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明知袁世凯不可信怎还让总统位

袁世凯做了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后,马上干了三件事。

首先,废除《临时约法》。其次,通过《总统选举法》修正案。 最后,搞个具有大清特色的继承制——“金匮石室”。

所谓“金匮石室”,就是规定大总统的继承人由大总统推荐。 为了保密起见,推荐时由总统密写推荐者的姓名,然后装在一个金盒内,置于中南海的某一假山里,在内凿一石室,将金盒放入石室,再加封固,总统日后身故,由国务大臣会同其他要员,共同开启石室,找开金盒。如果推荐书上不止一人,则由参政院就中选举出一人作为总统。

“金匮石室”的创意,显然是受了清世宗雍正的启迪。为了巩固家天下,稳定皇室内部继承最高权力,清朝第五任皇帝雍正于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创建“秘密建储”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选已定,但不公开其名,只将其名写于密诏;密诏一式两份,一份带在身边,一份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间宝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会同廷臣核看两份密诏,并拥戴密诏内所定皇子为皇帝。“秘密建储”是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个有特色的制度,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建储家法”。200年后,又被袁世凯继承发挥了。他金匮石室中的名单与雍正正当光明牌匾后的传位诏书有什么区别?

袁世凯做了上述三件事,是没遇到多大阻力的,反对的声音是有,但却被他轻易消灭。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这里,我们还要把话头往前追。孙中山为什么让位袁世凯?既然日本学者当时都看出袁的本质——旧人,久经沙场的孙中山黄兴就看不出来吗?当时孙黄为何把中国命运交给这样一个人?

我以为这里既有高风亮节的成份,更是不得不妥协的结果。


孙中山明知袁世凯不可信怎还让总统位


为什么要妥协呢?

因为打不过。

孙下袁上,给“革命中国”精英留下沉痛的历史教训,那就是他们再次尝到了中国士人的苦果——无兵文化。

袁世凯在正统史书中,被冠以“窃国大盗”,窃者偷也,靠的是伎俩。但准确地说法,不是窃是抢。因为他靠的是硬实力:武力。

不妨回顾一下他的“抢国”过程。为什么革命党人不是他对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称疾不出。

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组阁的六大上位条件。

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荫昌去湖北前线督战。

10月29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16日,袁内阁成立,军政大权独揽。

12月1日,武汉停战。

12月7日,派唐绍仪去武汉、上海与革命军议和。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日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

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劝其赞成共和。

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第二天,孙中山辞职。

15日,袁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仅用了百日,新生民国就到了袁某人手里。凭什么?

凭他手里掌握着那只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北洋新军。

世所共知,北洋新军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陆军,是1894年年底甲午战争清军堪堪就败时的急就章,原名定武军,驻天津小站练兵,聘当时世界最强陆军德军军官为教练,1901年,出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接手此军,改名新建陆军,兵力达到七千余人。后进一步扩大,编为北洋常备军,六镇(师)七万余人。这七镇中,一镇为皇家亲军,其余五镇五万多人尽归袁世凯掌控,依靠这五万来人的军队,袁世凯即成为清末民初横扫全国的政治强人。可见持兵者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有多大。

那么,袁世凯是怎么通过武力向天下大秀肌肉的?

就拿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武汉三镇攻防战来说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的第八天,即10月18日,清廷即派北洋军第四、第五镇的25000人反攻汉阳。

革命党方面,占据武昌之后,革命党立即扩军,拥有民军两万人,都是武汉当地人,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充其量是民兵的战斗力水平。

战斗打响后,北洋军集中炮火,先于革命军发起进攻。革命军由于部署不到位,只打了一会,部队弹药告罄,加之新兵不善于利用地形,部队伤亡过大,不得不逐步后撤,当日革命军再次伤亡逾2000人。

革命军与敌反复争夺,因后援不继,被迫后撤。北洋军的重炮运抵战争,架起大炮猛轰革命军炮兵阵地。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火炮和人员损失很大。北洋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要地。革命军分别退守城里。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由于北洋军炮火优势,革命军节节败退。最终北洋军全部占领汉口。

随后北洋军向汉阳发起进攻。未遭多大抵抗,即将汉阳的门户蔡甸占领,并迅速推进至汉阳以西的三眼桥附近。为了减轻汉阳的压力,革命军在海军支援下,从武昌青山渡江,袭击北洋军后方。北洋援军乘车赶到,以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退回。

在炮兵支援下,北洋很快攻占了战略要地。革命军指挥官黄兴感到他们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预备队陆续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以致未能奏效。不久,北洋军集中炮火向革命军射击,革命军部队相继溃散,汉阳周围的制高点已大部为清军控制。革命军在争夺上述各山过程中,伤亡较大,已无力进行反攻。在各路清军进逼下,革命军的防线很快被突破。随后腹背受敌的革命军,遂不听黄兴指挥,纷纷撤退。黄兴见败局已定,遂下令将兵工厂的武器弹药运往武昌。阳夏之战以北洋军全胜而告终。

八旗打不过革命党,革命党打不过北洋军,作为北洋的老大,他当然不是偷,而是夺,强取豪夺,顺走了新生政权。孙文虽有新武精神,但手下只有死士,并无真正的兵,故不得不与袁做了妥协。

所以应该说,这是中国无兵文化结出的又一苦果。

无兵的文化人,屈从了没文化的兵,这样的亏中国士人吃过不止一次了。

纵观中国历史,独裁的政治必以武力为最后的基础。能否改朝换代,最后总要看打的结果。谁是最强军阀,谁就要做最大官僚——皇帝。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专政,最高的军权操于一手,皇帝的实力超过任何人可能调动的武力。换句话说,皇帝是大军阀,实力雄厚,各地的小军阀不敢不从命。所谓治世文胜于武,只是一般的讲;归结到最后,仍是强力操持一切。这个道理很明显,历史上的事实也很清楚,无需多赘。

乱世中央的大武力消灭,离心力必然产生许多各地的小武力。中央的军队衰弱,甚至消灭;有力的都是各地军阀的私军。此时地方的文官仍然存在,但都成为各地军阀的傀儡,正如盛世的文官都为大军阀(皇帝)的工具一样。名义上文官或仍与武官并列,甚或高于武官;但实情则另为一事。例如民国初年各省有省长,有督军,名义上省长高于督军;但省长的傀儡地位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并且省长常由督军兼任,更见得省长的不值钱了。

只因督军兵权在握,才无形中变成地方官的上司。这种局面一经成立,各地的强豪,土匪以及外族都可趁火打劫而成军阀。成为自立独霸一方的土皇。

这里,当然有中国历史方面的特殊成因。先秦时代,兵与士是不分家的。春秋时期的军队可以说是贵族阶级的军队,仍为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支配,为荣誉为乐趣而作战,不能当兵对于士人阶层是极大的耻辱。但从战国尤其是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兵开始与士分离。当兵是流氓的事,士大夫到了兵荒马乱之际,只能跟着掌兵的流氓混了。

这种变化的背景在于政治革命,国君成为专制君主,国成为家天下,国家军队的概念不复存在。封建贵族开始没落。文武开始分化,良家子弟渐渐不愿当兵,此后各国的军队都是个人的军队。到了宋明,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剧,这种局面越发严重,从而造成了中国一次次被外族征服。

因为手中无兵,天下一乱,士大夫们就失去自立自主的能力,大权就移到流氓的手中。士大夫最多只能守成,并无应付变局的能力。每次天下乱时士大夫无能为力的情形就暴露无遗。

虽然孙黄及革命精英在一定程度打破了这一切,但毕竟不是系统性的,所以在争天下的初级阶段,就败给了袁世凯北洋军阀,从而不得不拱手出让民国政权。这无兵文化与没文化兵造成的历史痼疾,不幸地又在开天辟地时代轮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