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隨著21世紀人類對暗物質暗能量研究的發展,其實是在復活“以太”理論學說,只是脫離了“以太”學說中的理論而逐步進入實踐檢驗真理的階段。不論“以太”也好,還是暗物質暗能量也罷,人類為的是解開宇宙奧秘,如果站在爭名奪利的角度上去研究宇宙的話,那麼最終的下場是被科學拋棄。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當暗物質暗能量這些名字出現的時候,經過幾十年後會不會被科學界所拋棄呢?數十年來曾經被科學界拋棄的理論學說就有“以太”這個物理概念。“以”觀念真正展現威力的時候是在19世紀,“以太”是一個歷史上的名詞,在古希臘,“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科學家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歷史時期物理學家們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在宇宙學中,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17世紀笛卡爾是一個對科學理論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在笛卡爾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離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傳遞力的作用而存在,並且建立了“以太”漩渦說,一次解釋太陽系內各行星的運動,笛卡爾的“以太”觀念既有助於推翻亞里士多德體系,又為後來物理學發展提供了一幅可供想象的空間媒介物質。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18世紀是“以太”沒落的時期,原因在於笛卡爾主義者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頓的追隨者起來反對笛卡爾哲學體系,連同他倡導的“以太”理論也在被反對之列。整個18世紀,人們將空間定義為空虛的,冠以真空來概述宇宙太空,“以太”的觀念處於沉寂時期,以至於後學者皆將宇宙太空與真空概念混淆。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直到19世紀,“以太”理論獲得復興和發展,這個發展是從光學開始的,運用光波的干涉解釋了“波動說”長期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但是當時對彈性體中的橫波沒有進行過研究。“以太”理論學說是假想的一種傳媒物質,它的興起也標誌著它的淘汰,19世紀的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和理論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現象可以有更為簡單的解釋,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觀測證據表明“以太”的存在,因此後來逐步被科學界所拋棄。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以太”學說為物理學奠定了宇宙空間物質存在的概念,經過現代科技技術的觀測和發現宇宙中確實存在了暗物質暗能量,如果“暗物質和暗能量”學說推遲十來年也許同樣會被當時的物理學所拋棄,這就證實了一個新理論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具備才能生存下來,同樣也讓我們認識到理論以及計算是不能代替實驗的結果,科學是建立在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的。新世紀之初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題為《建立夸克與宇宙的聯繫;新世紀11大科學問題》的研究報告,直接指明瞭暗物質和暗能量是未來幾十年天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並將“暗物質”的本質問題和“暗能量”的性質問題排在了11大科學問題中的第一和第二位。可想而知人類科技的突破口應該是在暗物質和暗能量上了。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宇宙空間不再是真空,這已經是板子上釘釘子的事實,那麼也就意味著馬德堡的半球實驗同樣能夠在太空中做成功。人類二百多年的發展史幾乎都是建立在內壓原理上才得以實現騰飛,外壓原理是否也能讓科技騰飛?主要取決於深入探究馬德堡的半球實驗了。馬德堡半球實驗告訴了我們大氣壓力的存在,兩邊的馬產生了兩個相反方向的拉力,產生這個拉力的是鐵球上兩邊的壓力,對於這個實驗我們需要提出一些問題,能不能將球體左邊的壓力卸掉,只獲得右邊的壓力呢?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新的動力原理就會產生,這個技術一旦獲得就能給人類帶來新的機遇。首先我們將這個鐵球的形狀改變成半圓球,同樣抽調裡面的空氣形成真空,半圓球上的大氣壓力照樣存在,給這個半圓球的中心點設計一個可以轉動的軸連接到電動機上,觀察轉動起來的半圓球,檢查半圓球上出現的兩種力,動態實驗結果是凸起的一半力被卸掉了,凹的一半力凝聚了,這個實驗的重點在於讓我們獲得鐵球一邊的力。充分解決了我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將球體左邊的壓力卸掉,只獲得右邊的壓力呢?】。

“以太”的退出促使“暗物質暗能量”的誕生

試想一下鐵球一邊有四匹馬的大氣壓力,如果利用半邊的大氣壓力作為推動力的話,能夠推動多重的物質呢?至少推動一輛汽車應該不成問題吧?而鐵球所需要轉動的機械能只需要多少呢?用最少的能源做最大的事情是21世紀人類需要突破的方向,既能解決能源危機又能解決環境汙染。小夥伴們你們覺得這個實驗可以實現嗎?歡迎下方討論互動,請多多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