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僅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合併重組後,學校的辦學規模翻了近兩番,審定動植物新品種數量年均增長47.8%,增設永久性試驗示範推廣站58個,國際合作平臺、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均增長了9倍,教職工收入增加了11倍,年發明專利數增長了24倍,年均核心論文發表量增長了120倍。

近年來,楊凌培育並審定“西農585”小麥、“陝單609”玉米、“瑞陽”“瑞雪”蘋果、“七月鮮”紅棗、基因編輯白絨山羊等代表性新品種150個,授權專利3516項,萬人發明專利數達30.8件,居全省首位。

如果將每個楊凌基地都標記成一片綠葉,人們會發現,在中國旱區赭黃色的版圖上,一片綠色原野正在蜿蜒舒展。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著力在基礎性研究、種子創新和農業科技服務中體現“楊凌符號”,楊凌由輸出“一顆良種”轉變為供給“多套方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旱作農業破題。

2016年,“水足跡”這一理念在楊凌被首次引入我國農業節水領域。從此,小到一粒麥,大到萬頃田,農業用水效率有了更精確的計算標尺。由楊凌牽頭實施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旱區節水農業技術集成與示範”結題。以農業“水足跡”等基礎性研究為內涵,項目研發出6套節水新模式、32種高效用水新技術和37套節水新設備,在陝甘寧新蒙五省區推廣面積達259.1萬畝,帶動用水效率提高了10%以上。

在陝西,從白水、洛川的蘋果,到眉縣、周至的獼猴桃;從山陽、商州的核桃,到富平、閻良的西甜瓜,現代農業在哪裡佈局,“楊凌符號”就在哪裡閃耀。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在新疆昌吉,楊凌不僅輸出了紅棗新品種“七月鮮”,還配套了矮化栽培新方案。棗農們的勞動量降了一半,收入卻翻了一番,新疆棗業更紅火了。

沒有大城市依託,沒有大工業支撐,依靠創新驅動和“一張藍圖幹到底”的接力拼搏,一座嶄新的田園城市在關中平原拔地而起。

這,就是楊凌建設者們共同譜寫的創業傳奇。

在楊淩示範區成立前,“農科城”裡“下雨泥裹腳,晴天土撲面”。城區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一家像樣的商店,沒有一所像樣的醫院和中小學校,更別說是排汙和燃氣管道了。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而現在,不但排汙和燃氣管道通到了農村,就連Wi-Fi都實現了全域覆蓋。在楊凌,進村有景觀,出村有公交,村村都有幸福院,戶戶都有網格員。

楊凌建成區綠化率也已達40%,“三河兩渠五湖四溼地”水生態景觀初見成效,渭河楊凌段一期4000畝生態水面已經形成,“藍天數”名列全省前茅。城市開發不負田園風光,是農科城堅守本色的城市個性。

楊凌值得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博覽園建設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館動物博物館和昆蟲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5個專業博物館和蝴蝶園、植物分類園、樹木園及多種種質資源圃等,是集教學、科研、科普於一體的重要學科基地。博覽園是學校在整合科教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博物館群,全面、系統地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和展示了我國農業科技成就,這在我國尚屬首例。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淩水上運動中心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淩水上運動中心位於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南端,前依太白之秀,後負周塬之美。景區佔地1552畝,其中水域佔地700畝,主航道全長2250米,平均寬度200米,正常水深為5米,水源為地下自然補給,水面寬闊,水質清澈;陸上建築有終點計時塔、辦公樓、餐廳、賓館、健身房、會議室、多功能廳、5米寬水泥大道環湖一週,沿北岸開設兒童樂園、休閒島、青少年拓展訓練區、沙灘浴場等設施。

隋泰陵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創立者——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氏的合葬陵,位於楊陵區五泉鄉王尚存東北200米處,當地叫三峙塬,群眾稱泰陵為“楊家陵”,楊陵地名由此而來。陵冢封土為覆鬥形,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1957年5月31日,隋文帝泰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古邰國遺址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古邰國遺址在楊淩示範區李臺鄉圪瘩廟村、柔谷鄉法喜村(柔谷鄉原隸屬寶雞市管轄,2008年下半年劃歸楊陵區)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有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傳說曾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

遺址內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製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紡輪、骨鋤、薄片小紐銅鏡及銅戈等器物。在戰國至西漢的8件陶釜、陶甕上,發現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楊凌:又到春耕時節,這裡的農業很不一樣

遺址附近蓋了一座后稷教稼園。教稼園以農耕始祖——后稷設計為主線,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營建的具有現代休閒性的觀光公園。設計上追求簡捷明快,悠久樸實的視覺效果;在設計風格上追求古樸,自然的格調;同時園內還增加了參與性項目,以增強公園的趣味性、娛樂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