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壺揭蓋——紫菀宣肺氣以通二便

提壺揭蓋——紫菀宣肺氣以通二便

一味以宣肺而為世人所知的紫菀,卻在北宋年間就被用於通大便,小編回頭查閱本草著作,發現其確實有止尿血等功效,這都完美展現了腑病治髒、下病治上的精髓,也提示我們用藥不侷限於傳統主治,見其理,也可移花接木。

紫菀是止咳常用中藥之一。它辛而不燥,潤而不滯,降而不損,所以李中梓稱它是“金玉君子”。

紫菀還有通大小便作用。據《千金方》記載,“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本草通玄》記載“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藥品化義》更明確地指出:“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宜通壅滯,大有神功。”

醫史也有記述,史載之未成名時,曾用紫菀一味治癒宋朝權臣蔡京的便秘宿疾,因此聲名鵲起。我們治療大小便不通,也喜用紫菀,取其宣肺氣以通便,寓“提壺揭蓋”之義。

一老婦以便秘(已一週)求治。細詢後,知她宿有咳喘、痰多舊疾此次因感冒而復發。考慮患者素體虛衰且年越七十,精氣早虧,不任攻下。況病由感冒而起,邪束於肺,肅降無權,故見上症。治之之法,當宣肅肺氣,開上焦以洩下焦。

處方:紫菀15克,枇葉、前胡、杏仁、桑皮、香豉、鬱金各10克,甘草3克,服一劑,次日大便通暢。

臨床體會,外感肺失通調而致便秘者或老人、氣血衰弱不宜攻下患者,用紫菀、杏仁、枇杷葉為主,常可達到通便而不傷正的理想效果。

今春診姓唐老婦,小便不利(尿量<1000毫升/日),伴頭暈、心悸、短氣、言語無力、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擬為氣血不足,斡旋無力,方取補中益氣湯健脾益血升提中氣,加紫菀潤肺而通調膀胱。服兩劑,小便顯著增多。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