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說讀書之人手無縛雞之力,又沒有賺錢的營生,一無是處。影視作品中也常出現窮書生的形象,給我們的感覺就是迂腐懦弱但是又富有正義感。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影視劇形象

那麼既然生活如此清貧,為什麼古人還甘願受窮也對讀書趨之若鶩?我覺得最重要的這是一種精神信仰,是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精神信仰,下面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學而優則仕

很多讀書的古人,大多有遠大的抱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從政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或成為聖賢廣招門徒、傳道授業,或成為大文豪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不一而足。

但是要實現這些抱負,光讀死書還不行,書讀好了必須要有個施展抱負的平臺。於是孔子說“學而優則仕”,意思就是學習之餘,或者學好了可以去當官,這也成為古代莘莘學子的至理格言。孔老夫子遊歷四方,最終也還是選擇了當官,同樣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抱負。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孔子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同樣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古代從宋朝開始,都特別重文輕武,甚至打仗都找不到將軍。明朝都出了好幾個儒將,意思就是文官親自率兵去前線打仗,王陽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時候的古人認為讀書才是正事,讀書才有出路,不讀書的都屬於三教九流,難登大雅之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一個深受這個觀點影響的例子,實際上孔乙己是理解錯誤,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思想。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孔乙己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科舉盛行的古代,讀好書參加科舉,然後考取功名,既光宗耀祖,又前途似錦,是一種無上的榮光。考取功名了去朝廷做官,黃金美人自來。這也是當時很多讀書人唯一的出路,追逐名利無可厚非。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狀元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也是如今社會十分值得提倡的一件事情。光讀書不行,不能讀死書,還得要出去歷練,去見世面,去豐富人生的經歷,做到知行合一。古代有很多聖賢和大文豪就喜歡四處遊歷,遍覽名山大川,體驗各地風土人情。這樣一個可以給自己的創作帶來靈感,同樣可以深入瞭解、融會貫通書中的內容。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花間一壺酒

說到這裡,大家大概明白了我的觀點。再說個題外話,也是如今的一個熱門話題,文人就該清貧,就該受窮嗎?

有人認為文人就應該這樣,才能安心踏實,不受外界干擾,不受名利誘惑,創造出好的作品。講個例子,路遙《平凡的世界》獲茅盾文學獎的時候,去北京領獎,連路費都是找友人借的,領取的獎金除去一來一回的路費,所剩無幾。影視作品中也經常有書生窮的連吃飯都成問題。看到路遙的這個故事,我痛心疾首。

文人也是人,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保證不了的時候,他如何去創作。所以我覺得文人也可以享受優越的生活,通過知識獲取財富。只要內心不被財富迷惑,照樣能文思泉湧的創作出好的作品。

古代的窮書生,何以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路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