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惜字爐」

千年古鎮季家市,是蘇中交通的樞紐,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也是文人薈萃之地。

七十歲以上的季市人,都分明記得,現在小潘燒餅店的門口,原來有一座青磚砌就的“化紙爐”。凡文人或住家,有字之紙均會到此焚化,以示對文化的尊重。據說,此塔建於明洪武年20年(即公元1389年),後在清光緒12年(公元1886 年)重建。每次都有地方豪紳出資,百姓捐義工建成。塔高10多米,為三層樓閣,純青磚砌成,逐層縮小。底座為六角形,第一層為正方形,東西南北均有爐口,爐口上方有橫框,磚雕隸書“惜字爐”三字,並雕有二龍戲珠。兩旁有對聯。東面聯語曰:字化煙雲騰異形,爐口翰墨自留香。西面聯語曰:為學相期登道岸,但使餘灰付東流。南爐口聯語曰:字味香成丹桂,爐煙瑞結祥雲。北爐口聯語曰:志通神仙路,心報國家恩。二層南方有孔子石雕像一尊,香爐一個,成年人踮起腳可直接上香。第三層為磚雕畫廊。東為百福圖,西為百壽圖,南為五子登科。北為連升三級。此塔,高雅大氣,成為季市的重要景點。

這座磚塔,曾是季家市的人文地標,也是季家市人尊重文化的明證,更是季家市人的驕傲。文字是聖賢的的心血,天地精華,季家市人歷來重視文化,惜字如金,這可以作為佐證。

追憶“惜字爐”

網絡配圖

老年人口傳,從前季家市有吳姓人家,小孩在門前大便,其家人拿起一本破書,撕下兩張紙,給小孩擦屁股。當晚,雷聲大作,其父耳被炸聾,小孩變愚昧不堪。有風水師說,這是惹怒了天上的文曲星。自此季市人便不再亂扔字紙,便有了敬字如敬神的規矩。到現在,季家市人的口語中還有說,浪費字紙是大任(季市土話,作孽的意思)的。凡是有字的紙,當時人們都會自覺地送到爐口焚化。這爐十分奇特,凡遇晴日無風,有紙焚燒,頂上會自然出現三根菸柱,從遠處看,彷彿是大香爐在點香。如遇陰雨天,其煙圍繞磚塔,這塔猶如在仙境中一般。其煙道構思之巧妙,實屬罕見。 季家市人還有到惜字爐邊給小孩開蒙的習俗。凡小孩長至六歲,家長便帶去用水蘸紙灰在眉毛上一抹,磕上三個頭, 算是敬了天地,拜了文神,從此讀書便會聰明無比。過去大戶人家的少爺開蒙,十分莊重。先生帶路,用幾種果品作祭禮。禮畢,把禮品送給圍觀的鄉親,大家自然會祝賀幾句,討一個好彩頭。舊時代墨館(私塾)的老師收了學子,集體去開蒙,圍觀者甚眾。地方豪紳,風水先生,都會來湊熱鬧。當場會有人預言,誰誰誰將來有發達日。多年相承,應驗者不少。地方誌載:明天啟元年,李家圩人季宇庸考中壬戊科進士。後任吏部主事。清順治2年,季宇庸的長子季開生,考中進士,授官庶吉士,應敢於犯顏抗爭,後被史家稱為“大清第一諫臣”。吳集五是清嘉慶19年甲戍科武進士,與父親吳垚,被稱為父子武舉,他們當時就住在塔旁。著名軍事家,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老師張仲友,從小在季家市讀書,成長。與田漢是同窗學子。馮玉祥送給張忡友的呢制大衣,後人保管著。電影皇后顧蘭君(在電影《家》中飾演瑞珏),五十年代回季家市,還將家中的舊報紙送到惜字爐焚化。美籍華人李政道的學生袁仁峰,從小在季家市讀書,成績優秀,成為走進聯合國的第一個靖江人。名人,文人不勝枚舉。季家市,是一個風水寶地,歷來養人,出人。

蓮池太師在《自知錄》中雲:路拾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失字紙者,十字為一過。當是惜字的開始。明代中葉,託文昌名扶乩降筆,勸誡惜字,並言毀字紙則易延禍子孫。可見歷史上歷來重視文化,惜字紙已成習慣。靖江季家市的惜字爐,可惜在1958年以封建迷信的產物遭毀。吾尋家鄉一時之盛事,存萬世之奇觀,豐網友之耳目,表念家鄉之情懷。寫了這樣一點文字,算是永遠的回憶,但願家鄉的文物不再丟失。

(作者:章勇翔 筆名:雲鶴 根據史料及鄉親口述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