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2018年,“大数据杀熟”一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自从“大数据杀熟”一词出现,网上流行一句话,“线下杀生,线上杀熟”,以往杀熟看脸,现在杀熟看数据。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马克·吐温曾说过:手里拿锤子的人看到什么都像钉子。大数据就像相知多年老友手中的锤子,在面带笑容,唏嘘问候中,温柔地锤你一下,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1

“大数据杀熟”时常有,假期特别多,这不,国庆期间,作家王小山直接在微博点名飞猪旅行APP用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王小山称:自己在飞猪上购买机票时遇到“杀熟”问题,飞猪平台杀熟太狠,同一张机票,在别家订的时候仅1300元,返回飞猪却变成了2322元。该微博发出后一时间也让飞猪大数据杀熟成为微博热搜话题。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针对作家王小山对飞猪机票“大数据杀熟”的质疑,飞猪旅行回应称,“飞猪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飞猪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飞猪是一个平台,不赚机票款,只赚取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费,因此这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对飞猪来说是损人不利己的事,飞猪没有道理做。

2

不过,飞猪旅行官方的否认并没有平息网友对大数据杀熟的质疑,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了讨论,并晒出了各自在很多旅游、订票平台消费时,被“杀熟”的经历。

在知乎一则与“大数据杀熟”相关的话题下,一共有近两万关注者,超过三千条评论,其中超过六成用户表示,自己在预订酒店、机票、门票时,被OTA平台杀熟。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实际上,飞猪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第一个被质疑杀熟者。国外的苹果公司、亚马逊,国内的携程、滴滴、去哪儿等知名科技企业均曾被爆出涉及“大数据杀熟”。

今年3月,多家媒体报道称,滴滴用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起止点,使用不同手机终端,显示的约车价格差别很大,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直指滴滴疑用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今年5月,苹果公司被推至风口浪尖,有不少网友反映,通过iPhone、iPad等苹果公司的设备在中国国内购买视频、QQ会员,以及通过滴滴等打车软件打车时,所需付的费用均比Android设备上的要高。用户怀疑,苹果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同样是今年5月,携程被网友诟病,在相同条件下,对用户展示了同房不同价的现象。基于此,携程于微博上发布一篇《携程“大数据杀熟”了吗?并没有》的长文以澄清。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据2018年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中不完全统计,滴滴、携程、飞猪旅行以及淘票票在内的多家电商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的情况,涵盖了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特别是OTA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

【网友热议】那些“杀熟”奇遇

1、一位先生和老婆预订同一家酒店同样的客房,价格因人而异;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2、网上约车固定路线价格更高;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3、买票看电影被大数据攻陷,小伙伴看同一场电影价格不一样;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4、电商也玩差异化定价;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普遍。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安全系主任王伟也曾表示,每个人大概有100-1000个左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把你刻画出来,并生成独特的用户画像。


大数据杀熟,得过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来(附防杀秘籍)

早在今年三月份,人民日报就曾将一些互联网平台看人下菜碟的杀熟行为,定性为价格欺诈。折扣优惠、红包补贴,就成了各大平台鼓励用户注册的惯用伎俩。有从事旅游尾单在线抢订业务的人员表示,“平台也是商业机构,不是做慈善,杀熟只是将最初优惠过的利润再拿回来罢了。”

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

对于究竟平台是否杀熟,老用户心理都会有杆秤。大数据杀熟日趋猖獗,消费者在网购消费时如何避免?

互联网专家郭涛表示,消费者还是要货比三家,不要太过信任平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用长期登录平台账号,在非登录的情况下查看价格,然后再登录账号进行对比。同时,可以申请不同账号登录同一平台比价,避免遭遇杀熟。”

【网友总结】防“杀熟”策略

第一招:保持神秘

让自己在“大数据”面前尽可能“保持神秘”。每次仔细看各种网站、APP等等的协议内容,那里隐藏着各种授予他们搜集你数据权利的条款。

第二招:狡兔三窟

多注册几个不同帐号,多备几款手机。赶快把长辈们教会电脑购物、手机下单,自己的东西分散一部分让他们去买。

第三招:别在一个树上“吊死”

尽量不要让任何品牌或服务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东西,包括口味。这样,在某个品牌或服务对你“价格歧视”的时候,就可以轻易离开或降低消费频率。

第四招:到线下咨询后再上网下单

比如到酒店,先问价格再办理入住,一旦发现价格比门店高,马上电话投诉并申请退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