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學術探索的腳步永不止息

「学习时报」学术探索的脚步永不止息

陳鴻宇,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巡視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長期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理論研究。“九五”“十五”兩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主持人,代表著作有《區域經濟學新論》《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結構優化機制》等。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黨校系統優秀教師”稱號,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被授予“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1988年底,廣東省委黨校的年輕講師陳鴻宇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工作者,這是全國黨校系統較早獲得省級勞動模範稱號的教師。《中央黨校通訊》曾對此有過專門報道。

轉眼間,30多個春秋如白駒過隙,陳鴻宇老師逐漸從一名講師成長為知名區域經濟學教授,先後擔任過廣東省委黨校教研部主任、教育長和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2011年,陳鴻宇老師從學校領導崗位上退休,但他對學術研究的探索和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從未停歇。至今,陳鴻宇老師仍任省政府參事、省人大常委會財經專家等社會職務,也依然在密切關注廣東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問題,為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積極貢獻智慧。

順應時代需求,紮根區域經濟學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陳鴻宇考取了廣東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經過3年的脫產學習,因成績優秀,198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當時,縣處級的領導幹部是省級黨校的培訓對象。為了拓展學員的理論視野,中南五省區黨校聯合組織編寫《縣經濟管理》,當時初任教師不久的陳鴻宇也被選中,參加這本書的寫作與統稿工作。跟著老教授們跑鄉鎮、下基層、訪企業,在實踐中驗證了書本中、課堂上講授的經濟學理論,也慢慢積累了不少關於縣域經濟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研究成果。

陳鴻宇老師看到,當時尚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縣域經濟研究,基礎理論的支撐還較為缺乏。於是,他萌生了要系統深入地鑽研區域經濟學的想法。經過幾年的積累沉澱,結合自己從事黨校教學的工作經驗和調研基礎,1997年,他終於完成了《區域經濟學新論》的撰寫。這本學術專著,因為深度探索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國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結合點,對“經濟區域”的內涵及其生成和運行規律、區域產業結構、區域產業佈局、區域開發與規劃、區域發展差距等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新的歸納、界定和闡述,構築起較為完整的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框架,後來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多所大學列為區域經濟學專業書目之一。就這樣,陳鴻宇老師從研究縣域經濟開始,邁進了區域經濟學的大門。

緊扣時代命題,於現實中深耕理論

陳鴻宇老師認為,“如果僅僅拘泥於經濟現象及其細節,研究者的認識就可能是片段的、零碎的。因此,理論與實踐只有在交織中才能前行”。從完成《區域經濟學新論》開始,陳鴻宇老師已經初步形成區域經濟研究的“一縱二橫”框架,即按照研究對象的縱向歷史發展階段,重點剖析區域產業結構和區域產業佈局兩個橫截面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由此找到區域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陳鴻宇老師主持國家“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廣東區域差距和梯度發展研究”時,對傳統產業梯度推移理論提出質疑,明確提出不平衡增長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形態,非均衡發展戰略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路徑,進而在理論上闡明瞭核心區與邊緣區的互動機理,論證了梯度推移發展戰略適用於任何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空間,正確運用這一戰略,最終可能縮小區域差距,從而實現協調發展。

隨著對區域經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2000年以後,陳鴻宇老師的研究重點逐步轉向區域圈層結構、工業化與城市化形態演化等基本理論問題。“十五”期間,他主持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研究”,通過對區域經濟梯度發展中的“後核心區”問題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區域圈層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的分析,構築了“動態的區域圈層理論”基本框架,對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過程、機理、特徵和效應做出了初步解釋,多視角地描述了粵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所必需的空間支點、科技進步、人力資本和生態環境等支撐條件。

基於問題導向,行走在現實與理論研究的邊界

做學問就猶如在現實研究和理論研究的邊界上行走——這是陳鴻宇老師常常告誡自己的話。他認為,在山脊上的每一步要走得更穩更紮實,就必須以現實研究去印證書裡那些理論是否正確;而在理論研究中,則要將自己學習到的新經驗、新做法在實踐中加以提煉,歸納和深化,再把這些觀點重新放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校正和完善。

學術研究的道路正是這樣,當初陳鴻宇老師發現縣域經濟研究缺少理論支持,開始涉獵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當他將區域經濟的基本研究框架引用於現實研究時,又發現廣東和全國的區域產業結構和區域圈層佈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完善和總結。當理論上剛剛描述了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的互動軌跡,現實中又要求對後工業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城市化形態做出詮釋。

陳鴻宇老師認為,行走在理論與現實的邊界,面對理論研究和現實研究之間永恆存在著的矛盾,一名學者在做基礎研究時,絕不能離開現實問題的導向,不應該做既離開學科前沿又不涉及現實的選題;另外,面對現實問題時,也不要單純滿足於用理論工具或數學模型解構現實,應著力在現實研究中謀求理論的揚棄和創新。

基於這樣的想法,陳鴻宇老師將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框架應用於現實研究,兩次主持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研究課題,相繼形成《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研究》《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空間視角下產業結構優化機制》《新型城市化與城鄉一體發展》等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直面發展熱點,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

2010年,陳鴻宇老師被聘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與來自社會各界的參事一道,為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提出決策諮詢參考意見。他利用專業優勢深入基層調研,圍繞廣東省的區域協調發展、創新驅動戰略等熱點、難點問題,向省政府提交了23份有質量、有深度的調研報告,全部獲得省委和省政府領導的批示。

2011年9月,陳鴻宇老師獲得了“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榮譽,同年11月,廣東省委主辦的《南方》雜誌,取“知屋漏者在宇下”的寓意,為陳老師開闢了個人專欄“宇下者言”。在這一方天地裡,他至今已經發表了40篇經濟學隨筆,先後圍繞“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城市化”“怎樣把草根企業編織起來”“怎樣才是理性的有意義的比較”等經濟熱點問題,多視角成系列地撰寫文章,立意深、新意濃,文風犀利流暢。

黨的十九大以來,陳鴻宇老師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課題,提交了關於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特別合作區的參事建議,內容深刻,富有見地,在廣東省參事決策諮詢會上相關內容的發言獲得省委書記李希同志和省長馬興瑞同志的充分肯定。

生命不止,探索不止,理論之樹的常青也正源於孜孜以求的探索。回溯學術生涯,陳鴻宇老師常言,與前輩們相比,我們這一代人的理論功底還是很淺薄的。在熟知處辨識新知,於現實中反求理論,從問題裡倒推規律,這樣或許在學術道路上會走得更踏實些、更長遠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