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後,您打不打孩子呢?2

孩子犯了錯後,您打不打孩子呢?2

什麼是負面思維方式?

【1】說“不可能”

有一天,孩子說:長大了,要到火星上去。你立馬給他一盆冷水:就憑你,數學才考80分,哼!別做你的春秋大夢了!快去寫作業!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用否定的詞語去表態:

“不可能”

“沒希望”

“就憑你......”

【2】指責他人

有家軟件公司,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想出了一個方法:給測試人員定了一個指標,每天要測試出多少個bug,檢查的數量越多越好。而對開發人員則進行相反的檢查。開始的時候,錯誤很快地被檢測出來,大家都相安無事。到了後期,錯誤越來越少。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的矛盾就出來了:把一個小錯,放大成多個錯誤。開發人員是按錯誤來扣獎金的。大家都急紅了眼。兩邊都是熱鍋上的螞蟻。

公司的本意是好的,只是這樣的利用人性弱點的博弈,是值得商榷的。忘記了自己管理目標是什麼?如果行動的結果,使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處罰上面,就沒有人會去想更好地辦法去改進工作的流程。

因為面對處罰,人的天性就是為自己拼命開脫,指責他人。

同樣,如果處罰只是為了聽話,受教育者只考慮教育者的選擇,不會去選擇應該可能的最佳選擇。

教育是樹立人的自信,還是讓你感覺自己是個笨蛋?!

【3】猜疑

在不平等的層級中,人跟人缺乏的是耐心和信任的心態。猜疑是潛臺詞是這樣的:凡事都是故意的。

對孩子的粗心,大人們氣急敗壞: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笨蛋?你是不是故意的?

兩個成年人鬧彆扭,也是這樣想:你以前不是對我挺好的嗎?怎麼現在這樣了?你是不是變心了,故意這樣的了?

如果你不相信別人,你對人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信任的。彼此彼此。

【4】焦慮和急就

沒有控制感的人,就會焦慮。而且很多事情,一旦發生,總是希望馬上回到正確的軌道。

唯一遺憾的是,急就的人希望沒有過程,或者過程很快。

當天的事情,要當天解決。其實,很多事情都不是當天能解決的。積累下來那麼多的東西,當天是解決不了的。

對很多人來說,解決焦慮的方法就是急就,就是強制轉換:你不聽我的,我就把你修理成聽我的。這招對小孩可能管用,因為小孩太弱勢了。

但是,大人們相互之間會怎樣呢?多半雞飛蛋打,各奔一方!

孩子犯了錯後,您打不打孩子呢?2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籠罩在一些對我們自己並不有利的選擇中:負面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妥協的方式,而且還是一種前仆後繼的習慣方式。

就如同我們可以選擇不用棍棒來教育孩子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選擇一種正面的思維方式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命運:

【1】調節心理預期,主動接受現實結果

孩子粗心是天性,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是的,孩子考試考得差,那說明有問題了,好的,暴露問題是好事。

所有的結果都接受下來:這不是妥協,而是接受現實,馬上開始下一步。

人會被最初的情緒所控制,但不要為這種情緒一直左右。因為發洩是容易的,但不是你要的結果。如果拿起棍棒就能解決的話,教育倒成了最簡單的事情。

【2】尋找問題或替代方案

解決問題的方法肯定不是一個,而是多個。相信受教育者,或需要幫助的人,和他們一起去發現問題,找到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去試驗它,驗證其有效性。

尋找的過程,就是不要放棄。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這需要善良和勇氣。沒有人會故意跟自己為難。

【3】延遲你的決定

人和人的衝突是難免的。但是,事實證明,沒有人是你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在於自己:如果只是充滿了征服的慾望,那麼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延遲你的決定,思考別人的立場,或改變一些方法。你可以說服別人,也可能被別人說服。

認為自己不可改變或別人不可改變,往往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要去追求你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答案,而是去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有效的答案。

用積極和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多元化的思維,你的視野和影響會更寬更廣。

【4】尊重人的天性

什麼是人的天性?就是每個人都會犯錯、粗心。做錯事。

對人苛責,要有的放矢。如果所有人都犯的錯,就是常態。反過來,你就不能要求大家改變,而是你自己去改變思路:去找到一種不讓大家出錯的方式。

改變自己,總是比改變別人容易的多。

孩子犯了錯後,您打不打孩子呢?2

在我所接觸到的很多優秀的教育著作中,都有一個基本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孩子本身都沒有太大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大都是出在教育者本身思維及其行為方式上。

我們看見一個問題,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滅火隊員。或者更甚的是:把問題當成了一個炸藥包。

如果我們有少許的思索就會有不同的感覺:好的,即便是這樣,又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問題到底在哪兒?我們是否可以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我們是否需要外界的幫助。

是的,我們的問題,不是證明老師或家長比孩子更聰明。而是,希望孩子有獨立的那一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做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舉動。他在天空下,自由地成長。

難道,還有什麼目標比這個目標更基本,更實在?

為了這個目標,我們該如何利用生活中每次的負面經歷,把這些都經過調節,儘可能轉換為正面的經驗?

我們是否可以說:我們不用棍棒,或恐嚇,也可以引導一個人的成長。其實,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成長。想想我們自己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中生存或者掙扎。我們就知道,生活的選擇不完全是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