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步入寒冬

來源於 《財新週刊》 2018年第40期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15日

市場普遍預期樓市拐點已至,房價下降趨勢明確。樓市調控不松,“降準”刺激有限

房企步入寒冬

《財新週刊》 文|財新記者 王婧 實習記者 夏慧中

在江西上饒,碧桂園(02007.HK)的在售樓盤信州府變更了銷售策略。三個月前,該小區住宅帶精裝修出售,每平方米均價1萬元;現在,毛坯房每平方米均價7000元。

前期已經付款的業主認為這是實質性的降價,國慶長假期間,他們憤而砸了售樓部。碧桂園方面不準備讓步,稱當前銷售調整不過是“隨行就市”。

據財新記者觀察,9月以來,房價下跌引發業主以“維權”名義聚集,全國各地至少已發生十餘例。僅在國慶長假期間,這類事件就在上海、長沙、杭州、合肥等多地發生。

房價開始下降,這是必須正視的樓市現狀。

“房價拐點已現,市場預期也發生了變化。”9月下旬,一名龍頭房企高管對財新記者說,在他的觀察中,“全國約有三分之一樓盤已出現實質降價”。

拐點出現在7月底、8月初。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8月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稱,“對工作不力、市場波動大、未能實現調控目標的地方堅決問責”。中央和部委先後表態,措辭之嚴厲前所未有。“去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現在變成‘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雖然只有幾字之差,但徹底改變了樓市預期。”上述龍頭房企高管稱。

2016年10月至今,這一輪樓市調控已持續整整兩年。調控前半段,房企分化,“強者恆強”;而現在,即便是萬科( 000002.SZ /02202.HK)這樣的龍頭房企,也把9月28日的秋季高管例會主題定為“活下去”。

房企投資意願顯著下降,拿地節奏放緩。前述房企高管對財新記者稱,已有多家房企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要減緩拿地,部分房企甚至直接暫停。“一方面是出於現金流的壓力,另一方面是部分房企買地的心態也和購房者一樣,買漲不買跌。”該人士說。

10月7日,央行宣佈,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此舉預計共釋放資金1.2萬億元。央行強調,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

市場研究機構克而瑞廣州區域首席分析師肖文曉認為,“當前連續降準,對於飽受流動性收緊之苦的房地產市場而言,可以成為保量和止跌的穩壓器,但是很難助推新一輪房價上漲”。

“金九銀十”不再

8月30日,中國恆大(03333.HK)宣佈:針對全國280個城市、646個樓盤推出8.9折的特惠活動。這引發各家房企跟進。比如在廣西南寧,就有中國恆大、中海地產(00688.HK)、陽光城( 000671.SZ )、時代中國(01233.HK)等多家房企加大折扣力度。

中國恆大此輪打折,被克而瑞視為“降價潮”來臨。克而瑞於9月底發佈研報稱:八九月間,以中國恆大為首的至少13家知名房企,在全國各地進行樓盤促銷。

在廈門,萬科某項目於國慶前夕調整價格,推出百餘套89-110平方米特價房,原價500萬元/套,優惠後為278萬-298萬元/套,相當於六折甩賣。10月1日開售的206套房源當天售罄。

房企打折促銷力度不一,樓市轉涼卻是大勢所趨。財新記者於國慶期間走訪廣州東部多個一手樓盤。某樓盤銷售人員稱,今年國慶期間看房的顧客並不算多,“去年這時候,我一整天要帶十多個客人,今年一天只帶三五個”。

銷售人員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降價”字眼,替代的是“打折”“特價”“一口價”等。他們催促顧客儘快下單,強調“一些折扣過完國慶就沒有了”。

購房者往往“買漲不買跌”。在一個樓盤的銷售現場,一名購房者對財新記者說,他看中這個樓盤已有數月。“三四個月前過來看的時候,成交價大概是每平方米2.2萬元,現在部分特價單位成交價是每平方米1.9萬元。”他說自己依然在猶豫,因為不知道房價還會不會繼續降。該樓盤銷售人員告訴財新記者,這一批“特價單位”共有百餘套,房源充足。

據財新記者觀察,與去年同期相比,廣州東部地區部分樓盤的價格漲幅達10%以上;但與今年六七月的成交價相比,樓盤價格卻下調大約5%-10%。

“‘真金白銀’的促銷活動明顯增多。”克而瑞在9月的研報中稱,今年上半年,整個行業的折扣大約為九五折,企業讓利意願不強;但從8月底開始,隨著中國恆大、碧桂園等諸多龍頭房企宣佈降價,諸多房企開始跟進,折扣意願明顯增強。

“打折促銷將成為行業共識,整體折扣力度應維持在九折以上。”克而瑞的研報稱,在上半年房企銷售排名前20名的房企中,僅有半數企業完成了超過50%的年度銷售目標。這意味著,部分房企可能會因為業績壓力而加大打折力度。

克而瑞還指出:由於各城市的限價政策,價格讓利空間已受到較大幅度壓縮。在不限價城市,打折力度可能相對較大。除了打折讓利,贈送實物仍將是一些房企的主要營銷手段。

部分樓盤的促銷效果並不如預期。克而瑞發佈於10月8日的研報顯示,國慶期間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其監控的31個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跌27%。克而瑞重點調研的全國18個新開盤項目,整體去化率僅60%,其中近一半項目去化率不足40%,“與以往相比,熱銷樓盤的數量有所減少,大部分樓盤去化效果一般”。

打折促銷背後,是房企對樓市下行的預期。儘管上半年房企業績靚麗,但財報顯示:諸多房企在上半年計提了存貨跌價減值準備。其中綠地控股( 600606.SH )上半年期末存貨跌價準備計提26.26億元,萬科計提15.37億元。此外,保利發展( 600048.SH )、華夏幸福( 600340.SH )、金地集團( 600383.SH )、新城控股( 601155.SH )、泰禾集團( 000732.SZ )、陽光城等,期末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均超過1億元。

售房回款不樂觀

“轉折點實實在在到來了。”9月11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南方區域的例會上說,“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收斂聚焦到保證萬科‘活下去’。”

此番言論引得房地產業內一片譁然。克而瑞發佈的銷售排行榜顯示,2018年上半年,萬科實現銷售流量金額3030.2億元,若以權益金額計,則為2121.1億元,均位列排行榜第三。

“如果萬科都活不下去,其他房企還有活路嗎?”一名房企高管對財新記者說。他認為,鬱亮對樓市的判斷歷來謹慎保守,但樓市進入寒冬,確是業內共識。

現金流是房企的生命線。現金流入主要依靠銷售回款和融資,這亦是房地產開發資金的重要來源。當下融資越來越難,銷售回款就越發重要。

“金九銀十”不再,意味著房企銷售回款難度加大,結果可能低於預期,這亦是困擾鬱亮的問題所在。鬱亮在例會上稱:對萬科而言,實現回款目標變得非常重要。“6300億元的回款目標是所有業務的起點、 基礎和保障。”他說,“如果6300億元回款目標沒有達成,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因為這說明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和能力做下去。”

鬱亮在這次內部會議上透露,截至2018年8月末,萬科6300億元的年度回款目標“還有一半多沒完成”。他總結原因稱,“管理動作根本沒有考慮如何應對政策調控,比如,不考慮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的區別,更沒意識到回款延遲或沒有回款給我們帶來的損失”。

“萬科遇到的問題,其他房企也同樣遇到了。”一名房地產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儘管各家龍頭房企的銷售額依然向好,然而由於樓市限貸、限籤等政策影響,按揭貸款的回款速度極慢。比如在廣州,此前由於樓市限籤,在中心區購房的人士,往往需要等待七八個月才能網籤,並獲得銀行貸款。

碧桂園首席財務官伍碧君在8月21日召開的中期業績會上稱,“今年房地產按揭政策跟去年比有較大變化,導致了回款率下降,但我們全年還是有信心維持在80%以上。”公開資料顯示,在2016年和2017年度,碧桂園的銷售回款率分別為92%和90%。

諸多房企在最近三年的銷售回款率不斷下降。2018年5月和9月,天風證券先後發佈兩份關於44家樣本房企的財務報表分析報告。報告顯示:萬科在2017年的回款率為70%,在2018年一季度下滑至52%。這與其他樣本房企的趨勢相同。2017年,龍頭房企和大型房企的回款率分別只有66%和60%,2018年一季度下降到了53%和52%。

商品房普遍採用預售制,房企在收到購房款時,商品房往往尚未交付,因此不能作為收入入賬,只能確認為一項負債,即貸記為“預收賬款”。前述研報分析房企負債結構稱:預收款在房企負債中的佔比最高,且近幾年佔比不斷上升。44家樣本房企的預收款在負債中佔比達到35.0%;其中龍頭房企為40.6%。

“這說明龍頭房企更多依靠銷售回款內生增長,而不再過度依賴有息負債槓桿。”該研報稱。

拿地節奏放緩

房企究竟還能不能“活下去”?天風證券對44家樣本房企的現金流作了壓力測試後得出結論:只要停止拿地,即停止繼續投資開發,房企的現金流壓力並不大。

研報顯示:從現金流出來看,房企主要用於拿地和開發施工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佔比超過一半,達到56.7%;其次為以償還債務為主的籌資活動現金流出,佔比達到28.4%;其他投資活動(主要為股權投資等)現金流出佔比回落至14.9%。

一些房企已放緩拿地節奏,比如碧桂園。財新記者根據中指院研報數據進一步統計,2018年7月,碧桂園單月拿地金額為195億元、拿地面積為1007萬平方米。但到了8月,其單月拿地金額為55億元,不及7月拿地金額的三成,拿地面積亦僅為373萬平方米,不及7月拿地面積的四成。9月拿地力度與8月大體持平。

碧桂園總裁莫斌曾在中期業績會上稱:“現在拿地都是精準覆蓋,所有拿地都是以不超過當地政府的限價去反推土地成本,確保每塊地相對來說都是優質土地,未來會根據市場情況變化決定拿地速度和規模。”

與碧桂園類似,八九月間,保利發展、新城控股拿地金額亦連續環比大幅下滑。其中保利發展在8月和9月的拿地金額分別環比下降31.1%、42.9%;而新城控股同期拿地金額亦分別環比下降12.1%、62.1%。

房企步入寒冬

點擊見大圖 多家房企高管都在中期業績會上透露出對樓市下行的擔憂。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總經理顏建國稱,當前處於政策多變期,對投資拿地將採取審慎態度。“中海會根據回款進度、市場情況時刻調整投資的節奏與規模。最近幾個月屬於觀察期,所以整體節奏比預算慢一點。”顏建國說:“在目前這個時點,我們寧願錯失一些機會,也不想投錯幾塊地”。

龍頭房企放緩拿地節奏,加劇了土地市場流拍情況。中指院9月底發佈的研報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300城共流拍住宅用地446宗,總規劃建築面積5645萬平方米,約是2017年全年流拍地塊總規劃建築面積的1.8倍。

從全國範圍來看,樓面均價及平均溢價率亦呈現下滑態勢。中指院研報顯示:在2018年9月,全國300城市成交樓面均價為2004元/平方米,環比下滑18%,同比下滑27%;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成交樓面均價為3403元/平方米,環比下滑12%,同比下滑35%。住宅類用地的平均溢價率僅為8%,而去年同期則為31%。

房企步入寒冬

點擊見大圖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全國土地市場轉冷,但熱點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或已成為房企佈局的新戰場。中指院研報顯示:受一二線城市調控影響,企業的拿地需求已外溢至三四線城市。在今年前九個月,三線城市土地溢價率達21%,明顯高於一線城市的8%和二線城市的14%。

誰會率先崩盤

對房企而言,不買地是不現實的。“在一段時間內,土地資源儲備豐富的房企可以不買地。但如果土地都開發完了,住宅都賣完了,也不買地,那不也活不下去嗎?”一名房企人士說。

部分房企仍在逆市中保持擴張態勢,比如萬科。今年上半年,萬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現罕見的淨流出,為-42.55億元。而去年同期,萬科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淨流入218.5億元。萬科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孫嘉在業績會上解釋稱,“這是因為上半年銷售金額只有10個點左右的增長,而上半年的開工面積比較多,所以支出也比較多,另外此前收購普洛斯股權等費用也是在上半年支出。”

前述天風證券的研報顯示:上半年,以萬科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和部分大中型房企,經營活動現金流都出現大規模流出;而小型房企由於難以拿地和貸款,基本從市場出局。

據Wind資訊的數據,今年A股128家上市房企中,多數房企經營性現金流緊繃,需靠外部融資輸血以緩解資金壓力,超一半房企經營性現金流為負,而港股上市公司該比例更低。

對萬科這樣的龍頭企業而言,融資還不算難。天風證券研報稱,今年上半年,龍頭房企籌資活動現金流依然維持大規模淨流入,規模同比增長142.4%。不過,大中型房企的融資規模均有所下降。“龍頭房企賬面資金增速明顯高於樣本整體水平。”研報稱,從貨幣資金對短期有息負債的覆蓋倍數來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龍頭房企和小型房企較為安全,均超過了1倍,分別為2.51倍和1.92倍;大型房企和中型房企則只有0.83倍、0.95倍。

“真正容易出問題的是那些有息負債規模較大、融資成本高的房企。一旦銷售規模放緩,資金鍊就有可能斷裂。”前述房企高管稱,業內最關注的兩家龍頭房企是碧桂園和中國恆大。這兩家民企巨頭的顯著特點是高負債、高週轉、三四線項目比重高。

碧桂園總裁莫斌在中期業績會上表示,下半年會放慢發展速度,調整投資策略。中國恆大總裁夏海鈞也在中期業績會上稱:公司已由“高負債、高槓杆、低成本、高週轉”轉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

一名業內人士評價說,“中國恆大做得最明智的一件事情,就是在2017年贖回了全部永續債,迅速降低了公司的負債率。”夏海鈞在業績會上表示,中國恆大在2016年定下的目標是要在2018年把淨負債率降低到140%,在2019年中期降至100%,到2020年降至70%。夏海鈞稱,中國恆大已超額完成戰略目標,今年上半年的淨負債率已降至127.3%。

相比之下,國資房企的負債率偏低。一名國資房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國資委對國企的負債率有明確的“紅線”,即不得超過70%,甚至對國企負責人有負債率方面的考核,因此國資房企的發展特點是“穩健”。此外,國企在融資方面亦有政府背書的天然優勢。“如果不是國企內部出了大問題,活不下去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該人士稱。

降準難“救”樓市

一切似曾相識。在2008年,時任萬科董事長王石曾提出樓市“拐點論”,認為樓市步入下行區間,引發業內高度關注。此後隨著4萬億計劃“救市”,地產商們不僅渡過了一劫,反而越活越好。這一次,在鬱亮提出“活下去”之後,諸多人士將10月7日的央行降準視為當下樓市的“救命稻草”。

從歷史數據看,自2011年以來,央行每一輪降準週期,的確都伴隨著房價大幅上漲或反彈。據國盛證券發佈於7月的研報,在2018年以前,央行有過三輪集中降準,分別出現在2011年11月-2012年12月、2014年4月-6月、2015年2月-2016年2月。這三輪週期分別降準三次、兩次和六次。

國盛證券研究了上述三輪週期與房價的關係並得出結論:“當降準週期開啟後,國內房價往往會出現明顯上漲,這一效應會延續到降準週期結束後的半年。”

央行於今年開啟新的降準週期,本次降準已是年內第四次。此前1月,央行對部分商業銀行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4月和6月,央行又分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

自2016年10月樓市調控以來,房地產行業對資金飢渴已久。在這個新降準週期中,房價是否還會和以前一樣顯著上漲?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諸多業內人士認為,上述三輪降準週期,都發生在地產政策的寬鬆時期;而本輪降準週期,發生在地產政策全面收緊時期。在樓市調控政策未放鬆的情況下,降準對樓市的刺激有限。

肖文曉認為,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與貨幣政策關聯緊密。以往幾輪降準,政府對資金流入樓市持鼓勵和默許態度,降低首付、利率打折等現象層出不窮。但這一輪的樓市調控仍在繼續。“政府要做的是去槓桿和遏制房價上漲,所以資金很難直接流入樓市。”肖文曉稱。

廣州房地產專家鄧浩志亦向財新記者表示:“不要奢望降準後資金會流入樓市。中央已經明確並堅定了對樓市調控的態度,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堅決。”

也有不同的聲音。一名銀行高管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降准以後,銀行提供給購房者的按揭貸款會比當下充裕,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房價上漲,但作用較為有限。“此前因為銀行額度有限,即便是符合條件,很多購房者等房貸也要等好幾個月。”該銀行高管稱,按揭貸款的放款節奏有可能加快,貸款浮動利率亦有可能下行。

來自房企的人士稱,儘管政策趨嚴,但畢竟銀行貸款額度充足了,意味著房企可獲得的資金多了。“對那些現金流已經非常緊張的房企來說,降準無論如何都是好事。”該人士認為:“總會有一些資金可以間接流入樓市。”

浙商證券發佈於10月7日的研報顯示,雖然今年此前已降準三次,但實際上並沒有影響到開發商的國內貸款增速。相反,在去槓桿的背景下,流入房企的國內銀行貸款累計同比持續減少,下降幅度從年初的3.5%擴大至9月的9.7%,而非銀金融機構貸款累計同比從3月高點31.3%下滑至9月的8.9%。

國泰君安發佈於10月7日的研報認為,降準對房地產行業總體構成利好,然而由於拿地端的融資未放開,降準對房企影響有限。在沒有行政管制放鬆的情況下,單純降準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並不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