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金融方案!王小龙: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

扶贫的金融方案!王小龙: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

扶贫的金融方案!王小龙: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

导读

金融扶贫必须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效应;中小金融机构决策链短、机制灵活、信息对称,更能有效地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深化金融扶贫内涵,每个地区、每个阶段扶贫的内涵都有所不同,但金融服务永远在路上,最终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胡宏开

扶贫工作需以持续发展为原则,调动社会各利益群体的能动性。在国家推进扶贫攻坚的规划下,金融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探索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方案?

10月18日,在“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中,就“扶贫的金融方案”专题论坛上,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作了题为《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 充分发挥金融源头活水作用》的演讲。

王小龙说,一直以来在广大农村,农户贷款特别是扶贫性质的贷款,基本上由农信社承担,体现了把服务挺在最前面的情怀和担当。浙江农信在精准扶贫中创新了很多产品和服务:其中有淳安农商行推出的“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现了农村生态增值、集体增资、农民增收;柯城农商行打破贷款年龄限制,将扶贫贷款对象年龄上限从60周岁提高到65周岁;瓯海农商行推出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农房、农机具等都可以授托代管,最大程度唤醒了沉睡资产。

从浙江农信扶贫实践中,王小龙认为,金融扶贫必须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效应;中小金融机构决策链短、机制灵活、信息对称,更能有效地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

深化金融扶贫内涵,每个地区、每个阶段扶贫的内涵都有所不同,但金融服务永远在路上,最终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演讲实录

扶贫的金融方案!王小龙: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扶贫的金融方案!王小龙: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

浙江农信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金融系统,拥有81家县级法人机构、4200多个网点,约占全省银行业网点数的1/3。资产近2.5万亿,存款近2万亿,规模居全国农信第三。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位居全省银行业和全国农信领先水平。浙江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扶贫工作也走在前列,浙江的扶贫标准(4600元)是全国标准的2倍。今天“扶贫的金融方案”这样一个主题非常有意义。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达成。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责无旁贷,并且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农信社,成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合作金融的方式,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一直以来在广大农村,农户贷款特别是扶贫性质的贷款,基本上由农信社承担。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将服务挺在最前面的情怀和担当。今天高朋满座,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坐标是浙江北部的杭州淳安。淳安县里商乡石门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但该村临近著名的千岛湖,生态环境优越,山林资源丰富,村集体拥有生态公益林4550亩,每年可获得每亩35元、总计16万元的政府补贴。如何放大这笔资金的效应,是该村消薄增收的关键。2018年5月,淳安农商行

以公益林补贴收益权作为质押,向石门村发放了230万元贷款。该村用这笔钱投资乡里引进的优质旅游项目,每年可获得12%即27.6万元的收益。初战告捷,淳安农商行马上与县政府签订了消薄增收战略合作协议,将这种模式进行复制推广,为全县414个村集体发放了2.5亿元的贷款,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贷款全部实行基准利率,用于投资当地扶贫开发区的项目,预计每年可带动增收3800万元,平均每个村增收9万元以上。

第二个故事,坐标是浙江西部的衢州柯城。柯城区航埠镇万川村的陈地泉,今年64岁。三年前,由于妻女没有劳动能力,自己也腰间盘突出无法外出打工,他们一家还靠低保救济和捡破烂过日子。柯城农商行负责对接扶贫的信贷员了解到老陈曾经养过羊,但是没有资金,而且年龄已经超过扶贫贷款的上限,而村里类似老陈这样情况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为此,该行在省联社支持下,将扶贫贷款对象年龄上限从60周岁提高到65周岁。老陈作为第一批受益者,获得了3万元的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重新当起了羊倌。信贷员还帮助老陈联系解决技术和销路问题。第一年,老陈就卖出了20多只羊,获得2万多元收入。柯城农商行长期坚持造血式精准扶贫,要求每位信贷员对接帮扶不少于10户贫困户。自2008年以来,累计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2.6万户、金额超7亿元,财政贴息1385万元,帮助柯城区一半以上低收入农户摘掉了“帽子”。

第三个故事,坐标是浙江南部的温州瓯海。瓯海区泽雅镇黄降坑村的村民林克良因身患残疾,过去只能依靠政府每月900多元的低保补贴养活一家四口。林克良虽身有残疾,却有一颗勤奋务实的心,他希望能够通过自主创业种植油茶来改善生活条件,但苦于没有抵押物、保证人,启动资金成了大麻烦。一筹莫展之际,林克良从瓯海农商行客户经理那了解到该行创新推出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果断将自家的农房作为授托资产,向瓯海农商行贷款了30万元,流转了200余亩耕地,种下2.2万株油茶。这一模式下,只要农民认为有价值、银行认为风险可控的资产,无论是农房、农机具、安置房指标,甚至种的花木,都可以授托代管,最大程度唤醒了沉睡资产。而且农民只要书面承诺,无需登记、无需担保。目前,瓯海农商行通过这一方式,已向8500户农户发放贷款35亿元。同时,该行还充分发挥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建立强村平台,“承包”了该区103个薄弱村的消薄攻坚任务,当年就实现了全部“摘帽”。

这三个从北到南的故事,是我们浙江农信长期以来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充分发挥金融源头活水作用,致力于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缩影。我们从中也有非常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金融扶贫必须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扶贫工作得到了财政和金融的大力支持。其中财政资金是基础。比如在浙江,得益于“省管县”的特殊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都很小。而金融主要是围绕财政资金合理地放大杠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二,金融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今天,农村金融最大的困难在于抵押难,农民缺乏可以合法登记抵押的资产,这给金融带来了难题。因此,金融扶贫必须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针对老百姓的特殊需求,

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在这方面,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决策链短、机制灵活、信息对称、更接地气,更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比如上述几个故事中提到的产品,都是我们浙江农信首创的。我们应当引导和鼓励类似这样的创新。


第三,金融扶贫的内涵必须不断地深化。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解决生产、发展需求,再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每个地区、每个阶段扶贫的内涵都有所不同。比如,浙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多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但也仍然面临精准扶贫的任务。因此,金融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扶贫有阶段性,但金融服务永远在路上,最终目标是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农信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努力,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贡献应尽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