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真的「老」了嗎?

先來看一組數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約擁有“中華老字號”16000家;1991年原國內貿易部的老牌企業全行業的認定中,有1600餘家老牌企業被授牌;至2006年商務部重新認定時,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數量僅有434家。”

在我們大多數人眼中,“老字號”意味著歷史悠久,擁有多年較為成功的經營歷史與獨特的生產技藝,在大眾中有良好的口碑、信譽,一般是家族傳承經營,還沉澱著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記憶與內涵。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更加便捷的外賣、快餐、自助面前,餐飲業“老字號”的經營狀況堪憂,整體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老字號”真的“老”了嗎?

摘取兩段實地採訪:

我們:您好,請問您是南京本地人嗎?

爺爺:不是,我是20歲就分配到這裡,來這裡50年了,也算是半個南京人了。

我們:您知道的南京餐飲業老字號都有哪些呢?

爺爺:知道不少,像綠柳居啊,韓復興啊,蔣有記啊,都是比較有特色的老字號。

我們:那您平時會光顧這些老字號嗎,還是朋友來了南京會帶他去老字號品嚐本地美食?

爺爺:現在不常去了,有老朋友來是會帶他們嚐嚐的。

我們:您覺得比起一般的快餐店,您更願意去老字號嗎?

爺爺:嗯。還是願意去老字號。老字號在口味、品種上更符合我的要求。

我們:那您覺得這些老字號需要創新嗎?

爺爺:還是需要創新的吧。​

“老字號”真的“老”了嗎?


我們:請問您知道的南京餐飲業老字號都有哪些?

男生:不是很瞭解,一般都是朋友來了,我會搜索有哪些特色美食然後帶他們去。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更喜歡外賣、快餐,餐飲業老字號的發展受到了衝擊,您覺得這些老字號發展有哪些劣勢?

男生:生產方式落後,而且現在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老字號的競爭者太多了,原本的歷史文化優勢在更加豐富的選擇面就不那麼突出了,老字號可能需要創新。

我們:那您對老字號的印象是怎樣的,是名副其實,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或者徒有虛表,您更傾向哪個?

男生:這個不好說,看不同的店吧。

我們:那您覺得這些老字號需要創新嗎?

男生:要的吧,可以在口味、企業文化、宣傳方式等多方面上做改變。大多數的被採訪者認為餐飲業的“老字號”雖然老,但是需要創新且能夠創新的點還是很多的。

“老字號”真的“老”了嗎?

"老字號"老在哪裡?

老字號本身擁有很好的品牌資源,但不等於是永久性資源,如何讓老樹發新芽,很多老字號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很多“老字號”都步入了老年期,消費者普遍有求新心理,市場上不斷湧現出新品牌,新品牌會更加符合時代新需求,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力。不少老字號的經營者以守業為主,創新的能力不足,正如被採訪者所說的那樣,他們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經營方式、服務意識沒有與時俱進,產品更新速度緩慢,消費群體普遍偏老,在年輕群體中吸引力明顯不夠,老牌子也不斷被新牌子取代。但是我們還是期待著老字號既能夠傳承品牌也可以創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