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對於一個從小就喜愛讀書的人來說,生活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世界裡真是如魚得水,小時候為了看到一本喜愛的書,可以走上幾公里的路去找同學借,可以磨破嘴皮跟父母討點零花錢去買。而如今,不管對哪個領域感興趣,都可以去遍佈大小社區的圖書館找到相應的書籍,辦一張借書證即可,基本沒有別的花費,更別不用說如今網絡上電子書籍浩如煙海,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讀書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只要有一天不讀點資料,一整天都會索然無味,覺得缺少了點什麼,讀書也的的確確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看待這個世界的深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傳統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李白,從“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哪畔行”的納蘭性德,無一不將這種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相較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為重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年紀越大,越對這一觀點感悟得更深,書籍是前人優秀知識與經驗的總結,但讀書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書本上看到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觀點與感悟,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算讀書讀到皓首窮經,也沒有什麼大用。相對於讀書,旅行體現得為主動,同樣是從外界獲取養分,旅行對心靈的撞擊和人生的考驗都顯得更為深刻。舉個自身的例子,”河西走廊”這個名詞我自小從書本上讀到過無數遍,但一直只是停留在一個地理概念,為什麼在河西?又為什麼叫走廊?這些問題也沒有思考得更多,直到前些年與朋友一起,沿著古絲綢之路,從敦煌、玉關、嘉峪關、張掖、武威走上一圈,吹著西北荒漠上忽冷忽熱的風,看到遠處祁連山脈上經年不化的積雪,書本上的一個個名字與眼前的土地一個個對應上,這種視覺的衝擊是讀一輩書也獲取不到的體驗。

總體而言,讀書和旅行,是獲取知識養分、與這個世界展開對話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如果兩者兼而得之,則不枉走了這一趟快意人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