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劳务输出” 助力茄子山村脱贫“变形”

近年来,龙新乡茄子山村党总支坚持把“党建+劳务输出”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劳务输出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引导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并于2017年成功脱贫出列。

龙新乡茄子山村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山地虽多,但土地贫瘠,当地的老百姓靠栽种玉米、青菜等传统农作物谋求生计,没有支柱产业,广种薄收的辛劳使得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好不起来。2014年该村被列入国家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55人。

到底是走哪一条路子,才能使老百姓走出“脱贫致富路”?龙新乡茄子山村党总支班子都感到忧心忡忡、任重道远。

记者采访茄子山村党总支书记苏会美:我们茄子山村2017年抓党建、促脱贫,在脱贫攻坚这个战线上,考虑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也没有收入支撑,最后我们村党总支带领两委和监督委认真研究,最后成立了一个劳动力资源服务站。”

说干就干,茄子山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入户调查各个家庭的劳动力情况,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并于2017年9月在全县率先成立村级劳动力资源服务站,然后积极与外面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经营户对接,按照劳动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进行“联姻”。

一开始,习惯守在山沟沟的老百姓大都不愿意离开家。茄子山村党总支班子就多次深入群众家里做工作,打消老百姓离不开家、孩子老人没办法等种种顾虑。村民尹培强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个上初中的孩子,夫妇俩是村里为数不多、较早外出打工的人家。尹培强患脑梗之后,行动不便,当初“是否继续外出打工”全家人一直确定不下来。尤其是“女主人外出打工,丈夫和孩子留在家里”似乎不合常态。

记者采访】农户尹培强:前我们在外打工,我生病后就回来没法建房也再不能外出务工

后来是我妻子独自去打工了

如今,尹培强的妻子李云虹在外省做刺绣工。留守在家的尹培强一边照看孩子的学习,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养鸡、种地,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谈到妻子打工收入,尹培强这样说道:“她在广东汕头打工,基本每个月有4000到5000元的收入,她每个月留下400-500元,其他的全部寄来给我。现在家里也不欠着什么债,都还清了。”

茄子山村党总支班子除了真正当好劳务输出的“媒婆”,还当好“保姆”,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安心务工。村民吴梅香体瘦多病,重农活干不了,丈夫在家盘山地。儿子在村里的劳动力资源服务站帮助下,外出打工。村党总支班子经常深入她家嘘寒问暖,帮助她家干些农活,缓解一定的困难。

记者采访

农户吴香美:我家有4个人,大成家了,小在隆基公司打工村上经常来家里关心我们,还帮忙。

除了鼓励村民外出务工,茄子山村党总支班子还积极与落户本村项目的企业达成协议,凡有用工需求,优先使用本村村民。或是拓宽渠道,通过群众带动群众,打工成功者带动更多的村民外出务工。村民尹可买一家于2017年脱贫,但打工增加收入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习惯。尹可买成功竞选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后认真履职,每年能有19200元的收入,他的妻子在照看好老人孩子之余,就和村里经常打工的人在家边打工干活,拌水泥、挑沙灰等,不挑不拣。

记者采访】苏会美:我们茄子山村全村有10个小组,205户936人,总的劳动力有450人。通过成立劳动力服务站,目前为止,我们统计了一下,有328人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其中,我们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户均增加了15000元左右。”

目前,龙新乡茄子山村村民“打工”已经成为百姓常态,或是通过村里劳动力资源服务站引荐输出、或是通过村民带动村民等方式,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增收致富的同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党建+劳务输出”成功“挑”起了家庭的“脱贫致富”梦,为龙陵茄子山村成功脱贫出列立下了汗马功劳。(徐静、邓新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