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裡的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
讀書
有人說的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也有人用圓表示過自己的知識,圓越大,與外邊的接觸就會越多。書越讀就越覺得讀得少,越讀,就越覺得有讀不盡的書。
書籍,是知識的積累和總結,是人類文明的延續,是人類靈魂的結晶。書中講述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記載著無數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讀書,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陶冶情操的最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書是人類瞭解自己,瞭解歷史,瞭解生活,瞭解社會的心靈轉窗戶,只有藉助前人的肩膀,才能使人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學習經驗,吸取教訓,書便能使人心智聰慧不輕信,滿懷自信不盲從。
行路
讀書一方面能夠使人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自己增添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徵,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與體驗的是有區別的,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面,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閱讀更多 冠錦教育諮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