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为了使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布展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更接地气,更有地方特色,彰显以渭南为重点的关中农耕文化渊源。结合现有布展内容,尝试立足关中、立足渭南、立足临渭,从农耕文化历史分期的角度,重新起草布展文字说明,以期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虚实结合,全面展示关中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辉煌里程。现将开篇之作部分文字、图片内容展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不断完善。

【总述】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关中是世界上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开创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辉煌里程,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

原始农业

【分述】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过着原始采集、原始狩猎的生活,逐步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了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原始农业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上古时期,关中河流湖泊广布,林木茂密。原始人类以血缘族群为单位,游荡于无边无际的森林和湖泊沿岸。约115万年前,在今临渭区、华县南部的秦岭浅山中,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先民们不断经历着寻找食物,与疾病、野兽及自然界灾害抗争的生活。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图片:“蓝田人”、 距今约20万年左右的大荔人头骨)

【2】史传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3】原始人类以粗制的、没有磨削的石器,以及棍棒、长矛为工具,从事狩猎,长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旧石器时代,火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4】伏羲氏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5】距今1万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把采集到的植物块茎、籽粒等种植在居住地的周围,开始了原始农业耕作。传说神农氏在“尝百草”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的种植。《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6】在老官台文化阶段,先民们逐河而居,走向平原,建筑村落,种植粟类(小米、稷)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工艺比较原始。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7】在仰韶文化阶段,先民种植粟、黍(黄米、糜子)、白菜或芥菜,饲养猪、狗、鸡等家畜,还打猎、捕鱼。陶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在距今 6000 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粟的遗存。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图片:西安半坡遗址石磨盘、临渭区北刘遗址)

【8】原始种植业采用简单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实行撂荒耕作制。即将一块林地用石刀、石斧砍光,然后焚烧继而播种。土地失去肥力后,重新选择林地进行焚烧播种。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9】距今约5000多年前,作为华夏族主体的炎帝和黄帝集团曾长期活动于关中地区。黄帝总结各地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使农业上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先民已知平整土地、施肥、浇水,干旱地方有人工挖的水井。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0】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发明。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行田亩制,以步丈亩,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1】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充足的粮食供应保证了不断进行征伐战争。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2】黄帝元妃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与抽丝编绢之术,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传说黄帝垂衣裳、作旃冕,命令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关中种桑养蚕,源远流长。白水仓颉庙的壁画里,就有嫘祖教人养蚕、制丝、纺织的内容。周王后每年要举行隆重的“养蚕”仪式。随着丝织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衣树叶、服兽皮的蒙昧时代逐渐远去,衣冠服饰成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明显标志。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3】尧舜时期,洪水茫茫,大地一片汪洋。大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疏通河道,把积水排泄到川泽中去,终于治平水土,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大禹所使用的耒耜,既是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工具,又是铲土翻地、进行大田耕作的农具。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4】对原始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数后稷。《史记•周本纪》载,后稷种植的大豆、谷子、麻、麦等都特别好,被帝尧推举为农师,并世袭农官,负责、管理华夏族的农事活动。他引导人们适应时令,播种各种农作物,极大地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被尊奉为农业之祖。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5】在黄河流域厚重的黄土地带,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先民辛勤耕耘,旱作农业高度发展,率先迈入了文明的门槛,确立了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早期的领先地位。黄帝、黄河、黄土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伟大基础。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图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传统农业

夏商西周

【分述】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时期。主要粮食作物种类基本确定,金属农具开始逐步代替古老的木石农具。人们除了继续广泛利用物候知时外,又创造了天文历。垄作、中耕除草等技术出现并获得发展,选种、治虫、灌溉等技术亦已萌发,轮荒耕作制代替了撂荒耕作制,精耕细作的萌芽已经出现,农耕文明的基本特质大致定型。

【1】夏王朝建立后,大禹将土壤按高下肥瘠划分为上、中、下等九种,根据不同的土壤确定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并收取不同的贡赋。《尚书》评价全国各地农田时,把关中平原所在的雍州定为上上,居全国之冠。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图片:“禹别九州”与“任土作贡”)

【2】农田水利措施的重点虽然是排除积水,人工灌溉也开始出现。根据《周 礼• 稻人》记载,设有蓄水的“潴”、拦水的 “防”、放水的“沟”、 配水的“遂”、关水的“列”和排水的“浍”等。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3】西周时期,井田制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将全国土地分给贵族,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央一区为公田,四周八区分授给八夫的私田。奴隶们依附于井田,通过集体劳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种植。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4】农具多用木、石、骨、蚌制成,耒耜仍继续使用。已有部分青铜犁、钁、钱、镈等新式农具。周代文献记载,每年春耕前周王下令要农夫们修理耒耜等田器。春耕开始时,举行隆重的“藉田”大礼。周王亲载耒耜,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5】“五谷”是夏商以后对五种主要的农作物——黍、稷、麻、麦、菽的称谓。据《诗经》、《史记》等书的记载,西周时期,关中平原的农作物除了黍(糜子)、稷(黄米)、粟(小米)、麦以外,还种植了水稻。黍和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开荒先锋的声誉。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6】小麦由高加索一带传入中国。在商朝及周初,麦还属于稀缺品和特供品。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镐京遗址发现的碳化小麦颗粒,距今有2800多年。战国时,麦渐渐成为种植面积最广大的农作物。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7】粮食从田里收获后的重要工作就是保存储藏。我国目前发现的粮食储藏最原始的方式是窑储,在半坡等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储藏窰穴。夏商周时期,窑储仍是主要的储藏方法,同时又发明了新的技术——仓储。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8】农业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渔猎仍是食物的重要补充。商代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具和钩具。周文王时在镐京修建灵沼(小型水库)用于养鱼和京城供水,《诗经•大雅•灵台》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记录,是我国最早人工养鱼的记载。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图片: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上台榭宴乐场景)

【9】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商代起,马、牛等大牲畜,逐渐用于军事、交通和狩猎。商代已出现了由政府经营的以养马业为主的畜牧业。《周礼》中记载了一整套政府设置的管理官营畜牧业的职官和有关制度。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0】商周时期,实行以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的畜牧饲养方式。人们开始割草作饲料,当时被圈养的家畜种类有马、牛、羊、猪等。家畜的繁育技术也已出现,实行牡牝分群饲养、定期交配,并通过去势术汰劣留良。猪的阉割去势育肥技术,是牲畜饲养技术的一大进步。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1】夏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种子不同,收成早晚、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对农作物的类型和特性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西周时期出现不同成熟期、不同播种期、不同色泽、不同籽粒结构的作物类型和和品种。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2】作物的田间管理受到普遍的重视。西周之后,旨在排水防渍的垄作日渐普及,条播出现。禾行通达,是为了通风和容易接受阳光。中耕除草的增产措施得到普及,不但能护苗促长,而且可以防旱保墒,使收获有所保证。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3】相传商汤建国后就注意到了水肥问题。商人可能已经 开始向农田施肥。及至周朝时代,人们已认识到中耕后腐烂在田间的杂草,能使庄稼生长更茂盛。此外,扫除污秽的杂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4】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等。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15】商代的甲骨文中,将一些气象条件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西周时期已经认识到,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因素有雨、旸等湿度,暖、寒等温度以及通风等自然条件。只有五者来备,才能收获丰收。《尚书•洪范》是我国最早论述天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一篇著作。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理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